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投资项目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第一卷风雨飘零太阳西斜,阳光抛洒在听雨轩内,多少显得有些燥热。
曹化淳微微拂拭额头的细汗,小心翼翼地说道:“皇爷近来雷厉风行重开厂卫,查抄朝臣牵连甚广。
如果一味用强,长此以往,就怕他们……”
说到这里,曹化淳停顿住,不敢继续往下说。
“就怕什么?难道还怕他们会反了天不成?”
崇祯皇帝斜视曹化淳一眼,龙袍一甩,霸气的说道。
人有钱了,腰杆子就直了,这帝王之家亦是如此。
这段时间零敲碎打之下,进项着实不少。
虽说目前还不知道具体数量,但如果加上查抄高起潜的那一部分,想来上千万是妥妥的。
大明两百余年来,早已积累了许多弊病。阶层固化,钱财流落到少部分人手里,就是其中之一。
可这在头脑比较活跃的崇祯皇帝眼里,其实也不错。
因为查抄方便。
有道是一家哭总好过万家哭!
刚刚被废除的辽饷,搞得天怨人怒也不过一年得银五百多万两,可现在呢?
不显山不露水,轻轻松松千万进账,怎是一个酸爽能言其中滋味?
当然,这钱是留不住,要用于投资,要进行再次创业,然后再次分配。
而崇祯皇帝选择的项目也比较特殊,投资军队。
在很多人眼里,往往觉得军队是一个负担,每年投入海量的资金,却只是消耗,并不能产生效益。
错了!眼光狭隘了吧!
其实军队除了保家卫国的职能外,他还有最原始的职能被掩盖了,那就是劫掠和收保护费。
如果要用再粗俗浅显一点的语言表示,那就是抢钱或者坐地分赃,等着收钱,没有任何风险。
当然,这个项目不是谁都能投资的,过去,穿越过来的崇祯皇帝只能想想而已。
可现在,他可以光明正大的投资,而且来钱快,效率高。
公司是现成的,等道友进京,他这个董事长分配任务,大家各自带点启动资金,公司立马就可以盈利。
到时候,公司壮大了,朝堂上那些腐儒又算得了什么?
曹化淳这老东西哪里知道崇祯皇帝胸中有丘壑,眼中存山河,犹自苦着脸,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
崇祯皇帝见状,心里有些感动,毕竟老东西也是为朕的安危着想?
说起来,在崇祯皇帝心中,那些在甲申国难前后赴死的大明官员或者太监,是必须重用的。
而那些没有死的,则是选择性的量才使用。
不过,眼前这位虽然没有和王承恩一样,陪本尊到地府逛一圈,却做了一件让人动容之举,并遭受冤屈几百年。
崇祯十七年,甲申国难,建奴进京。出于收买人心的缘故,为本尊办了三天丧事,然后草草安葬。
又过了大概半年的样子,顺治小儿到了北京。
曹化淳出人意料地从天津赶到北京,冒着生命危险,上疏请求妥善处理本尊的坟墓修建工作。
顺治小儿不得已,同意了曹化淳的请求,却不拨付银两,只让他负责办理。
于是,他只能向原来相处不错的东林党人四处筹款。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股妖风吹起。
一帮投降了螨清捧臭脚的东林党人跳出来举报,说当时李自成攻破北京,就是因为曹化淳主动打开城门。
“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
其实这都哪跟哪儿啊?
城破的时候,老东西在天津养老已经有六个年头了!根本就不在北京!
曹化淳上疏为自己辩护,虽然没有视频记录,但不在场证据确凿、事实清楚。
可这帮人不止是疯狗这么简单,他们还在各种场合,用各种手段诋毁曹化淳,利用他们掌握的资源,在各种文献野史上抹黑老东西。
《明史纪事本末》、《国榷》、《明季北略》、《明通鉴》全写的是曹化淳开的城门。
后来,老东西阅读南方传来的野史笔记时,看到指责他打开城门的说法还挺有市场,很害怕“流传既广而秉笔者不加确察,便成无穷之秽。”
但老东西不是大v,不掌握水军,更没有删帖的权力。
无奈的他只好把自己掌权时的一些重要文件,整理归档保存,还提前写了一份遗嘱,做了四首诗。
其中一首如此说道:报国愚衷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史不真。
老东西的愤懑与无奈溢于言表,他终于体会到了文人的无耻。
十多年后,老东西在郁闷中背着黑锅离开人世。
这也是一个苦逼啊!
老东西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该如何使用他才妥当,崇祯皇帝托着下巴想到。
说起来,崇祯皇帝多少对老东西有些不满,因为他一贯跟东林党走得比较近。
历史上,此时正在享受牢狱之灾的东林大佬钱谦益,就是他营救出来,并致使奸人温体仁滚蛋。
可惜,他自己也没有落下好处。
估计是本尊不喜他干政的缘故,在崇祯十一年就让刚刚五十多岁的他回家养老。
当然,表面上是他自己提出有病,本尊虚假的挽留一番,最终无奈散伙的戏码。
现在的崇祯皇帝同样不喜他跟东林党人亲近,故而资格不如他的高时明、王承恩、方正化等人都得到重用,却唯独没有启用他。
“大伴,朕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让你来做,希望你能把他做好?”
一阵微风吹过,扬起桌上的纸张飘飘,崇祯皇帝眼前蓦然一亮,想到一件迫切的事情。
“皇爷请吩咐?”
曹化淳俯身听旨。
“朕准备投入巨资,成立大明帝国周报,也就是朝廷邸报。用于控制言路,宣扬教化,传递朝廷诏令,开启民智。”
对老东西不用隐瞒,崇祯皇帝直接说出意图,控制言路为主。
想到交通的原因,他放弃日报,而是一周一勘比较合适。
“老奴领旨!”
天子出口成旨,曹化淳不敢拒绝,只有俯身领旨。
不过,这份工作倒是很适合他。
曹化淳家境寒微,十二三岁左右入宫,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也算是太监才子一个。
“边走边聊,朕告诉你具体一些思路。”
天气渐热,听雨轩不适合再呆,崇祯皇帝迈步走出凉亭。
ps:感谢书友家里窝囊家外雄打赏,承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