第十一章 北溟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徵王拒婚徐氏之事闹得满城风雨。皇帝自然心知肚明,面上只作不理会。侄儿的奏疏送到案头来,皇帝反复把玩一阵,又与各种线报对比一番,心中便暗暗有了些计较。皇帝偶然再问起深柳堂公案查得如何,皇后只推事涉太后不好贸然行事,又推说目下要忙着操办皇次子杨樗的婚事,无法分神,日后徐徐图之吧。于是皇帝也催她不得了。

    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宫中又在筹备皇三子的百日宴,刑部和礼部亦忙着草拟大赦名单。礼部左侍郎谢凤阁是个怕事的,暗地里请刑部尚书出面,试探皇帝的口气——去年抄没的琴宗宪一族赦还是不赦。皇帝原本宅心仁厚,遂道琴家那些不要紧的亲眷仆从,流徙的、发卖的、充官的,一概放了便是。既是天恩特赦,总不好独缺了他家这一角。待到名单送上来,只见琴灵宪独女的名字赫然在列,皇帝倒踌躇起来,忽看见李彦的脑袋在门口晃来晃去。

    “怎么回事?”

    李彦先重重地磕了几个头,才颤着声音道:“回皇上的话,前日被罚俸的那个官儿,当晚就在值房里吊死了。”

    皇帝愣了一下,冷哼道:“为几两银子,就能上吊?”

    这却是有个缘故,七月中皇帝卧病缀朝。到七月二十觉得身上略好些了,遂仍于日出之前在奉天门听政。也合该这位官员倒霉,皇帝八百年不过问工部都水清吏司的事务,那日却想起来修海塘,五个主事里面四人都在,偏有一人没来上朝。皇帝想着自己贵为一国之君,尚且鸡鸣而起,昧爽而朝,他一个小小的从七品官竟敢偷懒,当下勃然大怒,立时要夺了此人的袍带,永不叙用。被高学士劝说了一番,方改为罚俸一年。

    “这些酸腐书生一贯心胸狭窄,也是他咎由自取。”李彦道,“只是哪里不好死,永定河又没盖盖子,偏生要吊死在值房里。如今弄得朝议纷纷,只怕那些言官又要上奏疏了。”

    “有这样的奏疏一律替朕挡住,朕不看!”皇帝大怒道,“死在值房又怎样,死在值房就能威胁到朕吗?朕还要问他玷污朝堂之罪呢!不许给抚恤金!”

    “自然不给。”李彦笑道,“这一给了,那些酸儒以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就能捞着好处,更不把陛下放在眼里了。”

    皇帝气犹未平,忽道:“这是昨天的事情吧?你为何今天才说?”

    李彦团着一张白脸笑了笑,道:“也就是死了个六品小官。奴婢以为这些腌臜闲事,说出来有辱圣听,故而不提。只是今儿个李家人接了尸首,在棋盘街哭灵……”

    他俯在皇帝耳边说了一句话。

    “哐当!”斗彩团花小盅在金砖地上砸得粉碎,皇帝的脸都气白了,“好个杨楝,竟敢在朕眼皮子底下收买人心!”

    “万岁爷爷息怒……”

    “不知这位贵客,喜欢什么样的姐儿?”和秀姿绢扇掩口,笑得媚眼如丝。

    “……聪明些的。”

    听这腔调显是有些不耐烦了,她不免好奇地将对方上下扫了一眼,心道好一个翩翩佳公子,却不知为何如此自矜身份。正要再说些什么,却被冯觉非笑在了头里:“这风来阁的姑娘们个个都是人精。真要叫了最聪明的来,只怕气得你脑仁儿疼。”

    杨楝脸上已是有些动怒了。和秀姿眼风何等精明,见状连忙道:“冯公子说笑了,我自己就是个最愚笨不过的,只教了这么几个傻丫头,从不敢跟客人顶一句嘴。只怕她们先被公子您给气死了呢。”

    冯觉非摆了摆手,笑道:“你只叫宛姿过来在外间坐着唱曲就是,别的一概不用。”

    和秀姿心领神会,放下窗板,点起一炉香,又为二人续上茶水,才婷婷袅袅地走开。不一会儿外间的门响了一下,就有人叮叮咚咚地弹起琵琶来。

    杨楝皱着眉头道:“非得在这种地方?”

    “殿下恕罪,”冯觉非笑道,“海日阁固然好,只是最近锦衣卫走动得勤,高指挥使又去了丰台大营,那边没人罩着。下官是外省人,帝京地面儿不熟,也就认得些秦楼楚馆,实在委屈殿下了。”

    杨楝低声道:“高师父去丰台大营作甚啊?”

    “小陆将军带了门新式大炮回来。神机营请他过去一同参详。”

    “那位小陆将军,”杨楝又问,“你可见过?”

    “一面之缘。”冯觉非道,“此人形容冷峻,看上极有城府。”

    杨楝点点头,并不再问。冯觉非和高芝庭这些人并不了解他和陆文瑾的真正关系。活在世上的人里,只有他自己、郑半山还有老陆将军知道那个天大的秘密。

    杨楝又问:“杨樗和徐三小姐的婚事,也议得差不多了。那么你们准备得如何?”

    “我约了三四个给事中,奏疏都已写好。只等殿下的东风。”

    杨楝叹了口气,“我这里还不成呢。”

    冯觉非细想了想,道:“实在不成,我们先上奏疏。走一步看一步也行。”

    “眼下还可拖得一时……”杨楝沉吟了一会儿,道,“还是先等我消息吧。抄本先给我瞧瞧。”

    奏疏看完,杨楝提了几处修改,冯觉非一一记住,随后便把稿纸卷了起来,伸进香炉里,沉静的小铜炉中忽然红光腾起。两人皆不语,盯着火舌舔过,纸卷变成了焦黑的一只小筒,冯觉非抖抖手指,纸灰尽皆飞散了。外间琵琶女犹自唱着:“鬼门关,告一纸相思状,只告我的薄幸郎。把他亏心负义开在单儿上,在阎王面前去讲……”

    杨楝问道:“那个工部都水清吏司李主事——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可查清楚了?”

