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再策群寇起(下)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第一百六十四章 再策群寇起(下)大策已定,当然要开始准备,发向天下的这一批批人,都要先培训或者安排,先必须从军中编制中借故提出来,而去向,正是讲武堂——风适作讲武堂的山长,有许多事情,不得不经过他,却是得见了一些蛛丝马迹。
幕府开始挑选着一些士兵和低级将领,选到了讲武堂,美其名仅仅是剿匪,这些当然是要文书来往,风适一一看过档案,写完了调令。
恰在这时,一个低级幕府武官吴少峡进来,才进了房间,风适便招手笑的说:“你来了,我正要叫你呢!这是已经准备好的文书,我想问问是怎么回事,怎么有这样多的人调到讲武堂来,两省交处的落井山有些匪害,这我也是知道,多是饥寒交迫的百姓被逼上山为匪,也没有多少实力,为何沈大人如此重视呢?”
“山长,这是长吏大人下达的命令,受主上签押,至于有什么用意,我区区一个队正,实是不知道,也许是料理附近一些匪帮吧,不过这似乎是缉捕司的责任。”
风适因此说着:“没事,就是问问,你把文书带回去吧!”
说罢,就将一叠文书推了过去:“喏,你拿着,归幕府记档!”
吴少峡拿了去,稍点头,就离开了。
而风适见他出去,喝了一口茶,又把茶杯撂在桌上,也不办公,只是沉吟不语。
落井山离着这里,有三百多里,几百上千的流民罢了,实际上根本不能产生什么威胁,再说,就算真的要剿匪,指令出一军就可,或者通知缉捕司的八品缉捕使安多丞就可,现在这个情况……
风适对政治极是敏锐,当下就站起身来,在房间内徐徐踱步。
各司都有规矩,他当然也干涉不得,甚至窥探不得别的衙门的行事,但是如果细细想来,把一些蛛丝马迹串起来,那就难说了……
想了半刻,倒串起了一些线索,却对这个最后目的无法了解,不过,又走了几步,思索了一会儿,突然想起了这落井山,处于安昌省到鲁南省之间,难道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要先剿匪,又逼着匪徒流串到鲁南省,而借机入兵?
想到这里,他皱起眉,之前他就觉得李睿现在羽翼丰满,现在更是觉得。
军屯五万户,现在虽然人丁还少,稍过几年,就是五万大军,而且还不断的增加中。
李睿练兵之狠,他是亲眼目睹的,身为二品大员,还亲临军营,一起操练,这在太平时光就太过招嫌了,在这种乱世开端,真正知道者,想不起疑心都难。
他曾经入得军中一观,只见军中秩序森严,号令无二,特别是大练兵时,除了操练时的命令和军歌,既然再无异声。
这已经是一等一的强军,风适当时,深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令行禁止,闻鼓则进,闻金而退,果已经得孙子风火山林之要。
得天下者,士、军、粮
西南虽然粮食不足,但是军屯也解决了一半,而且,现在商务司暗接数百商家,连南达北,流入大量粮食,这对许多人已经不算是秘密,这粮已经基本上解决了。
军之字,在风适看来,除了蛮司骑兵外,天下能与之匹敌者并不多了,可称一等一的虎狼之师了,虽然数目还不足,但是这也日后可增。
至于士子之心,李睿著得六书,名传天下十数年,虽然未必是人人都赞同,但是也是声隆士林,日后在“士”这方面,根本不是问题
想到这里,他隐隐明白了这次调兵的用意,心中也不由战栗,毕竟大楚二百年正统,深入人心,等闲那敢如此。
他眼神阴晴不定,再走了几步,却想起了朝廷。
想到朝廷,他就心中一叹,现在朝廷,高明统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诸王却奉诏不退,联军进逼帝京,已经打了大半年,再继续下去,这社稷的国本,就难说了……
与人不能无私,只要想起皇帝才一岁,才起的一点心思,就冷了下来,皇帝才一岁,那就算他日后二十岁能真正掌权,也必须等二十年。
自己三十五岁了,潦倒之身,哪能再等二十年,而且,多半是幼主登基过后数年,就是高明统进行禅让登基……按照现在的形势,朝廷是万难撑的过二十年。
罢了,既然自己受请出幕,这李睿与自己有着知遇之恩,而且他也有着问鼎天下的实力和可能,年纪也不大,三十六岁,正是男人黄金岁月——这也是天意。
风适怔了半晌,已经下了决心——遇明主,襄大事,垂青史,荫妻子,大丈夫之平生所愿,而一国亡,必有一国兴,躬逢其时,也算是百年不遇之机。
渐渐的,心思就变了,把自己和李睿定位修正了一下,这一修正,原本许多迷糊不清的地方,就渐渐通明了。
有了奉明主而立大功之心,他却细细思考,片刻后,他却低声说着:“哎,此时还不到,吾当要劝劝主公!”
