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长沙有堵胤锡,基本用不着李致远担心,他开始考虑其他事情。

    首要考虑的就是他的军队,要为部下向崇祯皇帝和朝廷报捷请功,以抚慰军心。

    长沙既已收复,李致远偏沅巡抚的大驾和他数万大军也到了湖广,可他手下部将严格说起来还是无官无职。

    不让手下兄弟们看到好处,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这年头能看到的好处自然就是加官进爵和银子。

    这些人都属于李致远作为巡抚自行募集的兵,算是标兵,但还没有给予朝廷正式的官职。

    说起来,大明现在的军事体制很复杂,论兵制,分为卫所制和营兵制。

    卫所制是太祖皇帝依据隋唐时代的府兵制而创立的,明初即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卫所。

    一卫有军士五千六百人,最高长官称为卫指挥使,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

    一般一府设所,几府设卫,所以一省包含有多个卫,一省最高的军事机构为都指挥使司,最高长官称为都指挥使,管辖全省各府县的卫所,而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

    五军都督府有左都督(正一品),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等等官职。

    都指挥使司有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等官职,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高级军官都不世袭,由朝廷从世袭军官中升任或从武举人中任命。

    卫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卫镇抚(从五品)等官职,自卫指挥使以下军官则都是世袭。

    为了维持卫所制的运行,自然要有一定数量的军户,军户为世袭,且管理颇严格,除籍十分困难,军户负担很重,生活困难,军籍比贱籍好不了多少,明朝中期以后就有大量军户逃亡,卫所兵严重不足。

    军户的逃亡,除生活上的因素外,与其社会地位的低落亦有关,明初因需要武力,故较重视军人,其后承平日久,武力不再重要,再加上文官集团彻底压倒武将,军人地位大为降低。

    卫所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兵营,也不是战时组织,卫所军士世居一地,且耕且守,战时由朝廷临时调兵遣将,兵将分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明初这种军事制度不久便因边患的日益加剧而改变,临时性的调兵遣将逐渐变成常规制度。

    自宣德以后,开始在边疆要地设置总兵,总兵官取代原来都指挥使的地位,成为地方最高武职官员,明朝的军事制度发生根本变化,这种制度可以称为营兵制,营兵最初的来源即是从卫所中抽调。

    后来总兵越设越多,到明末崇祯年间,天下的总兵不知道有多少。

    但总兵官本身并无品级,其下还有副总兵、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总兵、副总兵在明初均以公侯伯或五军都督府都督充之。

    另外总督、巡抚有直辖的标兵,一般将领则豢养家丁,标兵与家丁独自成营。

    湖南原先也有几个总兵、副总兵,说起来也归李致远节制,但这些人不是投降贼军,就是不知逃到哪里去了,比如那个被李致远砍了头的尹先民,他此前就是长沙的副总兵。

    所以现在李致远手下的四万人全是直属于他的标兵。

    而家丁为将领私属,费用最初由将领自己负责,但随着家丁制的盛行,也就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朝廷给粮饷。

    由卫所军抽选为兵,从而出现了军兵,即来源于卫所军的营兵。

    但营伍所统的兵,与卫所军不同,实际上营卫不统属。

    与镇守总兵同时派驻地方的,是能节制文武的总督巡抚。

    再说募兵,自卫所制日益废弛之后,募兵便作为兵力的重要来源,人数众多,在明朝军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但募兵不等于营兵,募兵是营兵的主要来源,但有部分募兵隶于卫所,募兵主要隶属于营伍,是营兵的主要来源。

    另外,在明朝还要注意“军”与“兵”的区别,实际上,军与兵的根本区别在于组织形式不同。

    军属卫所,由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都指挥使,上而至五军都督府统辖,底层的卫所军官一般是世袭的。

    卫所军及军官属军籍,携带家属,世居一地,代代相传,基本上不再变动。

    兵则属营,由什长、队长、哨官、把总、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总兵、总兵统属,直属兵部。

