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闭关写兄弟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肖飞是在大年初三那天一大早悄然离开西里村的。

    人情往来在他待在家里的三天时间里,他尽可能地做到让人无可挑剔。他认为,是时候逃离喧嚣的年节,让自己冷静一下了。

    他回到了学校里自己的那间小屋。

    教师家属区这时还比较冷清,很多老师都回了老家过年,真正在这里过年的人并不是太多。

    肖飞简单收拾了一下小屋,在电脑前坐了下来,习惯性地开机,然后点了一根烟,将自己的身子靠在宽大的椅背上,开始调整自己纷乱的心神。

    节日综合症这东西,有时候是极难克服的。

    而每个人,身体里都有惰性这玩意,一旦懒散附体成习惯,再要勤奋起来有时候是很难的。

    比如肖飞现在,心里就是乱乱的,不知道自己在牵挂着什么又在思考着什么。

    他关了手机。

    站起身来,在房间里来回地踱步。

    一遍遍地对自己说:肖飞,你要奋斗,你要前进,你不能停下来,因为你还有更巨大的使命需要肩负。

    其实也无所谓使命。

    应该是一种野心的驱使,让肖飞无法停下前行的脚步。

    他想要在这↓↓,x.个国家的史册上在大系这一块上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有不断的成功才能让他感到心安。

    一根烟抽完,肖飞的心绪就安静了下来。

    总算是将外界的纷扰和喧嚣挤牙膏一样的从体内挤出。

    这时,电脑也已完成开机。

    肖飞回到电脑前的椅子上,坐了下来。熟练地打开一个word文档,两手放在键盘上。他开始快速地敲击。

    题目:《兄弟》。

    作者:肖飞。

    对不起了,余华前辈。肖飞在心里向这位自己极其推崇的作家道歉着。

    没错,肖飞要写的,哦不,要从脑子里誊抄出来的,将是余华的《兄弟》。

    这部作品也是余华进入新千年之后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分为上下两部出版,字数多达5o万字。

    毋庸置疑,余华是位才华横溢,很会讲故事也很能把故事讲得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大家。

    他叙述故事的功力他的文字感觉在国内乃至华文世界都是超一流的。

    这部兄弟。余华是从2oo4年才开始写作的,刚开始,余华只是想写一部小长篇练练笔,找找写的感觉。

    要知道,从1995年推出许三观卖血记之后,余华已经将近十年没有写长篇。

    他是个随性而为的人,不会刻意地强迫自己在没有创作热情的时候坐下来写作。所以,他才会一连多年都不推出新作。

    余华自己后来说,兄弟这部是自己偶然而得。

    最开始。他要写的,根本不是《兄弟》,是另外一部,但写着写着。他发现,自己被自己的叙述所控制。

    到十万字的时候,余华发现。自己的已经逆转了自己原本的思路,变成了另一本书。

    而这本书。就是兄弟。

    他整个人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所附体,他的情绪被自己的叙述所掌控。用后世的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讲,那就是,跟嚼了炫迈似的,根本停不下来了。

    这一写,就是一部超长篇,便有了这一部《兄弟》。

    《兄弟》上半部于2oo5年出版。

    出版后,马上引发了国内从圈子到广大读者群体的广泛关注,一下子就变成了当年的畅销书。

    十年不出新作的余华,再次成了这个国家的聚焦点,《兄弟》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而《兄弟》下半部在2oo6年推出后,上下部总计在短短时间里售出了超过一百万本。

    这种热销在这个时间段简直就是一种特异现象。

    要知道,纯的式微在进入新千年之后是更加的明显的。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家也就那么寥寥几位而已。

    尤其是纯粹的纯长篇,卖得好的,除了公认的经典,新作几乎不可能。

    当然,余华的这部《兄弟》出来之后,也是毁誉参半,跟他之前的作品一样,受到了激烈的批判。

    甚至有人认为,《兄弟》就是一部毫无思想性和价值的媚俗作品,它的故事是夸张的,它的苦难和毁灭是惨剧而非有意义的悲剧,总体来讲,《兄弟》跟余华此前的几部作品一样,根本就缺乏了的东西,只是一本没有价值没有性的。

    肖飞用了一个上午三个小时的时间,在键盘上敲打出一万多字。

    这个速度已经不算慢。

    但比之口授速录,还是慢了不止一点半点。

    可这本书,肖飞并不打算找刘蓓帮自己速录出来,他要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出来,这也是对经典的一种致敬。

    他存好文档,关上电脑,给自己下了一碗从家里带来的水饺。

    在做饭的过程中,肖飞还在想着。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纯会被普通读者抛弃?