“来人呀!”他就朝外喊了一声。
没有多少时间,进来一个亲兵,风适就笑的说:“我这会就去拜见抚台大人,有什么人来找我,就如此说罢!”
“是,大人!”
见他应了,风适也不迟疑,就出门找了一辆马车,直向着幕府门口开去。
到了门口,以他的身份,自然直进府内,问了人,却说抚台大人正在办公,当下直到了门口,问了好,得以进入。
“哦,风适,你有何事……哦,有事要私下禀告?等会吧,一起用餐再说罢!”
方信执笔在批示着文书,身为一省数十万军民之主,这文书自然也很多,一边批着,一边头也不抬的说着:“你稍等会,就在那边坐。”
“谢主上!”风适这二年来,到这里也来过许多次,但是此时心态一变,就不敢直直而坐了,只是斜签着身子坐下,以示着恭卑之要。
他是读书人,深知礼法的重要,上位者的宽容,并不意味着下位者的不恭,只是坐在这里了,不由想起读书人十年寒窗,梦魂萦绕以求的金玉满堂、起居八座——这是人之常情
如果此人真有暗吞天下之志,那与之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正寻思着,就听见咳嗽一声,收神看去,见方信已写完了公文,就笑的说着:“风适,你等久了,走吧,一起吃餐。”
说着,就下了身,到了一处侧殿,方信生活很有规律,见他进去,就立刻有侍女上前。
方信吩咐的说着:“今日,风大人有话与我说,就不要一起来了。”
侍女应了一声,片刻之后,宴席就摆好,二人入座,风适不动声色,目光一扫,见得桌上,不过七八道菜,式样也多是家常。
当然,这不是怠慢,大家都知道,方信以前好美食,但是自上任巡抚,掌一省军政以来,就如此用餐。
二人拿箸,略喝酒吃菜,方信就笑的说着:“风先生一向有大才,平时处事也素明快,这次专门来找我,想必有大事与我说来。”
“是,主上,今日下官前来,是冒死说话,想与主上说今世之道。”
方信漫不经心的笑意,顿时凝固,并且转为端容,慢慢将箸放在桌上,不喜不怒,不疾不徐说着:“愿闻其详!”
“天下崩乱,先帝早崩,遗诏说高相弑主,虽不中,也不远矣!”风适也放下筷子,静静的望着方信。
方信端坐,凝神倾听。
就风适说着:“先帝仁孝诚敬,明理精一,如是能亲政,或可治乱于阴阳运行,然无论何因,却已早崩,这或是天意!”
方信听到这里,顿时上了心,身子一倾说着:“风先生,你说下去!”
“下官读书数十年,也曾略明圣贤之道,昨日读书,却翻到了孟子一章,里面说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下官仔细揣摩,掩卷叹息,是有少明,这句,却正是今世之道也!”风适认真的说着,眼睛直盯着方信。
听到这里,方信就心中一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出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难道此人暗中得知一些消息,却来责与他?不过方信却也一时不动声色,听他继续说下去,看他到底有何要意要说。
“高相不顾明宗之恩,专权横行,更至于危害先帝,可所谓失道,致使天下纷乱,百姓流离失所,道死者不计其数,其是始作俑者,待得日后宇内重新混一,其人必遗臭千年,其族必覆灭耳。”
“无论先帝之死,与之是否有关,都不免此祸,现虽行机密,然后世安能不知?大人可见篡权者能长保乎?何也,得国不正,天下不服矣!”
