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善为人师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看着这纸上大大的“数学”二字,卞敏儿问道:“夫君为何从左到右横着写,这样看起来好奇怪呀!”“数学?是指关于数字、算术的学说?”
“这主要是为了方便,待会你就明白了,”李致远解释道,“其实你觉得奇怪是因为你没看习惯,实际上这么写比从右到左竖排要更适合人的眼睛。”
“至于何谓数学,先前我也说了,大概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及空间的,算术、算经只能说是数学的一部分。”
“而数学却远不止是研究数的学说,它包含的范围太大了!”见卞敏儿一脸懵逼的样子,李致远也觉得现在不适合跟她描述这种很抽象的概念,“唉,反正我现在一时之间也解释不清……”
“先不说这些,我先来教你认数字,”李致远又拿了一张白纸,在纸上写了个“1”,“这是一。”
“这是二。”
“这是三。”
“.…..”
李致远一气写完了九个数字,“哦,对了,这是零,表示没有,”又写下了“0”。
卞敏儿呆呆地看完,好半晌才到:“为什么要用这些奇奇怪怪的符号,直接写字不就好了?”
“因为方便呀!”李致远又在纸上写下了“12”,“你看,这就表示十二,”又写下“123”,“这表示一百二十三。”
“这表示一千二百三十四。”
“这难道不比写汉字方便的多吗?”
卞敏儿点着头道:“好像有点道理……”
“还不止呢!”李致远又随手写下了“123+789=912”。
“这个算式就表示一二十三和七百八十九两个数相加得九百一十二。”
“哇,夫君好厉害,不用算筹这么快就算出了结果!”
“哦,我明白了,怪不得夫君要从左到右横着写了,原来是为了方便写算式,这样看起来更直观。”
李致远拍了一下她的小脑瓜,“敏儿果然冰雪聪明,一下子就明白了。”
“可是夫君是怎么做到不用算筹或算盘就快速得到结果的呢?”卞敏儿还是一脸疑惑。
卞敏儿所说的算筹其实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十三四公分,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
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
这种采用算筹来计算的方法就叫做筹算,所以“运筹”就表示“出谋划策”,即所谓“运筹帷幄”。
算筹计数法,或者说筹算学、运筹学,在中国古代是有很大作用的,不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还可以乘方、开方,甚至连高次方程这样的数学难题都可以解出来。
例如著名的《九章算术》中就采用算筹来布置一次方程组。
蒙元时期有个数学家,叫朱世杰,据说可以用算筹解四元高次方程组,但是他的方法太难懂,因而后继无人。
至于算筹最早何时出现已经不可考,但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算筹的使用就已经非常普遍。
不过元末明初以后,筹算就逐渐被珠算代替。
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计算需要,例如算账,也只是加加减减,还是算盘更方便一些,因此算筹已经不多见了。
李致远没想到卞敏儿还知道算筹这种东西,“你所说的筹算法我也知道,的确是很巧妙的一种方法。”
“但筹算也有很严重的缺点,比如运算的时候需要较大的地方来摆算筹,而且位数越多,问题越难,需要摆的面积就越大,用起来就不太方便。”
“另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其运算过程不可保留,因为它的运算过程实际上是挪动算筹,运算了下一步,上一步就看不到了,有了错误也就不好检查,学习者学起来很困难。”
“这个缺点珠算也有。”
“对对对~”卞敏儿听得连连点头,“这种东西太复杂啦,奴家以前也见过人家摆算筹,好大一摊,摆来摆去看得头痛,一旦算错一步就得重头再来。”
“奴家觉得在外面算账、计数还不如掰手指头呢!”
李致远也笑了,看来女孩子们大多不太善于数学啊。
在李致远看来,中国古代的数学之所以不能发展为现代数学,筹算方法的限制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那我今天再教你一个新的计算方法,保证比筹算、珠算都要好!”
“你知道数字都是逢十进一的吧?”见她点头,李致远又道:“我教你的这种方法叫竖式计算。”
说完李致远在纸上写下了:
123
+789
————
然后教卞敏儿数字要对齐,加点表示进位,很快就得出了结果,看得她一愣一愣的。
“你看,个位数的加减法应该是人人都会的,你只需要对齐了,逐位计算,要进位的就标一个,不就很快算出结果了吗?”
“这就是采用数字的好处呀!”
