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章节 第347章 围城再打援 4700字章节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打发走了范文程之后,郑芝龙心潮起伏,真的觉得自己的春天到了,作为海上霸主和南安伯、福建总镇他已经不满足了,哪有自己当皇帝来的爽?

    他仔细品味着和范文程的会晤,范文程的一席话,令他真的动了心,这个大汉奸不只是会给满清鞑子当奴才,这人是真有才,要不然也当不了大清的弘文馆大学士,伺候了大清三代帝王。满腹经纶的在郑芝龙面前引经据典,一张嘴能把金条说成稻草。

    再加上帝王的诱惑力之大,从来就没有人能抵抗得了,万民朝拜,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生杀予夺,为所欲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众之滨莫非王臣。

    这样的诱惑,自古以来让多少英雄豪杰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妻离子散成为人间冤魂。

    面对如此诱惑,郑芝龙当然也抗拒不了,他觉得自己真的就是一条龙,终非池中之物,被崇祯皇上招抚,从游击大统领,到总兵官再到南安伯,福建总镇,这样的封疆大吏也只不过是权宜之计,他盘踞福建多年,觉得自己是腾飞升空的时候了。

    大明的江山延续了270多年已经走到了尽头,崇祯皇上上吊,大明朝名存实亡,年幼的太子就是个窝囊废,大权旁落,林毅挟太子以令天下,最后他必然废太子自己登基坐殿。

    自己岂能听任姓林的驱使?他算个什么东西,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子,由一个总兵官打了几场胜仗爬上了太子太师的地位。自己好歹还是南安伯,福建总镇。

    连李自成和张献忠这样的流贼都当皇上了,难道那把椅子他郑芝龙就坐不得?

    正在这个时候,他的三弟郑鸿逵回来。

    郑鸿逵跟郑芝龙一样,也是他们郑家的骄傲,除了郑芝龙之外就数郑鸿逵的本事大,武艺高,官做的也大。

    郑鸿逵原名叫郑芝凤,崇祯年间的武举人,熊文灿招安郑芝龙的时候,崇祯皇上对郑芝龙进行了加封,对这样一个武举人当然不能亏待,让他在锦衣卫任职,由于此人武艺高强,勇谋善断,很快被擢升为锦衣卫都指挥使。

    崇祯皇帝被逼的煤山上吊,他的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除了最幸福的太监王承恩之外,当然各谋生路,不会都陪着这样一位君王死社稷。

    郑鸿逵也觉得大明朝就这样完蛋了,李自成打进了燕京,皇上被逼都上吊了,这绝对是要改朝换代了。大明的一些旧臣,为了讨好新主子,求个一官半职继续在官场上混,纷纷找李自成报道。

    但是郑鸿逵除外,并非他不想继续当官,而是因为他特殊的身份,他是崇祯驾前最亲信的特务头子之一,认为李自成肯定不会容他,与其被害不如逃命。

    郑鸿逵逃出城外之后,骑上一匹快马,仗凭他高强的武艺,很快从燕京跑到了南京。

    南京作为大明的陪都,跟燕京的建筑格局一样,而且领导班子也有一套,跟大明的帝都燕京那一套6部的班子差不多,就是规模小。说白了那里是大明朝的旧臣养老的地方。

    郑鸿逵逃到那里的时候,本来打算凭借自己在锦衣卫的高层身份在南京谋个一官半职。

    这时一个逆天的消息传来了,太子太师林毅率部闪电般把李自成赶出了北上京。

    崇祯皇上虽然上吊了,但是太子还在,特别是太子太师林毅,手绾重兵,现在被举为监国,大明朝的这台机器照常运转,但是郑鸿辉来说,却不是什么好消息。

    他不敢再回去了。原因是他是舍弃主子的“逃兵”,因为锦衣卫不只是朝廷特务机构还是朝廷的禁卫军,禁卫军都是有皇上统领的,当然负有保护皇上的天职。

    崇祯皇上被逼上吊了,大明朝的国都被流贼李自成攻破了,而他作为禁卫军的头子之一却逃跑了。

    回去后姓林的要是排除异己,自己肯定得被他千刀万剐。

    因为郑鸿逵不会忘记,当年林毅一夜之间诛杀上千名锦衣卫,跟厂卫之间结下了死仇。虽然皇上原谅了他,但是作为锦衣卫的高层,他们之间的仇恨不一定能解得开。

    因此郑鸿逵思前想后,不敢回燕京,也不敢留在南京。

    因此郑鸿逵继续南逃,一直跑到了福建老家,找他大哥郑芝龙来了。他当然知道大哥郑芝龙现在不仅是海上霸主,还是福建王,既然南京燕京那边都混不下去了,找自己的大哥在福建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郑芝龙现在正需要郑鸿逵这样的人,因此两个人一见面,亲哥俩报到了一块,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么多年没见了,亲哥俩先痛哭了一番。

