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战争的尾声(上)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李晓峰确实有乘机干黑格尔一家伙的打算,他手头里虽然只有三个师的机动兵力,但是黑格尔也强不到哪里去不是么?而且还有德国人当卧底,里应外合坑黑格尔一把应该不是难事。

    可是让李晓峰没有想到的是,黑格尔这个家伙太老谋深算了,所部的八个师挤在一起,根本让他无处下嘴,而且老头还派人死死地盯着德国人,根本就不给他一点儿机会。

    对于如此谨慎的黑格尔,哪怕是李晓峰也没辙,只能怏怏地对特里安达菲洛夫说道:“看来我们是没仗可打了!”

    李晓峰为什么会生出无仗可打的感慨呢?原因非常简单,随着福煦的部队被团团包围在华沙郊区,战场上的形势已经非常明了了,如果红军能赶在协约**队的增援力量赶到华沙之前消灭福煦,那么基本上就可以说打败了协约国的干涉。

    而前面也过了,眼前除了黑格尔这点儿可怜的兵力,协约国的主力想要赶到战场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这么长的时间里除非是伏龙芝、图哈切夫斯基和乌博列维奇脑残,以及红军和解放军全体吃了巴豆,否则福煦断无生路可言。

    也就是说,消灭了福煦之后,红军和协约国可能会在波兰再次形成对垒,对峙的地点很有可能就是波兹南附近。而这种对垒有没有可能再次引发一场空前的决战呢?

    应该说不太可能了。上一次当图哈切夫斯基跟福煦对峙的时候,双方都搞不清楚对方的战斗,都认为战场上的形势对己方有利。在这种盲目乐观的情绪操纵下。双方才会大打出手打出一场空前规模的决战。

    而经过这一个月的交锋。不管是红军还是协约国干涉军都基本摸清了对方的底细。对对手的战斗力有了充分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恐怕都是出了一身冷汗,都不敢轻举妄动了。

    李晓峰分析得一点儿都没错,在政治局和军委任命伏龙芝担任战场上的总司令时,大长老们其实对未来的发展也进行了一番争吵,具体的题目就是要不要马上就向德国挺进。

    按照托派的理论,自然是需要向德国挺进的,德国之于托派的意义就是命根子。托洛茨基始终固执的认为德国就是**撬动世界的杠杆,只要拿下德国,世界大革命就不成问题。所以老托依然支持继续战斗,继续向柏林挺进,直到赢得革命的胜利。

    如果这持论是在一个月以前开展的,那么毫无疑问,托洛茨基必然会获得全盘的胜利。那时候形势一片大好,红军看似无可阻挡。可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虽然因为波罗的海方面军的神来之笔。扭转红军全盘被动的态势,甚至有将福煦歼灭在华沙的可能。

    但是这辰役进行的之艰难。赢得之侥幸,让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的大佬们是冷汗淋漓。兵力占优势的白俄罗斯方面军差一点就被帝国主义的军队打崩溃了,差一点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门又要被轰开了,俄国几乎又一次要面临兵临城下的危局。

    这种沉甸甸的压迫感让中央委员会中大部分大佬那过于亢奋的头脑终于冷静了一点,当他们仔细的审视和盘点了一下红军的家底,很悲哀的发现,红军确实不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对手。跟对手相比红军显得很原始,很乏力。指望用这样一支军队去赢得胜利实在太过于勉强了!

    冷静下来的各路大佬终于从托洛茨基之前描绘的那种近乎是天方夜谭一样的幻境中惊醒过来,仔细掂量了一番之后,他们不得不承认,马上就开展世界大革命似乎太勉强,如果执意如此甚至有断送俄国革命胜利果实的可能。

    经过这番思考之后,他们肯定不会继续站在托洛茨基那边,不可能陪着老托一起玩火,他们会疡相对保守不那么急于求成的列宁。所以在这次会议上导师大人获得了全面的胜利,他所主张的有限度的打击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先保全俄国革命胜利果实,将来再争取全面胜利的指导意见获得一致通过也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列宁重新为波兰战役制定了目标,按照他的要求,红军接下来需要做的是挫败帝国主义继续干涉俄国内政的企图,至于争取德国革命胜利,这一条被无情抛弃了。也就是说伏龙芝接下来只需要考虑消灭掉福煦,并想办法稳固防线就ok了。

    实际上这样一个目标等于是为将来通过谈判解决布尔什维克和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纷争奠定了基础。而这也就意味着红军不会再主动的发动进攻,除非是帝国主义露出了较大的破绽。

    问题是,黑格尔会露出这种破绽吗?无比保守,无比古板的老头还没有赶到库特诺,福煦的部队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11月5日,当初冬的第一畅降临的时候,福煦知道他再也不能这么坐等了。

    在这一天晚上,他召集了所有的军长和师长开了一次全体会议,会议的议题只有一点——突围!

