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七分军事 三分政治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西暖阁的宴会无疑是团结的宴会,胜利的宴会,双方皆大欢喜。

    崇祯和王承恩的小命暂时保住了,在失去价值之前,李自成还会礼敬有加。至于抗清大业,毕竟李自成现在的态度比历史上原来的态度重视多了,如果这样提醒还没有一点起色,那李自成就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

    第二天,还是在武英殿西暖阁,李自成召集了大顺朝进京第一次御前会议。到会的除了昨天陪宴的牛金星和宋献策李岩外,还有刘宗敏、李过、顾君恩(注:排名不分先后)。

    在牛金星介绍了昨天晚宴的情况后,刘宗敏当即表示祝贺:

    “这个崇祯,要是肯禅让,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一来成就了陛下仁义,二来剩下的明朝官兵就更好收服了。我看嘛,这是大好事!臣贺喜陛下!”

    听了这话李自成大喜,刘宗敏说话举足轻重,他开口支持一切就好办得多。

    “捷轩所言不错,禅让对我们大顺大有好处,可以早日匡定天下。各位意见如何?”李自成自从破了北京,特别是和崇祯喝了一场酒后,说话用词都有了一些讲究,仿佛不讲究一点,便不合乎帝王身份。

    牛金星马屁从不落人之后,马上说道:“陛下实乃天命所归,据臣所知,崇祯向来执拗,今天肯禅让,想必是对陛下真心佩服所致。他不是个糊涂人,明白如今这个天下只有英明神武的陛下才可以做得了天下共主,崇祯自己毫不知兵,与陛下相比相差不止以道里计。当今天下大乱,唯有陛下这样的英主才能威服天下,澄清宇内。故,臣为陛下贺!为大顺贺!”

    李自成听各式各样马屁听得多了,这种谀辞听起来毫无反感,反而觉得一日不听便颇不舒服。李自成眼光一转,望向宋献策。宋献策随即起身说道:“臣以为禅让之事确为可贺,禅让彰显天命所归,实为三代以来的美谈。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以禅让而登上大宝,天下可传檄而定。同时就算有人另立朱家宗室子弟为大明之君,也不过是‘伪明’而已,不能与正朔相提并论。只是崇祯所说的清兵威胁和吴三桂的招抚两大难题,皆是至关重要。洪承畴既然甘心为满清卖命,清兵必定会乘机大举南下,而我大顺在北京和畿辅地区根基未稳,我军来北京的兵力也不过数万,应及早调兵遣将。至于吴三桂的招抚则应给出优容条件,不使其倒向满清。请陛下圣断!”

    其实所谓“三代”之间的禅让神话大有值得斟酌之处。尧禅位给舜,舜又禅位给禹,史家谁也没见过,但是史家就敢拍脑袋把尧舜禹的权力交接写成了光荣退休主动让贤的桥段。后世一帮好事者则直指其谬,指出所谓禅让的真相不外乎这样那样手段的抢班夺权。至于三代以后的禅让,假得连受禅让者自己都不相信,什么传为美谈纯属扯蛋。当然禅让这种做法再怎么的也体现了权力交接的文明进步,向来是受到文人们褒扬的。

    李自成点头,然后转向李岩:“林泉,昨日你也在座,你的意见如何?”。

    李岩站起身,一揖到地,对李自成说道:“微臣昨日酒后辗转难眠,想了一个晚上。微臣认为禅让固然为好事,但局势仍不乐观。崇祯所言不虚,微臣以为哪怕禅让之后也难以避免两线作战。禅让者,固然为正朔,原本观望骑墙者由此将会附我大顺那是不假,但是愚忠大明者或者别有野心者决不会就此承认我大顺为正朔。微臣以为,左良玉、高杰之流必然会继续与我为敌,张献忠也决不会轻易归服。若是再加上吴三桂降清,则我军不只是两面受敌,可以说是四面受敌。其中清兵无疑是劲敌,吴三桂也不可轻视。其他方面虽然不足为虑,但毕竟会牵制我军兵力。而且我大顺朝接收各地地方政权,也必然需要分兵。如此则难以集中兵力全力抗清。而我军若不集中兵力,想要一举击败清兵恐非易事。况且北京及京畿地区皆为平原,适于骑兵作战。清兵皆为骑兵,若其不胜可以远遁,但若我军不敌,则大军面对骑兵,因为无险可守,恐难以从容脱身。故此微臣反复思量,有一大胆想法,只是此议唐突,微臣唯恐陛下闻之震怒。”