听到这里,方信却是点头,的确,高明统的权力基础,来自于朝廷,反过来篡权篡位,自古以来,从没有长久的,这个世界也知道的王莽、曹操、司马懿、杨坚,都是如此。
这个世界不知道的赵匡胤,虽然杯酒释兵权,瓦解了危机,但是却也导致国运不昌。
“今诸王并起,创宗室起兵之大例,主上,下官冒死而说,战于不战,都并无多少区别,何也,诸王如是少动,等高相若行大逆,那时震臂一呼,讨伐不臣,天下响应,而此时,先帝之子登基,天下观望者多矣,胜,入京置幼主何地,不胜,天下宗室拔起,大楚根基摇也!”
“今天下未曾大乱,始作俑者,必无后乎!下官冒死进言,唯本心故,望主上明见!”说罢,风适起身,长跪在地。
方信仔细揣摩着他的话,突然想起了自己欲派人领导起义的事情,顿时灵光一闪,冷汗淋漓而下,如果单说圣旨的事,这事隐秘性强,也许可掩得天下人之眼,但是如果派大量人员领导农民起义,为害天下,姑且不说功德的因素——单是现实来说,却怎么也不可能不泄露。
如果天下人都知道自己一心谋乱,导致生灵涂炭,那深受其苦的地方土豪门户,岂不恨死了自己?安能收天下之心?
就算一时隐瞒了,夺取天下,但是后世千百年后,自己也要背上个“枭雄”二字,那时,自己著的李氏六书,以“仁”为道,反成为了历史的笑话!
想到这里,冷汗湿了背,虽然风适说的,和他理解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他还是连忙亲手扶起风适,说着:“若非风先生所言,吾必成大错,先生大才,必有教我!”
这时,君臣的心意都已经明白了,聪明人不必多说,风适略加推辞,就是说着:“主上著六书,士林虽童子也知其名,而且十数年来为官清正廉明,处处造福一方,这为政之道,足矣,现所欠者,唯军望耳!”
他的意思是,方信现在,在政治方面(文官)方面,已经很足够了,谁不知道著六书的李睿这人呢?日后一旦时机成熟,投靠的士子不要太多!
“军望,莫非我军不强?”方信略有些奇怪。
“非也,主上八万军,精兵强将,虽人数稍嫌不足,单是军论,天下无几人可匹,只是,此还非主上之军。”
见方信还有些迷惑,他从容而说:“主上得此军者,来自先帝之旨,虽主上英明,处事果决,前几日也有小胜,依附者日众,但是综其全军而言,尚未全归心,安能大用之?”
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了,方信一细想,的确如此,虽然由于自己权谋,分化,控制,吸取,已经控制了全军,就算造反也可勉强用之,但是如果说全心全意服从自己,却还差上了许多火候。
“治军者有三,权、势、心,主上已得其权,却还未得大势,何也,天下虽乱而正统还存,凡动者都是乱臣贼子,而其心也是,安昌百万军民,其心在何处,杀蛮司,复家园,主上也没有能办到,不可谓已归心!”
“那先生的意思是?”
“主上,只要吸流民,深屯田,以收民心,又修兵甲,以聚实力,暂观中原变化,而以大军收复安昌,以扫其贼,安昌蛮贼虽强,但毕竟人数不过六十万,而且十数年来,壮丁死者多矣,攻时还可齐心,但若是反而守之,其蛮各部,各有领地,各有私心,安能共图?主上可各个击破。”
“先帝委主上之任,就是收复安昌,如是能为之,千古之下,尽其臣职,无愧于大楚,并且百万军民得以归家园,岂不归心?而盘居于安昌全省,有草原养马之利,一旦时机而至,十万铁骑可横扫天下,岂不易哉?”