    兵一般不世袭,但由卫所军转为兵者例外,兵无户籍的规定,服役期限不长,一般不终身服役,多战时创设,事毕汰兵撤营,营兵不随家属,更接近现代兵制。

    营兵官本身无品级,有者则是卫所制下的官品,不世袭。战时不需要朝廷任命,直接由总、副、参、游等统领出征。将权相对提高后,兵可由将自行召募,两者关系密切,甚至在主将发生变故时,兵即散去。

    军与兵在粮饷形式及数量上也不相同。军饷由屯田解决,屯田废坏后,补以盐课及民运,后亦部分取给于京运年例。而兵饷全数取足于京运年例银,或加派之新饷。

    粮饷的数额也不相同,兵有安家、马价、衣装、器械等银,月粮也较丰厚,而军只有月粮,战时或出征时才有行粮。

    军与兵在使用上也不相同,兵主战,军主守、主屯,现在的军特别是大明内地的军早就不堪战了,主要就靠像李致远所率领的这些兵来对付农民军。

    李致远现在就是在为周大壮、张文、张武等人向朝廷请封。

    若周大壮被命为总兵,但总兵本身是不带品级的,相应封的官可能是都督佥事(正二品),也可能是都指挥同知(从二品)。

    若张武被命为副总兵,相应封的官可能是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也可能是都指挥佥事(正三品)。

    其下的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也会封相应有品级的武官官职。

    武官看着品级高,但在文官面前始终抬不起头来,权力被限制得厉害,武职也被贬得很低。

    成化十五年规定,都御史系总督及提督军务者,不分左右副佥,俱坐于左,总兵官虽伯,亦坐於右。

    这是明朝对文武官员会面时候的座次做的规定,用以区别尊卑。

    明朝以左为尊,也就是说,就是四品的佥都御史文官,只要提督军务,总兵官就是封了伯爵,也得居于四品的文官之下。

    李致远就是以四品的都察院佥都御史职衔巡抚偏沅并提督军务,那么他手下的总兵、副总兵可能还是二品、三品的武官,论品级比李致远官位还高,但照样要受李致远节制。

    明朝的营兵,其编制实际上并没有统一,从总兵到把总均可独立成营,人数参差不齐,编制规模悬殊,叫法也千奇百怪,像伍、什、队、司、哨、营、镇等等单位和叫法都存在,全看统兵之人如何设置。

    最初一个总兵,可能统领五六千乃至一万人,但越往后,官封的越来越多,总兵官也就不值钱了,可能手下只有三千多人。

    现在李致远有近四万兵,总兵、副总兵都能封好几个了,但李致远的兵自然是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来进行编制,当然,兵多了,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五伍为一队,设队长;十队共250人为一连,设连长;三连共750人为一营,营官称为守备,营是组成方阵的基本单位。

    对于以长枪兵、火枪兵为主的精锐部队,方阵为基本的战斗单位,两个营共1500人的长枪兵搭配一个单独的250人的火枪连组成一个方阵,再加上相应的辅兵共有约2000人,称为团。

    对于一般的以传统型冷兵器为主的部队,以三营为一团,约2500人。

    团的长官称为游击,游击及以上皆可以作为统兵官单独统兵出战或镇守。

    二团为一旅,统兵官称为参将;二旅为一镇,统兵官为总兵或副总兵。

    李致远已经将所部的军官尽数报了上去,反正崇祯年间朝廷的总兵、副总兵已经封得滥了,也不在乎再多封几个。

    而且此次收复湖南这么多地方,也算是为朝廷立了大功,加官进爵自是不在话下。

    跟着李致远当兵打仗的大多都是穷苦出身,没几个月竟然混了一身官皮,过几天应该可以让弟兄们高兴一下,让大家都觉得跟着他李致远混必将是前途不可限量。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吧。

    ——————————————————————————————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