    “林泉不必过分小心,只管道来。孤不会见怪。”李自成勾起兴趣,自然要一闻端详。

    “微臣认为禅让应该暂缓,陛下不妨等到大局初定再行举行禅让登基之礼。而目下,仍可以尊崇祯为帝。我们依然以大明为正朔,改年号为大顺。陛下可受封为秦王,任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此一来,名正言顺,崇祯仍是大明皇帝,吴三桂等仍是大明臣子,降清亦即背明,顺我则是忠明,则我军可得更多助力,又少了诸多牵制。待我军逐步分化瓦解收服各处明军之后,再与清军决战,一战而胜之,此时大局已定,再行禅让登基,是为稳妥之举。微臣此策乃是由崇祯所言‘一半军事,一半政治’启发而来,只是改作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微臣认为在军事上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应该慎之又慎。如果能够以政治手段达到目的,应该尽可能优先采用政治手段,此乃微臣的一点微末见识。大胆悖逆之处,请陛下恕罪!”

    这时候《三国演义》已经风行,说书的把这个名著普及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李自成刘宗敏对“挟天子以令诸侯”岂有不知之理。传说满清从上到下就是参阅这本书打仗,甚至满清一众将领人人都夸《三国演义》好使,比《孙子兵法》强多了。而“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本是后世蒋介石的智囊——号称有“王佐之才”的杨永泰提出来对付红军的,这下被李岩提前近三百年提出,可见李岩的才具也是“王佐之才”级别的。

    听了李岩的话,李自成倒是觉得颇有道理,纵横辟阖的政治伎俩他在书中读的多了,自己在起义之后更是没少用各种政治手腕,曾经把张献忠罗汝才辈玩得团团转。至于早坐晚坐皇帝这个位子,反正崇祯控制在自己手中,这个位子跑也跑不掉。早坐晚坐不打紧,关键是安安稳稳永远坐下去才是硬道理。所以李自成不仅没有生气,反倒露出了笑意。崇祯要是知道这帮人在这里商量,要把他继续按在皇位上不让下来,不知道作何感想!

    顾君恩听了之后,觉得大是有理。当初是他力主李自成进攻北京,但是现在崇祯所推演的局势发展,只要稍有理智的人都会认为绝非空穴来风。要说其他人害怕李自成还犹有可能,要说洪承畴畏惧李自成那会让人笑掉大牙。他是心思玲珑之人,如今一听这些推演,自是冷汗直冒,自己原来的计划显然过于理想化,清兵是不会跟李自成客气的!自己之前光想着攻破北京天下便可传檄而定的好事了,也许现在弥补还来得及,否则百死莫赎。于是起身说道:“陛下,微臣认为李岩所说有理。想明太祖当初在他人纷纷称王之际,采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韬光养晦,避免树大招风,才终于在后来取得天下。微臣认为这韬光养晦之策可资借鉴。对天下而言,只须声称兵发北京乃是为了兵谏,目的只是清君侧,促使上下一心,合天下之兵,平辽扫北。如此,足可收聚天下民心。”

    牛金星心中大不以为然,眼光瞧了瞧刘宗敏,只见刘宗敏脸色愈来愈黑,心中有了计较,起身说道:“微臣认为此议不可。昨晚崇祯的表现,想必当时在座的都看到了,崇祯虽是为我所擒,然则在宴席之间侃侃而谈,绝不可小视。臣不知其心,却可断定此人绝非池中物,所想不是我等所能测度。臣担心其雄心犹在,大明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天下不乏投机之徒,臣恐若我等仍尊其为帝,此事万一为阴谋者所乘,则反而贻害无穷。英宗复辟,便是前车之鉴,陛下不可不察也!”。牛金星说及这个英宗复辟的故事,李自成不由得脸色一变。