    “他不是徐党。”冯觉非叹道。

    “我猜也不是。”杨楝道,“若此人真有徐党诸人可以倚仗,皇上不会为了这点小事情痛下狠手。他是哪一边的人?”

    “哪一边都不是。”冯觉非道,“此人是万安九年的状元及第。”

    “咦?”

    “可他一来就得罪了当时的首辅杜阁老。如今做了二十多年的官,仍蹲在工部当个小小的六品主事。皇帝问下罪来,那另外四人竟没有一个肯替他遮掩……其为人可想而知。”

    不结朋党固是君子,然则世间哪有不倚大树能成林的?运气好的尚能在低阶官位上混到乞骸骨,运气不好就如这位仁兄,一旦出事首当其冲沦为牺牲品。便是矫矫不群如琴灵宪,最早也是靠了老忠靖王的提携才得以出头。

    杨楝怅然道:“都水清吏司……我只道那里上上下下都被徐党把持了,没想到还留下了这等人物。”

    “不思上进,不知经营。就算不是徐党,”冯觉非冷笑道,“也只是个无用之徒罢了。”

    “都水清吏司管着河道与海塘,多少有些好处可以拿。他做官多年,据说还在南城赁着房子住,可见其清贫。”杨楝道,“虽则无用,却也难得老实,不失读书人本分。”

    “是啊。若非住在黑窑厂那等荒僻之地,又租不起车马,”冯觉非道,“何至于赶不及上早朝呢。”

    “他可以三更即起嘛。”杨楝道,“——你如今的月俸是多少?”

    “五石。折银——三四两吧。”

    这点月俸尚不够两人今日这桌酒钱,冯觉非目今是七品,那个上吊的李主事是六品官,大约有十石。这点上杨楝倒也有数,本朝俸禄之薄,历代罕见。他少年时常听父亲说,太祖尚俭,给官员们定的俸禄只够勉强养家糊口。开国二百余年来,物价不知涨了多少,俸禄银子却因循祖制不曾略有增添,还每每因为国库空虚发不出银米,以胡椒、苏木、绢布等实物相抵,中间又盘剥一层,五石的俸禄兑换到手仅有一二两银。那些豪门世家出身的官员自是不在乎这点零用钱,却苦了那些寒门官吏,寒窗苦读几十载换一顶乌纱,结果还不够喝粥的,于是乎除了钻营贪取,也没有别的办法养家了。贪取之风一旦沿袭成俗,再也无法收拾,官场上下皆视其为常理,如此整顿吏治便成了一句空话。庄敬太子亦提过给官员们添添俸禄以治贪腐,可是一查国库,即刻打消了这一念之仁。

    这死去的李主事真真是个异数,也不知是他清高过头,还是他太笨学不会伸手。杨楝叹息了一声。

    “倒是殿下您……”冯觉非微笑道,“为何要管这闲事?”

    杨楝摇头笑了笑:“哪里是我要管,正巧碰上罢了。那天又不曾微服,人人都瞧着我,我还能装没看见?不过几句场面话,几两碎银子,送那孤儿寡妇快些发丧。任凭那些人闹将下去,丢的也是朝廷的颜面。”

    那天从正阳门出来,正撞见灵柩停在路边,憔悴的妇人披麻戴孝,一声声哭着:“老爷啊,可怜你一生两袖清风,竟落得如此下场……”他一时好奇了勒住了马,立刻就有人围了上来,内中几张面孔依稀是六科的几位给事中、副使等小官,皆有兔死狐悲之意。

    李主事虽清贫,罚俸一年未必就饿死了。可越是不求名利的人,面皮越是薄得匪夷所思。几两银子事小,在百官面前被天子折辱,那才是比死还冷的绝望。这点却不是奉天门上高高坐着的那个人能够想象得到的。

    “殿下这回,必是要触怒皇上了。”冯觉非道。

    “我触不触怒他,有什么不一样吗?他拿不住我的把柄就是了。”杨楝冷笑一声,“我已上表自陈此事。”

    “如何?”

    “得了他一道嘉奖的口谕,”杨楝道,“称我为朝廷分忧了。”

    冯觉非呵呵直笑:“借坡下驴,皇上的弯子转得倒也真快。”

    杨楝摇头轻笑。据田知惠的消息,这也亏得那天在御前伺候的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周录,若换了李彦那个贯好兴风作浪的浑蛋,又不知皇帝是什么反应。他问冯觉非:“你们觉得,皇上这件事情办得如何?”

    这个你们,指的是翰林院那些年轻的清流文官。冯觉非道:“眼下正是用人之际……”

    话只说一半,意思也就明白了。眼下正是用人之际,不宜用此重典,何况是对一个无功无过的平庸小官下手。如今捏软柿子捏出了一地汁水,脏的是自己的地。

    杨楝轻轻地点了点头,却又道:“这算也是恩威并施吧……”

    闲坐一时,忽听见有人敲门。冯觉非去门口晃了一圈,回来道:“我约的人已到,殿下可以起身了。”

    这原是他掩护杨楝的一个小伎俩。万一被人发现,他只说来客原是后者。杨楝颔首称妙,又好奇地问约了谁来。

    “就是宫里谢娘娘的胞弟。”

    “谢探花?你竟带他到这里来?”