方信这才知道,何所谓纵横之国士了,这个时代,交通、信息极不方便,一个书生,一个小吏,能得到的消息很少,又以讹传讹,互相矛盾。
能透过这些迷雾,将天下大势把握的如此准确,又说出了自己的隐患,果是了得,当下闻言大喜,绕席执风适之手:“风先生真国士也,吾以前还怠慢于你了。”
这话一出,以风适的修养和沉静,脸上也不由得流露出一丝喜悦。
君也择臣,臣也择君——不过,他立刻收敛了精神,从容跪下,侃侃而言说着:“主上不以臣为卑鄙,拔臣于草莽之中,臣当效死以报!”
“恩,先生大才,不过讲武堂,你还不能退,先委屈着一段时间,等日后位置多了,就好安排了!”方信笑着:“想来想去,先只得如此,不过先生以后可直入幕府,专书可直送于我,今之大功,先记下,日后再赏!”
风适笑的说着:“主上这心,正是老成谋政之心,金石之言。臣如果仅是说些冒言,就得恩上进,也是作了小人了!”
两人都是一笑,起身,方信笑的说着:“说来这样多,却还没有吃饭喝酒,今先生就多喝一杯。”
“主上赐之,下官安敢不受?”
于是两人就一起吃着,嘴里嚼得又响又脆,但是虽是气氛热烈,方信却也不是听了别人的话,就全盘相信的人,他仔细想来,中原的确还没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至少要等得天下大乱,让高明统废了小皇帝篡位才可——那时,他起兵,就不但不是乱臣贼子,反而是清天下了,后世谁也说不上错来。
但是要打安昌蛮司,的确是战略上的路线,这安昌蛮司很像地球上的满清,因此方信一直有些顾忌,不过给他一点穿,说的也是。
满清当年,努尔哈赤是以十三副铠甲,部众三十人起兵。逐渐吞并了其它部落,降服建州、海西、“野人”数以万计的女真,建立后金国,登上女真王的宝座,因此是打下的江山,其满清八旗编制相对森严。
但是这个世界的安昌王,却是因为汉蛮矛盾而推上去的,虽然此人英明神武,但是终因为不是打出的江山,所以下面还是各个部落,只是共奉他为主。
如果再等三十年,经过他儿子甚至孙子辈,不但人口繁衍,而且权威也根深蒂固,说不定可与满清相比,但是此时,远远不如。
关键就是,必须使安昌王转攻为守,一旦能如此,安昌王的权威下降,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地区,不可能同心而守,自可各个击破——虽说如此,七万蛮司兵,就算其中只有一半是骑兵,自己也必须十万兵才可达到这个效果!
自己派人直接乱天下的政策,是不行了,但是仅仅派人主持对各地各个势力的渗透,却也是未可厚非,这谁也说不上什么来,那计划就要修改了,方信一念如此,顿时有感,当下抬头而看,却见得虚空之上,本来冲天的血光,顿时减了七成。
这却是因为方信不再祸乱天下,自然这罪归不到他的身上,至于先前圣旨的事,这作已经作了,也没有办法了。
等一餐用完,方信又赏了百两银子给他,然后就立刻召见了长吏沈轩,实际上方信这事,长吏沈轩岂是不知,他恭谨的听完了方信的原话,观察着方信脸色,揣摩着心意,等听完了,心中已经有数了,立刻起身跪下谢罪。
“何如此?”
“臣一是谢罪,没有考虑到主上的千秋之誉,险些误了大事。其次是恭喜主上,得此良才,是主上之福!”这句话说的真是滴水不漏,方信都心中暗暗佩服,叹的说:“起来吧,你之才,你之心,我是最信的——那你觉得如何?”
“现在中原的确未曾大乱,但是却已经不可挽回了,如臣说来,最多只有三年,主上收复安昌,以收百万军民之心,是至理,退为社稷之臣,进可以此窥天下,却最是适宜,但是也必须在五年之内,不然错失良机。”
“以臣来看,如行此策,唯在于军屯,主上可大举派人引得流民进安昌,进行军屯,只要军有十万,就可彼消我长了,况且步步为营,就算到了中途,也可防御,并且出兵于中原!”
沈轩到底不愧是老臣,不加以辩解,却立刻想出了办法。
方信大喜,就命修改计划,等写完,以推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