    然后郑芝龙大排筵宴,为三弟接风洗尘。

    酒席宴上,亲哥俩无话不谈。郑芝龙就把自己打算干一份轰轰烈烈的事业的愿望说出来了,郑鸿逵全力支持。

    有了郑鸿逵的支持,郑芝龙心里就更有底了。

    然后郑芝龙写了一封亲笔信,立即让人骑快马到南京国子监,去把儿子郑森接到福建来,免得这边他起事了,他儿子在那边掉了脑袋。

    郑森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他最大的功劳就是赶跑了荷兰红毛子收回了台湾,他还有一大功劳,就是与他老子决裂,不投降清朝,而是联合明末的大明残余势力,坚持抗清几十年。

    因此郑成功是地地道道的民族英雄,不过现在他还叫郑森,还是一个刚刚20岁的南京国子监的学生。他郑成功的名字是后来隆武帝朱聿键赐给他的名字。

    现在由于林毅的穿越,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这辈子估计没有这个机会隆武帝赐名了郑成功了。

    郑森出生在樱花国,你知道他的父亲郑芝龙被朝廷招安之后,在福建当了官,郑森才随他的母亲回到了福建南安老家。但是不久,郑芝龙又把他送到了南京国子监,让他师从钱谦益。

    现在大明朝名存实亡了,崇祯上吊了,郑芝龙要起事了,不得把儿子接回来。

    送信人走了之后,第二天郑芝龙和郑鸿逵、郑芝豹、郑芝莞等就进行了分工,郑家军人才济济,对福建的各级军政官员进行了梳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该杀的杀,该免的免,该换的换,为的就是排除异己。

    福建本来就是郑芝龙的天下,经过这一番梳理,福建的三司衙门、军政主官没有一个傻逼都猜到郑芝龙要干什么了,全都愿意为郑芝龙马首是瞻,表示上刀山下火海,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儿子郑森也从南京赶回来了,就是骑上快马,火急火燎的,800里加急的速度。

    郑森之所以这么慌张,是因为他老爹郑芝龙在信上说,家中老人病故。

    郑森回来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家中并没有老人过去,一切安好,只是他父亲想自立为王。

    郑森就想劝他爹收敛一些,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自立为王呢?大明朝并没有灭亡,崇祯虽然死了,但是还有太子,林毅这个太师,只不过暂时代替太子临时监国,将来这天下不还是他们朱家的吗?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他自立为王就等于向大明,大清,大西宣战,成为众矢之的,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现在郑芝龙做一个南安伯,福建总镇不是很好吗?要兵有兵,要将有将,还是海上的霸王,要钱有钱,在福建这一亩三分地,他其实就是王,海外的天子,多逍遥自在,为什么要自己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呢?

    哪知道郑森把自己的想法一说,郑芝龙把眼贼眼珠子一瞪,啪的拍桌子,“你懂个屁!……”

    郑芝龙把儿子郑森狠狠的骂了一顿,认为这孩子太幼稚,上学上迂了,一个被加封的南安伯、福建总镇,跟自立为王,那能是一回事吗?而且自己的鸿鹄大志,他怎么能够晓得?但是现在还不是跟他们说这些的时候,他还年轻,还是一个未出校门的学生,跟着钱谦益,肯定只学了一些之乎者也,将来他一定会懂的,因此郑芝龙把儿子臭骂一顿,郑森果然不敢吱声了。

    找了个良辰吉日,郑芝龙就称王了,自封为南安王。

    这就等于独立了,这就等于与大明划清了界限。跟大西王张献忠的国中之国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地盘目前也是一个省福建省。

    但是别看他只有一个福建省,他比张献忠的实力一点儿也不差。因为福建一带的东南沿海,包括台湾海峡,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这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到时候时不可解的时候,东洋,南洋等,都有他的避难场所,因为他们经常到那里经商。