    “他与新婚妻子不睦,我时常带他过来散散心。”冯觉非笑道,“此人生了一副好皮囊,很是讨小姑娘们喜欢。”

    杨楝想起谢家素以门风严谨著称,不觉莞尔:“我倒要瞧瞧他长什么样子。”

    “殿下要见他?”冯觉非骇然。

    杨楝摆了摆手,走到外间门口,将软帘揭起小小一角。只见和秀姿引了一位轻袍缓带的少年文士,沿着走廊一径过来了。那人确实白净秀雅,只是两眼微肿显得无甚神采,耷拉着肩膀更是一点风度也无。杨楝心中微嘲,正待回房,一眼瞥见那弹琵琶的女子停了弦,失了神似的望着自己。“怎么不唱了?”他随口问道。

    那少女猛然低下头,弦歌再起时却换了调子:“满天星当不得月儿亮,一群鸦怎比得孤凤凰……”

    他闪回里间,匆匆与冯觉非道别,自暗门出去了。犹听见那个歌女唱得声声入耳:“……眼前人怎比得我冤家模样。难说普天下是他头一个美,只我相交中他委实强。身子儿陪着旁人也,心中儿自把他想……”

    虽然得到皇帝的口头褒奖,杨楝亦知这一回他必定是被皇帝恨上了。早先周录递过消息,说琴太微的名字已在名单上。他遂拟好了进表,打算等赦书一下来,就报上宗人府去,争取讨个夫人的名位下来。没想到工部的悬梁案一出,皇帝变了脸。虽不能明着贬斥徵王,暗地里却把大赦名单索了回去,生生钩掉了琴太微的名字。

    杨楝听见田知惠如此这般说来,真是既骇且笑。

    自从七夕那晚被拒,他连着好几日不再去虚白室。偶尔独自登天籁阁读书,走过长廊时朝院子里张望几眼,见她或是在逗猫喂鸟,或是在读书练字,一派从容娴静,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他反倒疑心是不是自己太小气了。

    如今出了这桩事,总该亲自去她那里说明一番。细想起来,竟有十几日没和她说过话,也不是不惦念的。

    然而琴太微偏生不在房中,连谆谆、绳绳两个小宫女也失了踪迹,守门的内官说她们到后山上去看广寒殿了。她自从得了他的许可便像只野猫一样到处乱跑,今日登山,明日游园,天下竟有这样没心没肺的人。他又有些生气起来。她的卧房空无一人,初秋的日光在菱花镜中摇晃成片片碎金子,照得人眼中心上全是慵懒意味。他决意和衣假寐一会儿,等她回来再说。

    枕上有一股淡淡的甜香,是他从前睡在这里时从未闻到过的,大约是发泽的气息。他闻着有些心神不定,一把推到旁边,不意枕中掉了一卷书出来。

    想到她也有躺在床上读书的习惯,他暗暗微笑,随手将那卷书拾起来翻了翻。

    这卷手抄册子并未注明作者,但那熟悉的笔迹令他骤然坐起,全身的血液都涌到了头脑里,一时间浑身冷得发抖。他深吸一口气,快速地将册子翻查了一遍。

    这本笔记起首的日子似乎非常久远,而最末的日子是神锡元年二月。看到这个日期,他高悬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那个时候,一切噩梦还未开始……至少他自己还是无辜的。

    小风拂过窗纱,微微生凉,他才发觉片刻之间,一身冷汗已将中衣湿透了。

    书页中忽然飘出一张短笺。

    没有具名,一行精致的小楷写着:“此姑父旧年笔记,向为祖母留藏,今归原主。望妹善自珍重,切切。”

    他恍惚想着谢迤逦的笔迹,似乎不是这样的,此人用笔端方拘谨。出了一回神,才记起这世上还有一个人可以叫她“妹妹”的。

    他渐渐都记起来了。郑半山曾说过,熙宁公主给她订过亲,也说过当初她在皇史宬是怎样偷偷传递消息……这些事情他全都知道,却从未好好联想起来,这是不是很可笑呢?

    七夕那晚,她用凤仙花汁写的字,原来不是仙(僊)而是迁(迁)。

    脑中的图景逐渐清明,而眼前却似乎什么都看不见了,院中的秋阳变成了蒙蒙白霜。他心烦意乱地翻着册子,眼中的字迹全都扭成一片,看不出子丑寅卯。一忽儿又变成了谢迁那瘦骨支离白衣翩跹的身影。他心中发出一阵阵冷笑。

    他将短笺夹回原处,又把册子藏回枕函里,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虚白室。

    杨楝回到清馥殿,待要独自清静片刻,偏偏看见琴太微带着两个小宫人立在抱厦里,已是候了他许久。他略站了一站,只说了“等着”两个字,便拂袖走开。琴太微见他神色不豫,只道还是七夕那场官司,只得低了头继续等。但见那人一径往次间的书房去了,隔着珠帘看不清在做什么。

    他端坐在书案前,喝了一盏茶,出了一回神,又将案头一卷《册府元龟》抄起翻过了十来页,终于让人将琴太微唤了进来,问她有什么事。

    琴太微看了看周围,却又没说什么。他不耐烦道:“无事就回去。”

    “有事。”

    他刚要摔书,却见她含怨带嗔,眼巴巴地瞧着自己。

    杨楝这才清醒了过来,立刻屏退左右,道:“怎么了?”

    “引我去深柳堂的那个宫人,我发现她了,在先蚕坛。”

    “我不过让你在蓬莱山上走走,你竟敢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他忽道。

    琴太微全不知他这无名火到底冲着什么来,索性不分辩,冷着脸看他还要说什么。

    杨楝吸了一口气,沉声道:“你可看清楚了?有没有被她发觉?”

    “我没有出面,是谆谆买通了那边的一个小内侍打听清楚的。那人一向在贤妃宫里侍奉茶水,上月触犯顶撞了二哥儿,被贬去先蚕坛看守香火。”

    杨楝沉默了半晌,方道:“我知道了,你回去吧。”

    琴太微见他冷冷淡淡的,也不打算多问几句,也不说下一步怎么办,心中大是失望。她以为自己费了这般气力,七夕那场龃龉大约可以揭过去了,没想到眼前情形愈发糟糕。她心中不解,却也不肯为此难过抱怨,遂行礼告退,自回虚白室去。此后连着好几天,杨楝亦不曾去看她,她依旧自顾自地四处游逛,却再也不登清馥殿的门。