    一边说一边看李自成脸色,见其愈来愈凝重,一看有了效果,便不多言。

    刘宗敏舒了一口气,这时看时机来了,便发起话来:“林泉有些书呆子气了。依我看,应该是‘七分军事,三分政治’才对,什么事都得靠拳头硬。陛下不登基,手下的老弟兄可要失望了。让我拜那个一败再败只剩下一张嘴皮子的崇祯,我可不愿意。至于清兵,我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大顺军纵横天下,什么样的对手没见过,只须打起精神,调集兵马,清兵要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定叫他讨不了好去。”

    李自成初时听了李岩、顾君恩之言,觉得韬光养晦、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谋确有可取之处。但牛金星的话让人怵然惊心,崇祯看起来并不是省油的灯,一不小心反而着了他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的道儿,自己的韬光隐晦反而被崇祯的韬光隐晦玩了,那玩笑就开大了。再说在自己已经称帝的情况下,要让一帮出生入死的陕西兄弟去拜手下败将崇祯也觉得诸般不妥。回过来想李岩、顾君恩所言也有道理,一时犹豫不决。

    李过见各说各理,也起身说道:“臣不懂得计谋,但是臣认为军心为重。如果陛下称帝不登基,反尊崇祯为帝,臣恐军心不稳。”

    宋献策一看这种情形,知道李岩的建议多半难以采纳。李岩的建议好固然是好,但李自成不是曹操,朱由检不是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件技术活,操作难度太大,搞得不好反而弄巧成拙。因此起身说道:“林泉之议,依微臣所见,‘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总体策略是可取的,至于暂缓禅让臣认为则不必,禅位大礼还是应该尽快举行。臣赞成‘在军事上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应该慎之又慎。能够以政治手段达到目的,应该优先采用政治手段。’,也就是说,对付目前的乱局,我们能够不诉诸武力而能用非武力手段解决的,要尽一切可能避免诉诸武力。具体而言,对鞑子,唯有针锋相对动用武力,当然辅以计谋那是另一回事。而对于吴三桂、左良玉等,甚至张献忠,尽量用各种手段和策略让其归附,或者短时间不与我为敌,从而使我大顺军能集中兵力解除清兵威胁。这样看来,崇祯是一颗重要的棋子,陛下要下活整盘大棋,不妨给崇祯一些实惠。”

    李自成一看,议来议去,就是这些东西了。于是总结陈词:“孤听了诸位爱卿所言,受益匪浅。孤以为,捷轩提的‘七分军事,三分政治’不错。打铁还要自身硬,首先是我们不怕鞑子,鞑子敢来,我们就敢打!从今日起,调兵遣将,准备打一场硬仗。其次善待崇祯,全力招抚吴三桂。林泉把崇祯禅位的消息散布出去,以收天下人心。就这样定了。”李自成心里说,到底军事政治哪边三分哪边七分,还不是说三分就三分,说七分就七分。

    “皇上英明。”底下齐声一片。

    刘宗敏一听李自成赞成他的“七分军事,三分政治”,心中大悦,也不管这是不是真的是那么回事。猛然想起在西安原已计议好的追赃助饷一事,便道:“启禀皇上,大军进京已经两日,崇祯宫中没有搜得什么银两,这个皇帝也太穷了。臣以为追赃助饷应该立即开始。否则军心不稳。再说,没有钱粮,凭什么打退清兵!”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李自成哪能不懂!心想崇祯真穷啊,这么穷还好意思当天子!当即回答:“那捷轩你就安排吧,按照当初计议定的办。李过协助捷轩追赃助饷,注意别闹的过于人心惶惶。”

    宋献策和李岩心里总觉得这时候在北京追赃助饷殊为不妥,追赃助饷一搞,北京官绅被逼之下,只怕原来主张的“七分政治”恐怕连“三分政治”的效果也不会有了。可是没钱,没钱屁都不是,更不要说准备大战。大顺军的钱一向就是这样追赃助饷追来的,否则李自成“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什么喝什么!两个人想张嘴,想想终究还是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