    用老头的话说:“援军恐怕是等不来了,我们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求生了,在明天晚上,我们进行突围!”

    福煦圈定了最后的突围方向,其中他认为成功可能性最大的也是最有意义的是向南突围,至于向北和向西突围,老头压根就没想过,因为这两个方向上红军的防御十分坚固。而向东突围,老头虽然也提了提,但是谁都知道向东其实就是向华沙城区突围,而这种突围又有什么意义?不过是从一间牢房冲进了另一间牢房而已。

    突围行动在11月6日夜准时准点的打响了,在福煦的亲自带领下,包围圈里残存的5个师的协约**队向着西南方向猛冲猛打。一度突破了红军两道封锁线。而就在他们即将打穿红军最后一道防线时魔鬼的呼啸声响起了!

    匆匆赶到战场的两个火箭炮旅火力全开。一口气进行了两轮齐射,密集的火箭弹将福煦的部队完全覆盖了,暴露在空地上密集的协约国士兵被成片的杀死,仅仅几分钟的功夫,伤亡就高达上千人。

    火箭炮凶猛的火力打断了福煦的良好势头,他的部队开始踌躇开始犹豫,而就是这点儿宝贵的时间,米罗诺夫带着第二骑兵军赶到了战场堵上了突破口。用马刀将协约国的士兵赶了回去。

    这次突围失败极大的挫伤了福煦部队的士气,导致一部分意志力不够坚强的协约国士兵开始向红军投降。

    “我们应该加强心理攻势!如果我们能够给敌人施加更大的压力,他们很快就会崩溃!”伏龙芝有些兴奋地说道,“让空军向包围圈内投掷更多的传单,让前线的政治委员加强喊话,务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瓦解敌人的士气!”

    随着伏龙芝一锤定音,红军接下来的战斗方法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之前他们是用刺刀和大炮问候敌人,而现在他们更多的是动嘴。在前沿阵地上,政委们不听的拿着大喇叭冲对面的协约国士兵喊话劝降。不断地提无产阶级的友谊之内的攻心话题。

    更有甚者,直接将热腾腾的大锅架在了阵地上。锅内煮熟的牛羊肉的香气顺着风就飘到了协约国的阵地上,不少饿极了的协约国士兵顾不得长官枪毙的威胁偷偷摸摸的就跑了过来。一开始人还少,可是随着政委们的“攻势”愈发的强烈,很快整个班,整个排甚至整个连投降的例子都不在少数。

    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伏龙芝也有些得意,他指着对面一片死寂的协约国阵地放声大笑道:“我们赢定了!”

    不过伏龙芝绝对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说这番话的同时,在包围圈里福煦也在进行最后的战斗布置。

    “能跑得动,能拿得起枪的还有多少?”

    仅仅几天的功夫,福煦就像老了十多岁,六十多岁的他此时看起来像是八十岁风粗残年的老头子一样。灰白的头发像枯草,蜡黄的皮肤中透露着死灰的气息,仿佛只要一阵风就能将老头吹倒。

    不过福煦的面貌虽然不好看,但是老头的气息却并不乱,在这种极端不利的形势下,老头毅然保持着一个元帅必须有的冷静。

    “我们必须再进行一次突围,这一次我们兵分两路,英国远征军继续向西南方向突围,法**队向东突围,突围时间放在明天凌晨,各位,有问题吗?”。

    下面的军长和师长,不管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都没有一个吭声的,因为仗打到这个份上,还能说什么?至于突围的方向?向南向东又能有什么差别,反正不管怎么看成功的可能性都不高!

    是的,此时包围圈里的协约**队士气已经散了,原本的五个师此时剩下的也就是三个半师的样子,这点儿人马还兵分两路突围,怎么看都是垂死挣扎。

    实际上福煦自己也认为这就是垂死挣扎,当时老头对自己的副官解释为什么要让法**队向东突围的时候,老头是这么说的:“敌人炮兵的火力太猛了,英国人不会成功的。而我们看似是朝另一个死胡同突围,但是成功的可能性反而更高。”

    福煦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在他看来红军不太可能死死地挡住他向华沙城区跑,反正跑进去了依然是被围困,谁会拼死从一个包围圈冲向另一个包围圈呢?

    而英国人那边则不一样,突出去了就是海阔天空,红军必然拼死堵口子,上一次突围行动失败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并且福煦还认为只要英国人向西南方向突围,必然会吸引红军绝大部分注意力,那么他这边的压力就小了很多,自然而言成功的可能性更高。

    说白了,福煦就是想让英国人当替死鬼,而且这个狡猾的老头在行动开始之前还特别向下面的师长暗示:“等英国人开始突围之后。至少等十五分钟。你们再开始行动!”