    自三皇子杨桢落地之后,皇帝便再度陷入忧虑。拖延已久的立储之事,大约会因这个契机而被再度提起。本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然而再维护正统的老夫子,也不敢请皇帝立一个痴傻的储君。贤妃的母家原是徐氏僚属,这几年更是着力巴结徐家,于是更犯了皇帝的忌讳。朝中的徐党,自是催着皇帝立储。而那一派不肯与徐氏合作的文臣,则与皇帝同心,寄希望于别的妃子。如今淑妃果然立功,但皇三子非嫡非长,要立其为储君,除非改立淑妃为皇后。然而皇帝再不待见徐家,也不得不承认,徐皇后一贯贤惠仁德,阖宫上下尊崇,挑不出一点儿错处来。

    杨桢还小,但两个大儿子都已满十五岁,立储还是出藩,都得有个说法了。皇帝等候了几个月,徐党却比他还沉得住气,一直没有动静。到了八月初,终于有人上奏议立储君,皇帝心中仿佛一块石头落了地。但是进表的却不是徐党,却是礼部几个小小的郎官——许是受了徐安照他们的指示吧。

    奏疏先留中不发。果然这只是个开头,礼部起了首,御史台就不能闲着了,紧跟着六科纷纷响应,奏疏如雪片般飞向乾清宫。起初还是含蓄地催促皇帝早拿主意以安人心;而后就有人直接逼问庶长子何时入驻东宫,接着又有人弹劾杨樗母家杜氏种种积弊,道杨樗荒唐愚鲁难就大任;当然也有人替皇帝说了话,将眼下皇次子与徐家议婚之事联系起来,称这些催促立储的臣子统统为居心叵测。

    闹到这份儿上,连徐党也不得不出来说话了,徐功业远在杭州亦上了个奏疏,先是诚惶诚恐地剖白一番,表明自家坚守潦海绝无二心,又称联姻事为长辈主意儿女情分,最后归结到立储上,建议皇帝尊重祖宗家法,不必受臣子的议论干扰。

    皇帝冷笑着将徐功业的奏疏掷到地上。祖宗家法?看来杜家和徐家早就勾兑好了,按照祖宗家法来,太子不是杨樗又是谁?

    八月十五之前奉天门听政,皇帝命司礼监掌印太监吕义将徐功业的奏疏念了出来,请大家议一议。起先众人有所顾忌,皇帝小小地摆了一回威风,方才渐渐有人敢于大声说话。如此吵吵嚷嚷直到晌午,所说的也还是那些车轱辘话。皇帝听得头大如斗,他不可能向徐党屈服立杨樗为太子,然而他所倚重的那几位内阁学士,却也拿不出有力的反驳来。

    唯一让他觉得好笑的是,有几位年轻的翰林咬定要以嫡长子为储君,这一派的起首一个正是新科状元冯觉非。虽是迂腐的陈词滥调,无奈反驳他的人却是没有办法,纵有再大的胆子,也只敢说皇长子“混沌未开”,哪能直说是个无可救药的傻子呢。如此一来,俨然把支持立储的人,生生分成了“立长子”和“立次子”,弄得几位铁杆徐党哭笑不得。

    最后,连谢凤阁这样的和事佬儿,也被拖出来表态。谢凤阁身为皇三子的外祖父,这种讨论原该回避,只是皇帝也顾不得这些了。谢凤阁支吾了半天,终于憋出一个好主意:“当年太宗皇帝因仁庙素有足疾,亦曾斟酌多年。后皆因皇孙天资聪颖,遂正了仁庙的东宫位。陛下不妨效成祖皇帝故事,多看几代。待几位皇子皆育下孙儿,再作定夺不迟。”

    谢凤阁无非是帮着皇帝拖时间。然而,此言一出,朝堂哗然。谁都知道成祖皇帝迟迟不立储,才引发了后来的“三王之乱”,若不是那个聪明的皇孙手段厉害,即位后立刻平乱削藩,如今坐在龙椅上的只怕就是那个汉王的后人了。皇帝听了这不着调儿的话,差点气个倒仰,半天才恨声道:“谢卿的主意固是不错,只怕朕没有太宗皇帝的福寿,等不到孙辈出生的那一天呢!”

    此言一出,所有的争执都不得不停下了,奉天门下齐刷刷跪了一地,山呼万岁,涕泪交加。这一日的争辩也就算不了了之,皇帝吩咐散朝休息。

    谢凤阁自是吓得两膝颤颤如筛糠,一直跪到人都散尽了,才见太监吕义施施然走来。

    “陛下说了,谢大人快起来,天凉啦。”

    皇帝终究不能跟自己的表兄太过为难。谢凤阁朝着内廷的方向叩首谢恩,方抖着袍子起身。吕义俯在他耳边道:“陛下说了,今日人多,吵得他火气大,未曾听清大人的意见。请阁老回家去,再好好写个本子上来。他要仔细看看。”

    这是明着要他们拿主意了。谢凤阁回到家中,气色甚是不佳。沈夫人早已向谢迁打听清楚,当下母子二人一同到书房里来。

    谢凤阁正对着一张空白稿纸发呆,沈夫人一见这模样就跺脚:“老爷平日里何等英明,今天怎么说出这种糊涂话?咱们娘娘的孩子还在襁褓之中,那两位可都到了议婚的年纪。等娘娘有了孙儿……”

    “妇道人家懂个什么!”谢凤阁喝道,“这也是你能够议论的?”

    沈夫人满面通红,争辩道:“我妇道人家是不懂,我只知道自己女儿在宫中过得艰难。老爷只知道明哲保身,一味退让,岂知这不是你退让了别人就会放过你的。三皇子一出生,咱们家……”

    谢凤阁烦躁地摆摆手。

    沈夫人高声道:“老爷,咱们家可是第一个没有退路的!”

    谢凤阁怫然:“当年让女儿入宫的是你,教我被同僚嘲笑贪慕富贵、背信弃义,如今说没有退路的还是你。早知有今日,你当初又何苦来!”

    “是我逼着女儿吗?”沈夫人泪流满面,“哪个做娘的舍得把心肝宝贝送到那深宫里……”

    谢迁见母亲垂泪,连忙扶了她坐下,又捶背又倒茶。谢凤阁亦觉尴尬,遂掉头问儿子:“今日你亦在朝堂上,其中脉络可曾清楚了?”

