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建炎大变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要下雨了,将军,众位大人,我们是不是去凉棚坐一个侍卫提醒杨华等人。

    从校场到军营房还有一段路程,眼见着头顶的天空黑如浓墨,雷声一阵紧似一阵,现在赶回去只怕已来不及。

    杨华点点头,说:“也好,诸位大人且随我来。”较场旁边有一圈凉棚,日常用出新兵休息场所,地方不大,但要容纳这么多人却不成问题。

    这次随吴敏前来的有一百来人,其有不少都是前钦宗朝廷的官吏,还有不少已在太原就职的公卿的家眷。二帝并立,各方政治势力都要寻一个地方安身。不是南京就是太原,非此既彼,非黑既白,法统之争,要想置身事外根本不可能。因此,在军统司的安排下,许多东京的官吏都过了黄河,跑河东来了。

    进了凉棚,分主次座好,卫兵端来熬好的酸梅汤给大家解渴。

    杨华这才仔细端详起身边的吴敏,同上次在东京见面时的神采飞扬不同,眼前的吴大人看起来神色憔悴,眉宇间隐约有一丝颓废。

    风渐渐大起来,吹动衣摆吴敏好象有些发冷的样,端着小碗的手不为人察觉地哆嗦。

    杨华终于从陈东的死讯平静下来,斟酌着语气说:“吴大人,李相就任赵构的宰相没几个月,怎么就被罢免了呢?陈少阳和欧阳澈又是因何被杀?”

    吴敏浅浅地喝了一口酸梅汤,紧了紧身:“茂先的问题是在太多,其牵涉巨大,容我慢慢说了。”

    “好,您慢慢说,不急。”杨华点点头,让人给吴敏拿来一件外套。吴敏这次能够前来投奔天承朝让他有些意外,又大感惊喜。

    吴敏此人声望极高。政治上也非常成熟。算是靖康初年朝最重要地人物之一。他以前是太上道君皇帝地给事。在第一次开封大战。太上仓皇逃离东京时。联合李纲以一己将钦宗送上了皇帝宝座。后来。他又如愿做了宰相。

    李纲倒台时。他受到牵连。被罢免。

    吴敏宦海沉浮多年。又长期位于枢。官声极佳。这样地人物若能投到太原。已经足以振奋河东镇地民心士气了。

    而且。在杨华地关经略计划。也需要这么一个有威望有能力地大人物坐镇。才能节制住西军那群骄兵悍将。显然。现在地河东镇还没有合适地人选。

    杨华自己要攻掠西夏。脱不了身。再说。经略陕西。政治先于军事。并不是谁地拳头硬谁就能取得最后地胜利。拼地是政治手腕、法统和计谋。

    而太原地那群宰相。赵明诚是政治新丁;王孝迪是太上地老臣。有奸臣地坏名声;张孝纯要总管山西政务。脱不了身。

    所以,吴敏是最佳人选。

    吴敏这一年来很是倒霉,精神气不足,看起来身体不太好。他接过衣服裹在身上,这才说:“事情还得出僭王登基时说起。”

    吴敏说,赵构登基明面上靠的是军方各路大将军的拥戴,其实将军们未必将他放在眼里。大家之所以选他,那是因为赵构在就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时有节制各路军马的权力。这个权力地来自钦宗皇帝,而且,钦宗皇帝最后给大元帅府下的命令是接收河北失地,迎太上道君皇帝还朝。

    而且,赵构的玉玺和百官来自伪楚政权,在天下人看来,赵构继承大统其实在法理上不那么站得住脚。这时,天下已乱,大家都需要一个皇帝,而赵构手握军权和百官,大家也就别无选择地认可了他。可这种认可并不等于对皇权的认可。------因为赵构是唯一手握军权的皇,要接回太上皇,还得靠他。------大家实在是没办法,也只好这么凑合了。

    在天下人眼里,建炎朝也好、天承朝也好,跟张邦昌的伪楚政权没什么实质地区别,都是不合法的。

    位于太原地天承朝偏居一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目前看来,建炎朝好象更正统一些,前景也一片光明。

    当然,两个皇帝地处境相同,也都在凑合。只不过,天承皇帝乐得当太平天,什么事都不想管。而雄才大略的赵构却想有所作为。他在考虑找一个有足够威望地大臣来帮忙。

    这个人就是李纲。

    可惜他错了。

    李纲从一开始就不认同赵构的法统,他心目唯一的皇帝是赵桓。赵桓驾崩之后,皇帝人选应该由太上道君皇帝来定,这才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这也是李纲所坚持的从一而终的传统观念。