“现在初学还需要在纸上列竖式慢慢计算,等你熟练了,直接在心里列竖式就行了,方便快捷。”
“至于减法,也是类似的竖式计算,只不过这回是需要借位了。”李致远又给卞敏儿演示了减法计算过程。
卞敏儿一脸崇拜地看着李致远,“夫君真厉害,是怎么想出这些数字符号的?又是如何想到如此巧妙的计算方法的?”
“哈哈……”李致远志得意满道:“我天生聪明嘛!”
“来来来,我再教你乘法除法!”李致远当老师当上了瘾,又开始讲授起乘除法来。
其实“九九乘法口诀”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叫做“九九歌”,民间普通人一般都是会的,所以李致远教起来也不是很困难。
像“123x789”这样的多位数乘法不过就是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把复杂的、不能处理的运算,化解为多个简单的、能处理的运算,最后再汇总得到要计算的值。
之后李致远又教了除法计算,说到余数的时候又忍不住讲起分数、小数的表示方法来。
尽管李致远迫不及待地想要给卞敏儿灌输尽可能多的数学知识,但总的说起来,李致远的讲解还是很耐心的。
他并没有以身负丰富科学知识的现代人自居,摆出一副好为人师的态度,嫌弃卞敏儿问题多,接受得有些慢。
毕竟卞敏儿是一个连“1,2,3”都没见过的明朝人啊,能耐着性子肯听李致远讲就已经很难得了。
实际上这也是李致远的一次教育尝试,即怎么样才能让明朝人更好地理解他所写的“数学”。
他的目的既然是向明朝人传播他的现代数学知识,那就应该站在明朝人的角度,写的尽可能地通俗、浅显易懂。
尤其是在最初阶段,其实看起来最简单的开头部分才是最难的,只有明朝人接受了这个数学系统,才能由浅入深。
所以李致远希望自己能做到善为人师,而不只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原原本本写一通。
而善为人师有两个前提条件,一即是自己必须有睥睨天下的强权,二是自己命够长。
首先,没有强权的支撑,在这个时代有几个人会去学“数学”这门杂学?
儒家士大夫有个特点,就是普遍排斥实学及所谓的杂学,虽也有像沈括、徐光启、宋应星这样的例外,但他们只不过是极其少见的奇葩,向他们这样的文人士大夫绝对是极少数。
在这个时代,只有孔孟朱子的儒学才是正道,其余的学说一律被视为下九流的杂学,是算不得正经学问的。
实际上徐光启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就已经和传教士利玛窦翻译并刊印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可是有什么用,有几个人看?掀起半点水花了吗?
毕懋康早就写好了《军器图说》,还呈给了朝廷,引起重视了吗?
中国不是没有天才钻研这类被斥为杂学的科学,只是一直被排斥在主流学问之外,根本就上不得台面的。
要么有强权来推动、传播科学,要么先被西方一棍子打死打残,然后矫枉过正,彻底怀疑自我,彻底丧失文化自信,彻底倒向西学,否则是绝无可能会主动学习所谓的“杂学”。
毕竟孔家店是不可能自己关门倒闭的,而是被人砸烂的;人也是不可能无缘无故自我觉醒的,而是被贼寇打疼了才知道思考。
李致远希望成为传播科学的使者,可仅仅靠写几本书,或是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能办到吗?
想要传道授业解惑,也得人家愿意听你的,愿意学你的呀,毕竟不是人人都是他的女人卞敏儿,出于爱他而愿意接受他的一切。
李致远必须得先获得至高无上的强权,让所有顽固势力、腐朽余孽全都俯首称臣,才能说他想说,做他想做。
像“摊丁入亩”这样损害所有士绅地主阶层的政策,也只有已经被彻底征服为奴才的士大夫们的主子,满清的雍正皇帝能做成。
其次,就是李致远得命硬,活得够长。
明朝的改土归流、移风易俗尚且不易,遑论要动所有儒家士大夫的饭碗。
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算有朝一日李致远征服了天下,威服了所有士大夫,可若不能活得久些,很可能要半途而废,古今中外政亡人息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毕竟明末彻底腐朽堕落了的士大夫阶层虽然后来做惯了奴才,不敢再骂他们的满洲主子,可对汉人皇帝当初可是骂得震天响的,难保他们不会蛰伏一段时间后再卷土重来。
所以稳定之后,秋后算账是必要的,大清洗也要搞,整风运动更要换着花样来,还得坚持五十年不动摇。
————————————————————————————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