    谢迁沉思道:“陛下的心意自不用说。但目今两位皇子俱已及冠,是要有个解决的法子。”

    “依你看如何呢?”

    谢迁道:“不若……先封王?”

    谢凤阁想了想,微微点头。

    沈夫人亦是见过世面的世家闺秀,心中盘算了一下也就明了。同样是“拖”,这个主意要冠冕堂皇多了。她不觉嗔道:“你既有好主意,朝堂上怎不说出来,也好帮帮你爹。”

    谢迁赧颜道:"却也不是儿子自己想的。原是散朝后听翰林院的几个同僚私下嘀咕了几句。

    谢凤阁苦笑着摇摇头。然则不管怎样,有了封王这个想法,奏疏就好写了。他舒开眉头写了两行字,又道:“夫人先请回吧,迁儿留下来帮我看看文字。”

    沈夫人走到门口,忽回头道:“今日徵王那里送来了外甥女儿的信笺,说要回来。”

    前一阵的忙乱之中,谢远遥匆匆出嫁了。琴太微还记得舅母的许诺,一得到消息就立刻修书回家,请求探望公主。

    “这个节骨眼儿上,她回来做什么?”谢凤阁皱眉道,“陛下正不太高兴,若更疑心我与西苑那位有牵连,岂不是火上浇油?”

    沈夫人点头道:“我也是这个意思,已经回了她。”

    谢迁望了望父亲,又看了看母亲,终究没说什么。

    立储之议暂时有了结果,皇帝亲草了一道诏书,称皇后贤德康健,有望再生育嫡子,又称年来皇长子病情渐有起色,为人父者不忍见弃。现长子杨檀、次子杨樗均已至及冠之龄,封康王、福王。诏书既出,群臣中仍有人嘀嘀咕咕,然而总算这是个大家都能勉强接受的结果,一时间徐党和清流两边都没有人再继续上书了。皇帝觉得自己是赢了一局,不免心满意足起来。

    只是,康王病弱不能自立,自然是留在宫中依母而居,旁边又有一个徵王长年住在皇城里,那么皇帝也不能叫福王独个儿之藩去。贤妃也想让杨樗留在宫中,早晚奉承徐太后膝下。皇帝自然也想到了这一层,便在东华门外指了一所府邸,教福王杨樗搬出皇城去住着。贤妃不敢跟皇帝啰唣,只得求到了徐太后跟前,想让杨樗学徵王的例子,在西苑分一处宫馆居住,只不要离开皇城就行。徐太后听了笑笑,指点她道:“亲王们年少,之藩前暂居东华门外的王府,这乃是我朝旧例,向来没有什么不妥当的,你又抱怨什么?阿楝又不一样,他是早已就藩的,如今客居在京,才不便另辟府邸,将就住在西苑了。杨樗何必要跟他比?”

    贤妃一时还未明白,犹自陈说杨樗是如何舍不得祖母,还有将来徐三小姐出嫁后也跟着移居宫外,服侍太后多有不便……

    “嫁了人就好好服侍她的夫君,回来服侍我做什么?”徐太后驳道。

    贤妃这才觉出太后的不耐烦,吓得顿时收了声。

    徐太后叹了一口气,缓缓道:“住在外头,也有外头的好处。这深宫里面除了妇孺就是奴婢,规矩也大,行动也不便宜。杨樗出去之后,该渐渐学着与人应酬往来了,再不必事事由着你替他筹谋。趁着离京之前这几年多长些见识,结交些人脉,过几年倘若皇帝真叫他之藩,也不至于措手不及吧……”

    贤妃只听到了“过几年之藩”这层意思,茫然问道:“母后是说,他还是要走的?”

    徐太后见她驽钝至此,不由得将茶杯蹾在了桌台上,道:“阿楝在他这个年纪,已有一大群名臣良将肯为他效死了!”

    贤妃张了张嘴说不出话,只得诺诺应承,心中却想着就算有人肯为杨楝效死,也是因为庄敬太子,而杨樗虽然父亲是皇帝,却只有她这个生母把他的生死前途放在心上。徐太后仿佛看出了她的心思,又冷笑道:“你想那么多做什么,身为妃嫔只要服侍好你的主母,便是尽了你的本分。你是皇后的陪嫁丫头,如今她是倚重你多些,还是倚重丽嫔她们多一些?你再想想,皇后只是阿楝的婶母,待他何等亲切?她是杨樗的正牌嫡母,却又几时曾把他放在眼里?”

    贤妃万万不敢说这是皇后嫉妒,红着脸接不上话。

    朽木不可雕也。太后心叹道,皇后的嫡子无用,倘若贤妃忠诚于皇后,杨樗入东宫的赢面岂不是又多了二三成?可她竟连这也做不到。

    虽则如此,福王的婚事还是有条不紊地走了下去。司礼监草草拟定了一个十来人的名单,供帝后选择其中出身清白、品性贤德的少女立为福王妃。过场是回回都要走的,都知道真正的王妃人选早已内定,那陪选的十来位少女也许会封为侧妃,更大可能是不会与皇家有任何关系。

    名单送到皇帝那里,他翻过来覆过去读了几遍,犹自沉吟不定。李彦是个聪明人,瞧这情形便在一旁轻声道:“此番司礼监征选淑女,只用了将将不过一月时间。仓促间弄上来的人选,许是不如陛下的意?”

    皇帝摇了摇头,似是自嘲地轻声道:“朕身为一国之君,亲生骨肉的婚事,却做不得主吗?”

    作为皇帝多年贴身内官,李彦瞧着那支晃来晃去不肯落纸的朱砂御笔,便知皇帝又想使用“拖”字诀了。李彦瞧瞧四周皆是自己的心腹,遂上前一步,眯着眼睛笑道:“陛下说笑了,不但福王的婚事是要陛下最后定夺,就连徐三小姐,也盼着陛下给做主呢。”

    “怎讲?”