    不过当时。他的副官问了一句:“可是就算我们成功冲进了华沙城内,又能改变什么?还不是在等死吗?”。

    福煦当时笑了一声,什么都没有说,但是在日记中写道:“我只能等,以我的兵力根本就不可能突围成功,只有冲进华沙我的部队才有喘息的机会!我始终相信国家是不可能完全放弃我们不管的!”

    说白了,福煦还是想逃进华沙赢得一个喘息的机会,毕竟华沙城内再怎么也比野外强。冲进华沙至少不用在野地里挨冻,说不定还能从波兰人嘴里抢一点儿果腹的食物,而且依托城市打巷战能坚持更长的时间。

    不得不说,福煦还真算是老谋深算,他大概已经发现了,就算能从西南方向突围出去,后面也会面对红军的追剿。以他们这些饿得打晃晃残兵败将根本就不可能跑得过红军的骑兵,诚然红军的骑兵在阵地战中没有什么作用,但是这种痛打落水狗的活计他们是非常胜任的。

    在福煦看来,就算能冲出包围圈恐怕反而死得会更快一些。他如果想捡回一条老命,唯一的办法就是冲进华沙。那样才能坚持更长时间,而坚持的时间越长也就意味着等到增援部队的可能性更大。

    为英国人默哀吧,约翰牛们恐怕想不到他们已经被盟友给算计了,福煦这是准备用他们的鲜血给自己铺一条活路。相反当时英国人觉得老头还很可爱,觉得老头够义气。

    突围的战斗又一次打响了,英国人前赴后继的向红军的阵地不断地猛冲猛打,确实有点破釜沉舟的意思,而在另外一边,原本应该和他们同时突围的法国人却一片沉默,当红军的大部分注意力都被英国小伙伴吸引走了之后,福煦才下令突围!

    一切都跟福煦估计的没有两样,包围圈东边的红军确实没有做激烈地抵抗,当法国人表现出歇斯底里的一面之后,红军疡网开一面,大概他们认为就算法国人冲过去了依然也只是死路一条。

    “快Y快一点!”

    福煦在副官和勤务兵的搀扶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不快一点红军反应过来了他可是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所以当老头一口气冲进城内时,直接就引发了哮喘,差一点给老命送掉了。

    福煦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突围行动算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当大部分英国佬在红军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当少数约翰牛在波兰平原上被米罗诺夫的骑兵追得如死狗一般的时候,福煦的部队大部分安然的冲进了城内,同华沙城内的部队接上头之后,法国人在接下来的这个晚上至少不用在野外受冻了。

    福煦高兴了,伏龙芝可是完全高兴不起来,之前他将大部分部队都放在了对福煦的围剿上,准备收拾完福煦再回头收拾华沙城内残存的协约**队。可现在倒好,福煦带着一大股敌人逃进了城内,两股敌人合成一股,这让后面的仗不好打了。

    是的,伏龙芝其实也不想打巷战,根据内战的经验,哪怕就是有两倍的兵力优势打巷战都会很吃力,将会付出惨重的损失。而现在伏龙芝不想大出血了,毕竟按照政治局和军委的要求,后面他还得跟帝国主义在波兰对峙,必须打成平手。如果在华沙损失太大,后面可就不妙了。

    这也是为什么他上任之后,立刻停止了对华沙城内敌人的围攻,转而先消灭福煦的原因。而现在倒好,敌人都涌进了城里,让巷战变得更加艰难了。

    “继续围困和封锁敌人,只要他们不突围,我们就不用主动进攻!”

    随着伏龙芝咬牙切齿的下达了这道封锁令,华沙会战进入到了最后的阶段,这个阶段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斗,但是却把封锁和绞杀以及人性中最恶劣的那些情绪充分地暴露了出来。

    11月10日,经过艰难的行军,黑格尔终于带着他的部队小心翼翼地抵达了华沙外围,而此时,不管是法国人和美国人都明白,这个老头绝不会下死力气去救援包围中的福煦,他能留在华沙外围给红军施加一定的压力就算是谢天谢地了。

    实际上黑格尔抵达华沙外围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后方要物资要援兵,用老头的话说:“对面的敌人十分强大,且天气寒冷,部队的消耗甚大,以我部当前之实力断无冲破重围的可能……若想成功解围,至少需要二十个师的兵力以及充沛的物资保障!”

    二十个师协约国集团倒是有,但是一时半会儿派不到波兰,而且关键是的,协约国集团觉得这个事儿不靠谱,就算能把福煦的部队救出来又怎么样?

    要想彻底的解决布尔什维克的问题,光拿下华沙,拿下波兰根本就不够,后面还必须拿下白俄罗斯、拿下乌克兰,得一直推进道俄国腹地。那个啥,在波兰打一打就丢进去了十几个师,打到俄国腹地那得扔多少部队进去?(未完待续……)

    ps:鞠躬感谢hzwangdd同志和尤文图斯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