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巍巍大翌 第四十九章 最是繁丝摇落后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只是可惜,在慕尚临将周家的那位三小姐八台大轿迎娶回了王府之后,二人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不过三载,她便去了。自古红颜多薄命。
即便慕尚临最初殿前求娶并非真心,但与他的发妻相处的三年,他是喜欢她的。
她温柔贤惠,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周家把女儿教导得极好,不然也不可能入了他母妃的眼睛。
他母妃其实从来都是心高气傲的,这一点,作为亲生儿子的慕尚临心里是再清楚不过的。
因为即便时局再如何地不利于他,他的母妃也从来不会真正地委屈他这个儿子。
平心而论,周氏是极好的,但慕尚临是谁?
他的母妃,是后宫前朝人人赞誉的王贵妃,他的姐姐,是帝国荣宸,即便是他那个郡主妹妹,也是惊才绝艳。
他的身边,从来就不乏优秀的女性。
她们出身高贵,生性聪慧,更难得的是她们有思想,有抱负,且坚强,勇敢。
所以他那柔弱知理的王妃,好是好,然则,就如同那木头美人。
美则美矣,却不生动,遂无灵魂。
时日一长,便与寻常木头并无二致了,只得从此搁置弃之。
周氏的柔弱,是从身到心的。
所以作为男人,他无疑是喜欢这个王妃的,但也仅仅是喜欢罢了。
后来,也是因为他一直也没有心仪的姑娘的缘故,所以也未曾再成婚,免得祸害了好姑娘。
不知情的人都说他与已经过世的亡妻夫妻恩爱,他不愿意接受亡妻不在了的事实,遂发誓不再娶亲。
这种话,初初听见,慕尚临倒是也满心愕然,到后来听多了,便也就听之任之,随它去了。
再后来,连他的母妃也去了,也就更没有什么人真心实意地为他操心张罗这些事儿了。
是以至今,王府里仍然是没有女主人的。
这景王府里的正经主子,除了他,便只有昱儿了。
慕尚临少年时知晓了这世间姻缘嫁娶之事后,便一直希望,他能娶到一位如他的母妃那般的王妃。
可以像母妃理解并包容父皇所有的坏情绪一样去包容他的妻子。
也可以像母妃护持他一般,在他不测时好好护持着他们的孩子的妻子。
只是他没有父皇那样的福气与运气,他遍寻不着。
仁宗一朝,帝王亲封的贵妃,那位仪安宫的娘娘,出自三槐王氏。
东洲大陆,循百家姓,其中尤以王姓为大姓。
王姓与张姓,赵姓并为东洲三大姓。
三姓为大,即是遍布东洲的王、张、赵姓族人较之其他姓氏更加地多。
三族之中不仅族内枝繁叶茂,且人才辈出,家族历史源远流长。
而传到周朝的王姓,又以琅琊王氏、三槐王氏在官场上最为活跃,且最为有名。
琅琊王氏与三槐王氏,俱出自于太原王氏一脉。
太原王氏的祖先根据史册记载,可以追溯到屈族人掌权东洲的时期了。
传说,太原王氏的那位祖先是另一片大陆的大族,因躲避仇家追杀遂逃来了一海之隔的东洲。
后被当时掌权的女国师所喜,以正室之礼,迎娶回府。
再到后来屈族被外族入侵,东洲天下大乱,最后屈族屈辱战败,越来越多的男人们不满足于女王的领导。
开始自信且坚定地开始了自己想要支撑起整个东洲的天下的美好幻想。
不同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你来我往的尔虞我诈,与动不动就开始的兵戈相见。
昔日的国师府却是在一片平静之中就平稳地更换了主子。
国师之位不同于其他贵族,在东洲屈族掌权时期,世人尚还信奉神灵,坚信王权神授。
若是帝王无德,自有神的使者前来征讨。
世人坚信,神,会庇佑世人。
而国师,便是神的使者。
可以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与神开启对话,聆听神喻。
国师之位,并不拘泥于子嗣继承,但依然是世代传承,因为每一任国师都是由上一代国师悉心栽培而出的。
所以,只要一个时代的国师尚还在世,无论天下是属于谁的天下,她指定的下一任国师人选都是天下子民的国师。
只是后来,从西边来了越来越多的外族人。
所以越来越多的不同的语言、新奇的事物、崭新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新的与人说话的方式。
都尽数地一一涌进了东洲大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黑土地上。
于是,去除了矇昧的世人开始接收除了掠夺、服从、征服等等古老词汇以外的另外一个词,文化。
于是,刚刚被授予国师之位的王氏祖先,方手握权柄不久,便发现国师之位并不如之前他的妻子在位时那样,可以呼风唤雨。
而与此同时,在这片大陆上由一代又一代人积累下来的权贵世家阶层,也开始意识到了有一个词,叫作历史。
有一群记录,并研究历史的人,渐渐开始进入了东洲历史的舞台。
这些被后世称作史学家们的先驱,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不可估量的财富。
于是到最后,等到并且牢牢地抓住了机遇的,聪明的新一任国师正式宣布。
他要召集天下所有有志之士到国师府。
为这片大陆,所有的已知,著书立传!