    他完全可以带领他的商船,军舰到海外寻求政治庇佑。

    因此,他比张献忠的天府之国四川之地更有把握。

    但是郑芝龙跟张献忠不同的是,他现在并没有建立政权,当然也谈不上什么文武百官,朝臣制度等等。

    他称王了,之所以没有称帝,他认为还不到火候,福建之地太小了,首先得开疆拓土,他心胸很大,至少要扫平东南沿海一带,然后再登基称帝。

    接着要拿下整个江南,如果真能像范文程说的那样,与大清华长江而治,到那时拥有半个中国,在举行大典君临天下,那样才水到渠成,有帝王之风。

    因此,郑芝龙称王只是第一步,然后加封三弟郑鸿逵为左路军兵马大元帅,加封五弟郑芝豹为右路军兵马大元帅各自统兵五万,包括水师在内,左路军向东,右路军向西,开疆拓土。

    现在整个福建都在郑芝龙手里了,包括私家水师和福建的官军在内,他们的兵马超过十万,大小舰船上千艘,实力相当雄厚。

    但是郑芝龙并不满足,因为这实力要称雄海上,称霸福建绝对没问题,但是他想要与大明、大顺和大清分庭抗礼,甚至一统天下,这点人马就显得远远不够用。

    因此10万人马派出之后,郑芝龙和郑芝莞,带着郑兴郑明等,在福建招兵买马,打造战船,铸枪造炮,或者从东洋和南洋各地购买枪炮子弹,他们当然有条件,有战船,另外他们有的是钱。

    因此很快,左路人马和右路人马拿下了广东和浙江,这两路人马之所以所向披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旧明军不堪一击,更重要的是这两路大军都是精英。

    左路军的统帅郑鸿逵武艺高强,带兵有方,他的先锋官是施琅,右路统帅郑芝豹也是智勇双全之辈,他的先锋官叫刘国轩。

    其他的人不说单就施琅和刘国轩,听听这两个名字就知道他们俩有多厉害,谁人能敌?

    因此短短的几个月,福建的郑家军就横扫了三个省,东南沿海一带,全都成了他们郑家的天下……

    锦州城。洪承畴现在真的是江郎才尽了,想突破重围已经不可能了,因为眼前林毅给他摆的阵势跟当年宁锦大战时皇太极给他摆的简直是一般无二,那时他里无粮草外无救兵,被困了数个月之后,成了鞑子的俘虏,本想为国心忠落得一世英名,怎耐孝庄太后太温柔了,温柔得自己竟然抵不住,最后成了“贰臣”。

    换主子对来说也不是像别人想的那么简单,像摊煎饼一样一反一正,反正自如,他曾经内心非常苦恼和纠结,后来他一咬牙既来之则安之,为鞑子当奴才也不错,照样能够位极人臣,锦衣玉食,反正现在陛下崇祯已经不在了,他这才挂帅就是想好好为新主子效力,以证明自己没有被皇太极看错。

    可是天不如人愿,运筹帷幄之事黄了,固若金汤的宁锦防线现在岌岌可危,眼前被困锦州城,如虎锁铁笼,这样还能撑多久?范公的以汉制汉不可谓不高明,但是这么久了,大西军和福建的郑芝龙好像动静都不大,姓林的仍然在城外歌舞升平,明军什么时候会退兵?看来等不到他退兵的那一天,我们全都成为城中枯骨了?

    锦州的战况,难道皇上和孝庄太后不知情?因何迟迟无有援兵?义州城的兵将都瞎了不成?

    洪承畴想着想直想骂娘,其实他冤枉了他的新主子和义州的兵将。

    锦州的情况早就传到了大清京师,朝野震动,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长于短叹。

    此前孝庄皇太后和多尔滚太相信洪承畴了,相信他能够化险为夷,另外还有义州可与锦州互为犄角,他们跟洪承畴当初的想法是一样的,只要能在锦州挡住大明铁蹄,为范公的“以汉制汉”大计赢得时机,林毅必然退兵。

    可是范文程走了几个月,大西军的确杀出了四川,但是对大明威胁似乎并不大,另外福建的郑芝龙动静也不大,只是占据了东南沿海,离长江还远着呢。林毅似乎都没有感觉到,也就是说,现在的张献忠和郑芝龙对大明的威胁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大。

    可是眼前,宁远已经丢了,锦州城危在旦夕,粮草估计早就断了,如果再不发救兵,锦州也必然被大明夺走。

    宁锦防线决不能失,因此孝庄皇太后跟多尔衮商议之后,立即派出了援兵。

    多尔衮在床上爬了一个多月,现在已经能够下地了。

    他们俩派出了尼堪和博洛两名鞑子的亲王,带着蒙古鞑子后满清鞑子一共又凑了4万人马,浩浩荡荡离开了京师,来解锦州之围。

    考虑到他们救援兵马不多,面对强大的林毅,为了更有把握,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又下了一道旨意,让义州的兵马立即出兵锦州,协助大清的援军来解锦州之围。

    林毅在得到大清援兵来的消息之后,正在歌舞升平的他,立即撤了酒宴和歌舞,命令各营做好战斗准备,围困住锦州之敌,不准有一个漏网,然后他亲自带着女兵营和卫队营,向大清援兵开来的方向,迎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