    在李纲看来,赵构不过是一个兵马大元帅而已,老实带兵去救太上才是正经。现在却登基称帝,简直就是悖逆之行。

    有着这样看法的人不在少数。

    “李纲太刚直,有时候,他的想法不太切合实际。”说到这里,吴敏微微叹息一声。

    雷声更猛烈,须臾,“哗啦!”一声,暴雨从天而降,眼前全是朦胧水气。

    远方,那群坐在地上的天武军士兵因为没有接到命令,依旧挺直着身体坐在地上,被白亮的雨幕笼罩。

    侍卫欲言又止,几次都想提醒杨华,可一看到他皱眉深思的模样,又悄悄地闭上嘴巴。

    杨华抬起头,从缸舀了一勺酸梅汤给吴敏续上:“李相的人品我是很佩服的,可是……有的时候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他。吴大人的分析很有见地,杨华佩服。你继续吧。”吴敏刚才这席话直接从皇权和天下人心着手,说得头头是道,让杨华心一亮,似乎把握到一些什么。

    他以前是一个单纯的武将,一遇到事总喜欢以暴力解决。可现在地位高了,心有存有不为人言的野心,思考问题的方面同以往已大不相同。

    不过,吴敏同自己说这些做什么,难道他看透了自己的野心。

    想到这里,杨华心一惊,抬头盯了吴敏一眼。

    吴敏好象很冷地样,身体有些抖瑟,但却回了杨华一个雪亮的眼神,嘴角竟挂着一丝淡淡地微笑:“李伯纪食古不化,不知变通,当有此劫。

    且说,僭

    写信给李纲请他就任建炎朝的宰相后,朝有人便看能为相。”

    “哦,赵构手下也有明白人。”杨华有些意外。

    吴敏,喝了一口酸梅。这个时候凉棚开始漏雨了。随他一同来水的官吏和家眷们纷纷撑开油纸伞。

    一个卫兵张开雨伞罩在杨华头上,杨华一把将他推开:“给吴大人。”

    “是。”

    水珠一滴滴落下,落到雨伞上,落到杨华的铠甲上,发出轻微的声音。

    吴敏有开始了他漫长地叙述。

    当赵构提出让李纲来应天府做宰相的时候,遭到了一众新贵的强力反对。其,御使丞颜歧反对得特别激烈,他说李纲不能入朝地主要原因是李纲不为金人所喜,若任用这么个主战派领袖做宰相,怕要惹恼金国。不如趁他还没来南京时撤消他的任职命令。

    当时,之所以拿金人举例,也不过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若再深说下去,就要扯到皇权法统,颜大人还没笨到在赵面前说李纲不认同新朝的地步。

    可惜年轻地赵构听不出颜大人的弦外之音,痛斥颜歧说,金国讨厌的何止是李纲,只怕更讨厌我这个皇帝吧。

    本来,李纲对赵构是很不感冒的,也不打算去应天府当这个劳什宰相。可一听到颜歧这么说,他的牛脾气就上来了,还非得当这个宰相不可。于是,李纲一路急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赶到了南京。

    李纲到南京就如吴敏到太原,让赵构大感惊喜。这样地重量级政治人物的到来像是给建炎朝打了一剂强心针。赵构亲派百官迎接,慰劳并赐宴,然后在大殿亲自接见。

    见了赵构,李纲老实不客气地答应做这个宰相,并献上十策,请赵构遵照执行。

    “十策,这么多?”杨华抽了一口冷气。

    吴敏讽刺地一笑:“李伯纪好大喜功,说地都是废话。其实,这十策只有两个内容。一,杀张邦昌,清算伪楚官员;二,进攻金国。”

    杨华骇然变色:“李相真这么说?”

    “真的。”吴敏面色惨然,“李伯纪糊涂啊!”他端酸梅汤地手定在空,一动不动。一串雨水从上漏下,滴滴答答落在碗。

    凉棚里很静,没有一个人说话。

    吴敏以为杨华不知道这两条的厉害,良久才重重将手地杯杵在桌上,解释说。张邦昌虽然有越之为,但也是被逼的。

    而且,赵构的皇位和玉玺来至张邦昌。对张,赵构又是感激,又是同情。不但如此,赵构朝的百官大多来自伪楚,如果听李纲的来一个政治大清算,只怕朝廷要为之一空。

    如此一来,王赵构的统治基础就要被动摇了。

    至于进攻金国,现在新朝初立,实力微薄,首要任务是建炎和天承的法统之争。李纲现在提议去打金国,就算顺利接回太上皇帝,实力也将大损。而且,接过太上皇帝之后,到时候谁做皇帝还说不清楚呢!