    “我听太后老娘娘身边的人说,议婚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徐三小姐曾经在太后的卧房外面跪了整整一夜,太后生了气,打发人将她送到徐安照府上。才只过了一顿饭工夫,又被她兄嫂押着回宫请罪来了。现如今,据说她躲在自己房里整日不出门,披头散发,不茶不饭,太后跟前也不肯奉承了……”

    “竟闹得这般难看?”皇帝冷哼一声。

    “呃……奴婢也以为,徐小姐性情刚烈,并非福王妃的最好人选。”李彦道,“太后老娘娘也是头疼得很,只盼着快快将她嫁掉完事。”

    皇帝笑道:“我想把名单打回去,教吕义他们重新拟过,细细地再选些人上来。”

    “陛下可曾问过皇后娘娘的意思?”李彦忽道。

    皇帝撇撇嘴道:“她向来不管娘家的闲事,我还能指着她替我说服太后去?”

    “陛下,如今阖宫上下都在议论福王纳妃这桩大喜事,却忘了这次是陛下的两个儿子同时受封。”李彦眨着眼睛道,“弟弟那边花烛爆喜好事将近,哥哥这边却冷冷清清无人问津。这厚此薄彼,只怕令皇后要心生怨怼。还有徵王鳏居已久,继妃的人选却一直悬而未决,他是被徐家的人耽搁了的……”<bdo></bdo>

    “——阿楝那里我自有打算,眼下不是时候。不过……你是说为杨檀选妃?”

    却说威国公府这边征期在即,刚忙完世孙的婚事,就遍请京中亲友,连开三日辞行筵。这时节秋风乍起,公府花园的芙蓉花已经开了,筵席便设在锦云楼,又请了京中有名的班子,搭了台子连唱三天。威国公府是军功出身的开国功臣,如今重掌军权,一时炙手可热,往来都是公卿大臣。楼上女眷这边,坐首席的是长孙媳的母亲谢沈氏,虽只是个三品淑人,比那些公府夫人们还差个半步,无奈她是当今三皇子的亲外祖母,谁也不好坐到她前面去。

    谢远遥是新妇,连府门朝哪边开都不太摸得清,跟着婆母威国公世子夫人应酬了半日,已站得腰酸腿软,头晕眼花,少不得躲到母亲身边来偷一会儿懒。自三朝回门之后,这还是沈淑人第一次与小女重聚,因嫌外间人杂不便说话,母女俩索性相挽着离了席,找了间清净的花厅慢慢坐着吃茶。

    还未讲过三句话,沈淑人便道:“前日我进宫看你大姐姐,瞧着精神渐好,脸上也不似先时那般蜡黄了,还千叮咛万嘱咐地叫你也进宫去看看她。”

    谢远遥嘟着嘴道:“如今不比在家时,能不能出门不由母亲说了算。”

    “傻孩子,你婆母是个和善人。”沈淑人道,“再者,你进宫觐见娘娘,她还能拦着不让?”

    谢远遥刚想说说威国公世子夫人,忽然想起一事:“母亲此番进宫,可曾见过琴姐姐?”

    沈淑人摇头道:“她又不在内廷,哪里说见就能见到呢?”

    谢远遥默了一会儿,道:“娘和姐姐……是再也不管琴姐姐的事情了吗?”

    “她早已是天家的人,娘也无能为力。再说,她在徵王身边过得挺好。”沈淑人拍拍谢远遥的手背以示安慰,忽道,“……莫不是你哥哥又和你说了些什么?”

    谢远遥哼了一声,不置可否。昨日谢迁前来赴宴,遣了他的心腹侍妾晓霜到内院来问安,特意向二小姐提起琴太微不能回家之事。谢远遥心中了然——以谢迁的立场,又碍着沈端居在中间,自不好开口乞求父母,他便将主意打到了出嫁的妹妹身上。谢远遥一时血勇,当下就拍着胸脯向晓霜保证,一定求得母亲松口接琴太微回家。然而沈淑人还未等她深说下去,立刻埋怨起来:“你也嫁了人了,怎么还这般不知轻重?当初你哥哥和琴姐儿在皇史宬闹的那一出,几乎将你爹爹和我吓死,这中间也有你的错!——亏得皇上不计较,这可是杀头的罪名!到现在你还替他俩穿针引线,真是不知死活了吗?”

    谢远遥被娘亲一通劈头盖脸数落,倒也没泄气,立刻回击道:“原是皇上都不计较的事,母亲又何必如此斤斤计较呢?”

    沈淑人一时没反应过来,只听谢远遥连声道:“去年琴姐姐忽然被抓入宫中,本就莫名其妙。抄查琴家的时候,皇上既没有找我们家麻烦,就不可能非要和琴姐姐一人过不去,实际上皇上根本就不知道她被抓了啊。如果当时咱们就以祖母的名义向皇上求情,大约琴姐姐早就放出来了。可姐姐千推万阻就是不肯向皇上开口,一拖再拖,直到琴姐姐被皇上撞见,事情才不可收拾。我就是不明白,娘和姐姐到底在计较什么?姐姐在皇上面前那么得宠,却连自己表妹也不肯施救,说出来真令人心寒。”

    “胡说!你怎敢这样说你姐姐?”沈淑人板着脸喝道,当初淑妃到底在怕什么,沈淑人亦不甚了然,然而——“宫中的事情岂有你想的这么简单!”

