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二章 必征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其实大明要发动远征的事,许多将官在心里都有所猜测,唯独不同的是由于朝廷一直在做准备工作,导致他们没人知道朝廷究竟要征多远。甚至就连要征的究竟是西还是北都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皇帝在不停敦促北洋被服厂全力生产冬季兵装,并且随着兵马在乌梁海驻军捱过整个冬季后的反馈,进一步加厚冬衣。
最新的冬季铠甲已经不能被称之为棉铁甲了,在不影响活动的部位甚至使用了大块鞣制带毛熊皮来保暖。
甚至就连万历也不知道,但戚继光知道。
因为万历让宦官坐着青龙军列给他送了几幅来自奥斯曼、萨菲波斯等国的天下舆图,这些舆图都不准确且漏洞百出,基本上只有除开大天朝圈和欧罗巴后地图才基本准确,即便只是最边缘……这个边缘是在万历皇帝的视角中,他眼里天朝在正中间,所以这些图别管怎么画,他们的地方都在最边缘。
即使只是在天下最边缘,图上各国位置也有所不同。
戚继光没空理会这些图上大概在西安的位置标为‘秦斯坦’、在洛阳标为‘契丹’、在杭州标记着‘宋’、在广东福建一带标记着明这种大杂烩一样的地图。
他只注意到,在地图上都有一个地方叫莫斯科,万历在每副图的这个位置都画了个圈,附送皇明祖训首章几句话,另有书信简短:朕可算弄明白,北元封出去的西北王爷在此,戚帅筹谋所需一应给朕报来,五年征不得,十年征。
附送的皇明祖训首章那几句,也无非是关于不征之国的,戚继光看着这些个不征之国都觉得尴尬……但凡太祖皇帝让征的,都没征,太祖皇帝不让征的,全征了。
其实朱元璋的不征之国与必争之地很容易理解,所谓不征之国,是海外画个大圈儿,原话: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
就是说有地利天险阻隔,又都穷的跟鬼一样,要他们不掂量自己斤两来找事,就让他不详;反正他们也不是咱的心腹大患,揍他们总会死人,没有必要。
这话还有后半句: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其实太祖皇帝这话说的非常谨慎且实际,一点儿都没有如今小皇帝这年岁的狂妄劲儿,这整整一段话的核心意思是什么呢?是天命。
如果太祖皇帝有小皇帝这张狂劲儿,多半是想添一句:如能击之,悉数吞之。
但这太不稳妥,就没了为后人敲响警钟的意义了。
什么是天命?是前朝是的领土继承。
东汉班超出西域,为什么?经略西域是西汉的固有国策,继承。
唐朝基本无视西北,只要哈密,因为这是隋朝武功,心里会有个死结,必须继承。
宋朝逮着燕云十六州死磕一辈子,云南干脆就不管了,因为宋朝不必考虑汉朝,得继承唐朝呀。
到了明朝该考虑什么了?元朝疆域,皇明祖训就这意思,海外元寇都试着干了一遍,确实都不太好干,咱就不要惹他们了,后世子孙能把前朝开拓的土地能弄一点就弄一点,也就够了。
问题是元朝太大了。
什么金帐汗国、伊尔汗国之类的,别说如今大明翻遍天下也找不到知道这个概念的人,就连蒙古都没多少人清楚到底是哪儿。
这不,戚继光踹了图们汗的汗庭,收缴一大堆资料送入京师翻译,皇帝汇总了全世界的知识,最后终于弄明白长子西征究竟征到哪儿,但他脑子里的概念并不是这个,不是金帐汗国,是大元皇帝在那册封了个西北藩王。
戚继光接到这封信时,他的部队正在蒙古高原的地下。
那是归化城北偏东七百里,属北元左翼三万户故地名叫伊林的地方,没有树。
为找点烧饭的柴火,他的部队超出计划行军足足二十里,他的部队已经在春季的旷野扎营许多天,风很大,越来越多战无不胜的铁军被春风吹病,辎重还很多,将士们很疲乏,急需一个能让他们不受风的营地休整几日再向归化城前进。
这里已经超过大明金国的土地,对他们来说并不安全,树木不足的情况下谁都没有办法,只能让士兵花费更多力气挖出一座座陷在地下的营房,四角加以石柱支撑,偏箱车的车板与帐布搭在上面做顶——居住效果很糟。
地下的潮气会返上来。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接到皇帝的信戚继光都没对皇帝指派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任何怨言。
他只想到别的一些东西,首先是他这次挖的地下营房用错了地方,这东西应该打仗的时候用,隐蔽效果极佳,整支军队就像消失了一样,如果树木足够,木板顶上盖上草皮,仅高出地面一个脑袋,旗军能在缝隙中观察敌情,从外面看就像稍高的小草坡……送信的骑兵就没发现,绕着营地都跑过了才被放哨的旗军捉回来。
送信的人都没发现,那隐蔽性一定是极佳的了。
还有一点就是戚继光在揣摩皇帝发现北元在西北封出的藩王居然离他们那么远之后应该是什么心态。
他料想……应当是如同晴天霹雳的,我大明传了这么多代,居然是南北朝?
所以这信上一时说了气话,也很正常。
心理上戚继光并不把皇帝送来这封让他凿通莫斯科的命令当成真的,并预感到等皇帝从南北朝带来的羞耻中气消了,就会收回成命;因此在这之前,戚继光还要保持皇帝最忠心且任劳任怨的武臣这一身份,耐心地把这个计划做出来。
比方说先派人向北探明矿山、盐场、林场所在,继而向西探索,找到有价值的土地。
往北肯定平白无故的土地是没有价值的,连活人都没多少,没有价值就无法长久,无法长久做出再精妙的计划也是空谈。
如果没有矿山,那干脆就拉倒,这事儿它成不了。
有了矿山,把铁路从沿线修起来,引入矿工、牧民来工作,有价值有利益,后面的事就水到渠成了。
还真别说,正因为戚继光自己都认为这份报告不会得到实施反倒没有心理压力,非常认真且放肆的做计划……做着做着,他居然产生一种自己都信了的错觉。
这地方要是有矿,没准还真能征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