    又为何余华这样一个先锋作家的作品会被那么多的读者喜爱?

    的价值、意义这些高大上的玩意究竟表现在哪里?

    他想,余华之所以受欢迎,《许三观卖血记》跟《活着》之所以卖得那么火。第一个原因,恐怕还在于作品的确好读耐读吧?

    天才如余华总能从生活中从想象里找到最有意味的故事情节以及情感细节,将之娓娓动听地叙述出来。

    就是普通的没多少文化积淀的读者也可以看懂故事,继而被故事感动。

    这对于一个作家难道不就是最大的成功吗?

    作品的最大价值不就是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吗?

    完全罔顾了读者的感受,只是活在自己的幻想里的所谓作家。真的是太可悲了。

    肖飞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写《兄弟》,是因为他要把握一个时机。那就是第五届矛盾奖的评选。

    第五届茅盾奖的评选周期及对象为1995至1998年这四年当中国内公开出版的长篇。

    肖飞自己在1996年推出了两部作品,一部《陆地行走的鱼》一部《亮剑》。两本书都很畅销,两本书都肯定会有被推荐为候选作品的实力。

    但肖飞却并不认为自己就一定有获奖的把握。

    茅奖的评奖原则,很多人都知道,注重的是现实性、史诗性等等因素。

    但茅奖逐渐形成的隐秘性原则却鲜为人知,这个原则就是:茅奖越来越向着终身成就奖这个方向发展。

    一个年轻的作家,要想获得这个奖,那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哪怕你作品真的很出色,也会因为年龄的因素被直接给帕斯掉。

    国内有不少的大家,参评了很多届的茅奖。但都是一直跟这个奖失之交臂,不停地错失。

    像莫言,很多人认为,莫言早就该获茅奖了,可一直到第八届茅奖评选,他才凭借《蛙》这部在他创作生涯中并不那么出色的获得了茅奖。

    像余华,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一直都被茅奖拒绝着,想要获得这个奖,余华不知道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据此。肖飞认为,自己要想靠着两部畅销书获得茅奖,那不是一般的困难,而是难如上青天。

    他现在的打算就是。尽可能多的推出长篇佳作,让自己的创作成绩不断地丰满起来,以此来扩大自己在国内的声誉。让自己真正的成长为国内超一流的作家,如此来。才能增加自己获得茅奖的概率。

    要问肖飞为何如此执着于在国内刷名气,对茅奖如此执着。那是因为,作为一个华文作家,如果不在中华大地获得巨大的声誉,那如何让自己走向世界呢?

    要知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不被本民族接受和认可的,等于失去了自己的生存土壤,根本不可能发展壮大,在世界史上占据一个地位。

    所以,肖飞才要在接下来的几年,尽可能地多推出重要的作品,要让自己在这个国家的神坛上有一个立足之地,使得国内的人们在提起华夏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能绕过自己。

    嗯!他要成为国内的一棵常青树,而不是一闪而过的流星。

    他要让这个国家喜欢的人一致认为,如果不把茅奖颁给自己,那这个奖就一定存在着不可告人的黑幕。

    只有做到这个程度,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吧?

    当然,他还要在这个圈子里给自己培养一个好的人缘,第五届茅奖的评委都有哪些,他是知道的,在随后的时间里,跟他们打好关系,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肖飞心潮起伏地思索着,以至于溢锅了,煤气灶被浇灭他才清醒过来。

    随后的几天里,肖飞一直都在闭关写书。

    到了正月初八这天,学校毕业班和复读班提前开学,他才暂停了自己的写作,出来跟严章、游贵、李佩甄、朱熹令以及王立凯、王非等人聚了个餐。

    这一天,还是西历的情人节。

    虽然小小的县城现在并不过这个洋节,但学生们是开风气之先的群体,不少人是知道情人节这个节日的。

    肖飞特意的收拾了一下自己的小屋,安排了一次烛光晚餐,和徐凤娟浪漫了一把。这也算是他苦行僧一样的生活的一个调剂。

    但次日,李堂秋找到了肖飞,一脸兴奋地说,学校接到了个来自北大的电话,说是,过几天会有一名招办的老师过来考察河阳一中,顺便跟肖飞说说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