    谢远遥拧过头,心中郁闷犹未平息。她也是嫁过来这几天,隐隐听到夫家妯娌背后议论,才起了这些心思。威国公府娶了淑妃的嫡妹做世孙夫人,那些眼红心热的旁支亲族,少不得将谢家的是非拿出来搬弄一番。谢远遥初为人妇没有几天,亦尝到了几分冷暖,又想起娘家那本难念的经,索性一并吐了痛快:“嫂嫂今日也没过来,我听晓霜说她有一个夏天没能起得来床了。连我听着都难过,娘就不心疼吗?当初若早做决断,又何必弄到如今这样,谁都不好受。”

    这话生生戳到了沈淑人的痛处。沈端居与谢迁亦是青梅竹马,沈淑人只道换了这个媳妇谢迁纵有不足,总能夫妻和睦。沈端居入门之后又一贯贞静柔顺,房中从未听见吵闹声。直到谢迁收了琴太微留下的丫鬟晓霜,沈淑人才觉出有点不对劲儿来。自初夏入宫觐见之后,沈端居便一病不起。沈学士的夫人登门看望女儿,出来的时候直掉眼泪,口口声声要带女儿回家。沈淑人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自己儿子娶亲半年还不曾圆房呢。

    倘若沈端居当真含恨而亡,这就不是结亲而是结仇了。谢家虽然势盛,却也不能随便得罪山阴沈氏。沈淑人少不得跟学士夫人百般赔罪,守在媳妇房里劝慰了一整天。然而谢迁自做了官,愈发不是她能支使得了的。沈淑人一狠心,把晓霜锁在自己院中的小黑屋里不让见人,逼得谢迁在沈端居房中一连留宿了半个月,沈端居亦不得不跟着求情,晓霜才放了出来。

    谢家后院这些鸡飞狗跳的事,都还是在谢远遥备嫁期间发生的。这大半年来沈淑人为偿儿女债,累得两鬓白发多添了几茎,只道等眼前要紧事情忙完,要好好教导一下儿子和媳妇。然则事情一桩一桩涌到眼前,似也没个完结的时候。虽然勉强圆了房,谢迁和沈端居的夫妻情分,只怕也尽了,将来如何是好呢?

    “母亲,”谢远遥含泪道,“让琴姐姐回一趟家,不会出什么事的。哪怕是看在祖母的面上,我听家里来的人说只怕就是这个月了。”

    沈淑人微微地点了点头,却道:“别再折磨你娘了。不是我不管琴姐儿,实在家里再不能出什么乱子。我实跟你说,就算我们去接,徵王也未必肯放她出来。”

    谢远遥却没想到这个,一时哑然无语。

    沈淑人揉着太阳穴,又忍不住数落道:“我是你娘亲,你这样对我说话也无妨。倘若在你公婆面前还是这个腔调,娘可要为你担心死了。”

    谢远遥点点头。

    “世孙待你如何?”沈淑人忽然问道,“——别只顾说没相干的。回门那一日他竟不曾陪着你来,我原是有点生气的,只怕他待你不好。你若有委屈,千万别藏着不说。”

    谢远遥愣了愣,一时也不知该说什么:“他……也还好吧。只是连日都在丰台大营忙着,是真没有空闲,母亲休怪。”

    细数起来,自那稀里糊涂的洞房夜之后,她一直没有机会与夫君独处,甚至近看几眼都不能。男人忙得整天不回家,只是不停地派人回来问安,她自己则忙于敬奉婆母结识妯娌熟悉家务,迅速陷入大家族的网罗中。依稀记得枕边男人的身体白而冰凉,似乎有些瘦弱,灯下看来面貌颇为矜贵秀雅——但如今想起亦是一团模糊,几同路人。她年纪尚小,又不似琴太微那样聪敏早慧,对男女情事并不放在心上,但这般新婚情形到底令人惆怅。

    沈淑人只得道:“终归他走之前,还是要回家来的。你……多与他接近接近。”

    谢远遥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苦笑道:“他这里早有两个通房丫鬟。女儿进门的第一桩事,就是接了那两人的茶,抬她们做姨娘,好让她们跟到北边去。”

    “总不成你自己去那冰天雪地处服侍人?”沈淑人道,“有通房也是寻常事,何况世孙年纪不小了。”

    “哥哥成亲之前就没有!”谢远遥咬牙道。

    “其实也有一个,只是你哥哥一向不看重她,就没抬姨娘,反倒排到晓霜后面去了。”沈淑人叹了一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你看不开,不过是因为太年轻,将来你就知道了。”

    说了半天闲话,哪桩烦恼都没个区处。谢远遥扶了母亲回到楼上,又敷衍了一回,方趁人不备慢慢下楼去,心中犹自咀嚼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之语,只觉愁来天地翻,茫茫不知何处,一时倚着阑干停了下来。

    出了一回神,才发现锣鼓戏文都停了,她拨开竹帘朝楼下望去,只见男客们都息了声朝同一处望去,满堂听得一人的言语,不知是谁在说话。

    她将座中宾客一个一个打量过来。今日多有贵客,那些威名赫赫的世家公侯、名臣良将,她一个深闺女子却是谁也不认得,满座衣冠锦绣到底哪一个是她的夫君呢?一时觉得主座上那个穿红色蟒服的有些像,一时又觉得东廊下那个长眉白面的也许是,看了一回皆不分明,倒觉得自己可笑得紧。

    “冬季海面结冰三尺,可驰马拉雪橇,往来如履平地。夏日海水解冻,有烟波浩渺,鸥鹭翔集,风光不让洞庭。海中出产丰足,土人驾木舟捕鱼,半日可得百斤,举手之间衣食无虞。海之南有牧野千里,水草丰美,为鞑靼人多年觊觎。海之北岸又有林原莽莽,山中富藏黄金、白玉、孔雀石,实乃难得的宝地。”

    谢远遥听得颇有兴趣。从前琴太微在家时,曾叫谢迁从外面寻了山海舆地全图,兄妹几个凑在小书房里,将国朝疆土之外的名山巨岭、江河湖海逐个指点一番。琴太微说起潦海来头头是道,听得她和谢迁全都入了迷,可是关于北海是什么样子,谁都不知道,料想是极北之地的一片大湖,必然杳无人烟,上下空明,有如古书中记载的丛极之渊,却原来是这般生机勃勃的好地方。

    那说话之人的座位在她站立处的正下方,无法看到他的形容,那声音却沉稳清晰,犹在耳畔。说起北海风物滔滔不绝,连她都心驰神往起来。她不是没有想过要跟随新婚的夫君出征。沙场征战虽艰苦,但女儿家心中未始不曾做过关山飞渡戎马相随的梦,只是甫一入门她便知那不可能,长房长媳必须要留在公府中侍奉婆母、操持家务,何况长辈对她还不放心。