    “的确如此。”杨华苦笑;“李相的脾气也太拧了!”

    吴敏:“可惜僭王赵构不知道其的厉害,加上朝野清流要求惩处张邦昌的呼声甚高。赵构以为只要除掉张,就能获取名声。于是,他免去张邦昌的职务,发配充军,并于半路下诏赐死。”

    “张邦昌死了。”杨华身上的铠甲已经完全被雨水打湿,肩膀上传来雨点的清脆响声,但他还是一动不动地端坐在那里:“张邦昌与我是故交,听闻他的死讯杨华心颇为难过。可惜啊,东京城破的时候,他就应该以身殉国的……李相这么做不对。”

    “哦!”吴敏面上带着一丝微笑:“将军说说,李伯纪这么做为什么不对?”

    杨华黯然道:“别的人可以杀张邦昌,李相不能,因为他是宰相啊。”

    “对。”吴敏一拍桌:“将军说得对,因为李伯纪是宰相啊!宰相的职责是调阴阳,统百官、化天和、息天威的。将军是军人,喊打喊杀都是对的,惟独宰相却一定要包容。必须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睛,必须能藏污纳垢。须知百管各司其职,天下事务都有专人专职管理,何必需要宰相?

    宰相地作用就是以宽容之心调和矛盾,使国家政务能够顺利运转。因此,宰相一定是一个心胸宽和大度的人,而不可爱憎分明,否则只会人为引发矛盾。建炎朝新立,需要地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李伯纪清算伪楚朝臣无疑是人为制造敌人,划分阵营。使赵构的新朝更加脆弱。”

    “对。”杨华神色大变:“吴大人,道理不说不透,杨华佩服。”他对李纲的人品是非常佩服的,以前在山西和东京也建立了深厚地私人友谊。虽然知道他这么做都是错的,可内心还是为他感到难过。

    “杨将军客气,这也是吴敏的一点浅见。”吴敏说:“今年两河、京畿颗粒无收,身为宰相,本该想办法救灾,维持朝廷地正常运转。可清算伪楚朝附逆大臣,却弄得人心遑遑。”

    “大概是李相也没想到今年的灾害如此严重,有些措手不及。政治清算一但开始,一发却不可收了。”

    “杨将军说得是。”吴敏叹息,“伯纪也没想到事情会闹这么大。”

    外面的雨突然停止,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山西旱了许久,这一场酣畅淋漓地暴雨应该能让地里的庄稼不至于死绝吧。

    杨华心神有些恍惚,他暗暗计算了一下山西今年秋收的预计产量,即便是没有灾害的影响,地里的收获也无法养活这么多人口。

    凉棚里的众人都收起了雨伞,但积水还是从顶棚上渗下来。于是,众人都说笑着走了出去,只杨华和吴敏还静静地坐在凉棚里。

    吴敏继续说:“李伯纪之所以下狠心收拾伪楚降官,其实也有他地打算。”

    他说,李纲以政治正确大帽党同伐异。之所以坚持惩治叛变行为,是与一个长远考虑有关的。目前地建炎朝,从表面看起来,是继承了钦宋的法统,并未

    但实质上与靖康朝在国力上有了天壤之别。

    而且,太原还有赵楷这个天承朝立在那里。

    过去,宋是天朝大国,辽金再怎么强,也是化外藩邦。而今,大宋二帝并立,建炎朝虽然比太原势力雄厚,却只有半壁江山而已,几乎是一个偏安政权。

    李纲地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恢复”。他认为:若要恢复河北,就要打掉官僚集团内的怕死情绪与投降倾向。如果整个上层官僚毫无国家荣辱观,遇敌则降,不肯抵抗,且事后高官照做,不受惩罚,那么还能指望谁来推动恢复大业惩治叛变行为,就是为了制造兴、光复地浓厚氛围,以便今后整个国家机器能有效地围绕恢复做章。

    如此,建炎朝才能占到大义和正统的高度,以衬托出天承朝伪政权的不合法。

    “他这个想法也不是不对,只是有些不切实际。”吴敏摇了摇头,“事情始于宋齐愈的被杀。”

    “宋齐愈?”杨华想了想,“他不是赵构伪政权的谏议大夫吗,言官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无罪的呀!”