上,可达天听,下,可传享后世。
如此可名留青史的大好事,试问,这世间哪一位文人能不心动,一时之间,风云涌动。
几百年之后,东洲政权割据,战争不断。
以史立命的王氏,有了太多的秘密,也知晓了太多不该知道的秘密。
杀戮,第一次降临到了这个古老而顽强的家族。
于是遭受追杀的王家人除却一部分年迈以及不想离开家的族人,其余人等分三路离开了太原。
一路向西南方奔赴而去的,便是后来的琅琊王氏。
另一路一直向北方而去的,便是后来的三槐王氏。
然而另外一路向东边儿走的王氏子孙则不知所踪,从此再无音讯,他们极有可能已被仇家寻到踪迹,全部遇害。
逃到琅琊的王家人,毫不犹豫地丢掉了立史传世的家族传承,他们明白了权利的重要性,转而纷纷步入仕途。
聪明的人,做什么事情,仿佛只要下定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做得很好。
更何况,这样的人,是一群,而这样的一群人,属于一个家族。
“王与陈共天下。”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在陈氏一族执掌天下时,民间曾广泛传唱这样一句歌谣。
歌谣里传唱的王,便是琅琊王氏,陈,则是大应帝国的帝王之姓。
如此可见王氏一族的荣光。
在应国,琅琊王氏的权位,已然登顶。
据正史所载,陈氏一族掌权东洲中原之地时期,王家的女儿,几乎是与皇宫里的公主一样尊贵。
或者说,更要尊贵。
至少,在王氏掌权的百年间,王家女得罪皇室公主的情况时有出现,但反之,却是极少的。
即便是有,也被无形之中来自各方,包括自己的生身母亲的压力。
压着前往东边儿的观鹤巷请罪。
观鹤巷,在应国时期,都是国家顶级权贵所居。
当时甚至普遍有,“宁为王氏女,不为皇家子。”的说法。
无他,唯因宫中高贵的公主们,是要远嫁和亲的。
应国建国中原腹地,国力不强,历来深受各方蛮夷之国动不动就陈兵边境的威胁。
于是,一些无能又聪明的男人们便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和亲。
索幸这法子还当真有效,应国,就这样以和亲以及送钱的方式,在周边列强之中苟延残喘着。
然而生为王家女,既不是皇帝所出,也非宗室所出,和亲的话无论说到哪里,都是说不到王家女儿头上的。
是以,王家的女儿们自然不比宫中的公主们,她们自尊贵着。
前朝被王家的男人们变成了王氏一族的一言堂,王氏家主的门生桃李遍布天下。
而王家的女儿们,婚嫁生子,依仗着娘家的地位在婆家无人敢欺。
世家的底蕴就这样被王家人再一次地,徒手一步一步地积累起来了。
而另一边向北方逃去,最后停留在了三槐的王家人,他们带走了在太原几乎一大半的珍藏典籍与孤本。
这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安排,在后人看来,无据可考,也没有非常想要了解的欲望。
总之,三槐王氏,从此诗书传家。
历史的车轮,就这样,缓缓地,又不可逆转地开始转动了。
各自安稳之后的琅琊王氏族人,与三槐王氏族人,也渐渐开始了联系。
传至天德年间的三槐王氏,已然是三槐大族,王家家主的女儿,自然也引得无数男儿纷纷求娶。
可是年轻且骄傲的姑娘,她看不上任何一位前来王府求亲的年轻人。
有一日,在父亲问她究竟想要嫁给什么样的男儿的时候。
她告诉父亲,“我要进宫。”
少女一张年轻貌美的脸上,沉静地笑着说出这话的时候,便是她那善于钻营的亲生父亲,也没能从她的眼睛里看出来丝毫野心。
于是,她那与她一样,有野心且不满足于现状的父亲,欣然允诺。
于是,她那向来坚强勇敢的母亲,泪洒到天明也没能唤回女儿那一颗决绝又坚定的南下之心。
就这样,三槐王氏语宁,清晰无比地带着她的野心,来到了锦绣繁华的盛京城,走进了红砖绿瓦的巍巍深宫。
仪安宫,原是储秀宫。
因为她独独喜欢那里的翠竹掩映,帝王便索性将宫殿赐给了她。
仪安二字,是帝王亲自为她提笔写下的宫名。
仪,礼也。
安,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