    “昔年苏武牧羊于北海,有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之语,依小陆将军所言,竟是一块宝地?”座中有人发问。

    原来竟是自家四叔陆文瑾。她恍然大悟。

    近来总是听到这个名字。虽然入了陆家兄弟的排行,但陆文瑾毕竟只是老公爷的养子,又一向自矜身份,并不肯住在公府之中。是以她嫁进门来一个月,从未和这个名义上的四叔打过照面。

    “此海仍在鞑靼人手中,自是他们的天然屏障,我军的心腹大患。”陆文瑾道,“若能驱逐鞑靼,收归国土,无疑会成为我朝的宝地……”

    谢远遥立在帘后,兀自听得出神,却见她婆婆房里的一个管事嬷嬷过来,催她去陪几位世交的夫人们坐着说话。谢远遥不得不舍了这头,匆匆往后院了。枯坐了一两个时辰,又见自家心腹小丫鬟来报,说送信的人已到国公府的后花园。

    赶到鸳鸯厅,来人已在水廊里站着等候了大半个时辰,有些着急了。谢远遥连忙叫随身小丫鬟开了北堂,请那妇人进来少坐,又道:“你回去后转告琴表姐,我未能说动母亲,十分抱歉。”

    那妇人张氏原是个医婆,因擅长千金科,常在京中各高门府邸之间走动,颇有些体面,谢家亦待她如座上宾。谢远遥因听说她识得徵王府上的林夫人,连西苑亦能够进去,便想着借她给琴太微传些消息。那张氏应了,又问:“少夫人可还要传个表记?”

    谢远遥从手上褪了个玛瑙指环下来,裹在一块随身的旧绢子里递给她,又道:“你告诉她少安毋躁,等我再磨磨母亲。实在不成了,就找机会上我这里来,我带着她回家去。只是她也须得从徵王殿下那里想想法子。”

    张氏连声应了,又小心收了戒指。谢远遥打赏了两个银锞子叫她去了,深觉腰酸头沉,遂打发小丫鬟去前面取茶水来,自家坐在窗下的玫瑰椅里,支颐小寐片刻。正在朦胧之间,忽听见隔壁传来响动,似官靴踏在青砖地上,惊得她一激灵便站了起来。

    原来这鸳鸯厅位于莲塘正中,四面开窗,中间用通天落地的槅扇和飞罩分开,隔作南北两堂。南堂高阔庄重,布设官帽椅、供案、山字座屏风,开门正对一池清水,是延邀男客的正厅;北堂却是宝瓶香花,玲珑精巧,玫瑰椅、圆墩皆用精美绣垫铺陈,是女眷们聚会的所在。威国公府平日里招待至亲好友,多在此厅设宴观花。但这几日客人太多,又摆了戏,这鸳鸯厅便嫌局促,只留作备用了。谢远遥到底没有经验,只当这里无人正好办点私事,却不料一扇之隔,竟还有男人在那边休息。

    她待要拔腿就走,又怕小丫鬟回来寻她不着,闹将出去反不美,又想起方才自己和张氏的话只怕都叫人听了去。正犹豫间,那人已走到槅扇门边,停了下来,只听他低声说了句话:“少夫人可否暂留一步?”

    隔着薄薄的窗纸,声音低到几不可闻,但沉稳如磐石,令人心神笃定。谢远遥好奇起来,踮着脚走到槅扇边,透过窗缝朝那边望去。

    槅扇外面,那人恭谨地侧身而立,并不朝这边看过来——想是为了避免窥视内眷之嫌。然而他离她不过咫尺,抬眼即见雪白的护领,其上托出一截褐色的颈脖,瘦而筋骨分明。

    谢远遥窒了一下,心中旋即涌出一股莫名的烦闷来。她略退了半步,定了定神回道:“你有何事?”

    那边却沉默了。她等得有些不耐烦,又怕小丫鬟回来看见,抬脚欲走,却忍不住朝窗缝间再望了一眼。那人依旧侧身站着,只露出半个侧脸,金色的秋阳沿着眉弓和长睫渐次闪烁,阴影淡淡地扫投在颧弓上。他不太像一个武将,谢远遥有些失神地想,她嫁入威国公府,所见大抵是世家子弟出身的武人,虽不至粗鲁不文,却罕见这种诗书静气。可他也绝不是文官,谢迁他们那些清贵公子身上,永远不会蔓生出这样奇异的、即使是公府花园里温煦的日光都不能掩盖的旷野风霜之气。

    竟是世外而来一个格格不入之人吗?谢远遥想到此处,忽然悟出来此人是谁了。

    难怪这个声音听着熟悉。

    像是为了印证她的猜测,那人终于又开口了,说出来的话却是这样的:“敢问少夫人所说的那位令表姐,是否正是已故东南总督的千金?”

    谢远遥有些恼怒,偷听了她和张氏的对话不说,人家女眷可是由得一个外人随便探问的吗?但她还是不由得追问:“正是。你问她做什么?”

    “在下陆文瑾,与琴督师有旧。”

    “原来是四叔,侄妇这厢有礼了。”谢远遥淡淡道,“我家表姐如今是宫眷,等闲哪里见得到。”

    “我并不求见到她。”陆文瑾道,“不过,少夫人这里若方便,请替我向琴内人致意。”

    “致什么意?”谢远遥疑惑道。

    “请告诉她我回来了。”陆文瑾道,“别人告诉她,只怕她不信。”

    槅扇那边的人忽然静默了。这本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寒暄,不知为何久久得不到回答,莫非真有什么难以启齿之事?他耐着性子等她再度开口。然而等了许久,槅扇那边再无声响了。他忍不住又唤了一声,也没有得到回应,忽然疑心是不是被人戏耍了。

    他索性推开槅扇,跨进了北堂。

    花厅里早就空无一人,斑斑树影在砖地上摇曳,他一时疑惑起来。唯独空中似有若无的一缕甜香,似乎暗示着刚才真有一位女子在这里停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