    吴敏苦笑:“可在李伯纪的眼里,这就是一个挑衅。”

    吴敏见杨华不解,解释说,宋齐愈也是伪楚的官员之一。当时,李纲向皇帝上了一个条陈,提了三个建议:一,各郡自行招募士兵,每郡增加三千个士兵;二、买马;三,让老百姓捐献家产资助宋军北征金国和太原。

    宋齐愈作为一个言官,自然要提出自己的意见。

    他说,首先,让老百姓捐献家产这一条根本行不通,这不是逼老百姓造反吗?其次,向西夏买马,党项人根本不会输入战马;其三,招兵。现在的建炎朝不是兵少,而是兵太多。要招兵就得花钱,军费开支一直都是政府预算的大头,动辄千万之巨,朝廷根本无力承担。

    而且,现在朝廷声威不显,地方上根本就不听央的话。不但如此,地方官员还肆意克扣运往应天府的物资,现在让地方上自行招募兵勇,岂不给了他们克扣漕银地理由?

    于是宋齐愈准备上书赵构,提出自己的看法。按说,他是言官,上奏论政是他地职责。

    可是,还没等他写完这份奏折,消息就走漏到李纲那里去了。

    于是,宋齐愈下狱,并以附逆僭伪之罪处死。

    “杀士大夫,这个先例竟然开了……”杨华很是无语。

    吴敏也很是气愤:“当初,所有人都以为宋齐愈会被充军岭南。朝廷一但开了杀戒,风气立即大坏。”他有些悲愤:“李伯纪是宰相啊,治国不是治军。慈不掌军,军令如山,军队之,杀一个人固然可以不讲任何理由。可他是宰相啊!赵构希望获得一个合格的宰相,可伯纪却在朝行军法。”

    说到这里,吴敏越发地激动了:“张邦昌和宋齐愈的死使得伪楚降官人人自畏,知道已没有妥协的可能,而这一派人马占朝官吏总数的成。至于汪、黄等新贵,则嫉妒伯纪圣眷甚浓,大权独揽,也有意扳倒他。宋御使地朋友,军方大将张俊上书赵构,弹劾李伯纪无故冤杀大臣。同时上书的还有赵构的亲信虞部员外郎张浚。有这二人带头,朝臣自然群起而攻之。”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吴敏感觉有些可渴,顾不得许多,端起已接满雨水地碗一口喝尽,长啸一声:“李伯记的狠辣固然使群臣大感震惊,但宋齐愈的血也让赵构明白了一件事。”

    “是什么?”杨华身上的铠甲**地闪着光,他没想到建炎朝地政治斗争居然残酷到这等地步,已经听得有些心寒了。

    吴敏:“赵构突然明白过来,他需要的是一个宰相,而李纲却拿他当一个能够施展胸抱负的大元帅。-----李刚终究是拒绝为他使用。

    ”

    “于是……”杨华伸手紧了紧面皮。

    “于是,李纲罢相。”吴敏苦笑:“可李纲一走,问题更严重了。”

    吴敏说,因为建炎朝财政吃紧,因此所有的军事行动都被停止。这让朝野清流大感失望,认为赵构有投降金人的打算。

    清流们当初之所以没有发生变乱,那是因为有李纲在,有李纲,大家都能看到恢复河北,接回太上的希望。

    可现在李纲一被罢免,所有地不满都爆发出来。愤怒的太学士陈东抬着棺材去闯宫,直接挑战赵构地权威,大声疾呼:“欲复原,以定大计,非用李纲不可!”

    不但如此,陈东甚至给赵构来了一句:“日后太上归来,不知何以自处?”

    就在这个时候,另外一个捣乱份出现了。太学士欧阳澈也不知道脑筋出了什么问题,他本是李纲的人,李纲下台后,欧阳澈胸地怒火化做一腔戾气,上书斥责赵构贪花好色,是个无道昏君。

    赵构的性能力本就有问题,欧阳澈这一席话点了他地死穴。

    不管是陈东还是欧阳澈,这两个人都代表着士林和天下的舆论,他们已经开始**裸地怀疑赵构皇位的正统性。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兵马大元帅,想要的是赵构立即带着兵马收复河北失地,接回太上皇帝。至于皇位最后落到谁头上,那得由太上来定。这才符合封建伦理,这才符合士林的道德观。

    现在的赵构虽然麾下有二十万之众,但嫡系部队并没多少。大家之所以跑南京来,不过是来领工资,找饭吃的。一旦钱粮不继,这些人未必听话。

    赵构很是头疼,可是李纲已经教会了他该如何处理这种棘手的问题----一个字,杀!

    于是,陈东和欧阳澈就不得不死了。

    宋朝不杀士大夫的传统已经彻底变成了历史。

    “因为河北、京畿局势混乱,人心不稳。河北即将大变。”吴敏微笑着说:“将军西进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河北又出什么事了?”杨华忙问。(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