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明的希望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方便吗?

    方孝孺憋得脸色通红,只能愤怒道:“张相,衣冠服饰,自古流传,这也是华夏和蛮夷最大的区别。张相倡导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如今好容易复兴华夏,却要让读书人穿这种东西……这,这算什么事啊?”

    张希孟呵呵一笑,“方孝孺,你这是拿我的话堵我的嘴啊!不过我想问你,你说这服饰的根本在哪里?是保暖御寒,还是让伱彰显华夏气象?”

    方孝孺一怔,无奈道:“自然是保暖御寒之物,只是华夏蛮夷,衣冠不同,确实不好随便更改……”

    他还想继续说,张希孟却是把目光落到了其他人身上,“黄子澄,齐泰,还有你们这些不满意这套衣服的师生,你们都说说……这件参考战袄形制,使用咱们自己织出来的羊毛呢做的衣服,算不算胡服?”

    这个问题提出,众人都沉默了。

    算是胡服吗?

    好像还真不算,毕竟也没见哪个胡虏穿这种衣服。只是和传统的宽袍大袖,太不一样了,最多算是标新立异。

    张希孟看了看众人,随即又道:“即便假设这套衣服算是胡服,当年赵武灵王便有胡服骑射之举,难道这也是错的?”

    齐泰躬身道:“回张相的话,胡服骑射自然不是错的,学生们只是觉得这身衣服有些怪异,一时间接受不了。”

    张希孟道:“那就多用点时间,仔细看看,没准慢慢就接受了。”张希孟扫视所有人,语重心长道:“其实在我看来,真正的问题不是衣服,而是心态!这种短衣是穷苦人穿的,在码头扛包,在田间干活,绝没有谁会穿着朱子深衣,那个是干不了活的。事实上,读书人和老百姓,是不一样的。所谓衣冠区别,不光区分了华夷,也区分了贵贱……是不是这个道理?”

    方孝孺怔了怔,这话可是有点奔着他来的,而且语气不轻。尊卑贵贱,在自己的心里还有吗?

    或许吧,在潜意识里,总觉得读书人高人一等,和百姓穿一样的,就是丢了读书人的脸,失去了体面,所以才会反应这么大……想到这里,方孝孺突然脸涨得通红,连忙抢步躬身,“先生,学生糊涂,学生不该有士大夫之心,不该高高在上。更不该藐视百姓……学生愿意受罚!”

    或许这就是方孝孺的可贵之处,坚定果决,认死理,不回头……但是意识到了错误,改的也很坚决,总而言之,是个很纯粹的人。

    张希孟点了点头,“还是说衣服这件事,我认为衣服首先要保暖御寒,要方便实用,再有就是物美价廉,节约材料。我觉得这个形制的衣服就很好,大家伙坐在学堂里,读书听课,出来跑马骑射,简单明快,不会拖拖拉拉。给年轻人穿,尤其是给学生穿,非常合适。”

    “当然了,大家伙要是穿着这身衣服,去拜祭祖先英烈,或者接朝廷旨意,那也是不合适的……我的看法是,不如效仿官吏,定一套冠服,在重要典礼场合使用。至于这种形制的衣服,可以充当常服。”

    张希孟又道:“大明立国十余年,我们重建华夏,重兴文明……在服饰上面,也要移风易俗,推陈出新,拿出属于大明的风格。一味复古是要不得的。靠着服饰,把人区分成三六九等,也大可不必。什么样的衣服方便实用,就采用什么样的。身为学生,应该最善于接受新鲜的事务,不能年纪轻轻,先闭目塞听,看什么都不顺眼,这是不行的!”

    张希孟的这番话,简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这帮气势汹汹来问罪的,都被说得无言以对,谁能想到,张相公居然支持新的衣服,这也太离谱了吧?

    在朱棣这边,两位卧龙凤雏更是大惊失色,他们甚至比对面还觉得惊讶,我的老天爷啊!

    张相居然站在我们这边,我们弄出来的衣服,居然得到了张相的支持?

    幸福来得太突然了,怎么有点不敢相信啊?

    而且有了张相支持,岂不是意味着销路打开,从此之后,他们也要发财了?

    李景隆和花炜互相看了看,突然拥抱在一起,放声大哭。

    来北平这么长时间,总算交上了好运。

    苍天啊,大地啊,总算是苦尽甘来了!

    张相公圣明啊!

    他们俩简直想趴在地上,给张希孟磕头了。

    一场争论,提前被张希孟化解,师生们怀着各式各样的心情,散去上课。朱棣几个则是追着张希孟,来到了住处。

    “多谢先生,先生真是帮了大忙!”朱棣连连躬身,带头道谢。

    张希孟却是说道:“光是我还不够,你回头给朱标写封信,让你大哥帮帮忙,请陛下降旨,在服饰这一块,给你一点方便。”

    说到这里,张希孟才抬头道:“朱棣,到了这一步,北平的毛纺,能办得下去了吧?”

    朱棣怔了一下,终于道:“要是这样还不行,那就真的该找块豆腐撞死了!”

    张希孟却是意味深长道:“即便如此,也别掉以轻心,要是发展工商是这么容易的事情,也犯不着我这么小心翼翼布局了。”

    朱棣微微思索,随后用力点头,“弟子知道了。”

    ……

    朱棣返回王府,随即就给朱标写了一封信……除了写信,他还让李景隆准备几件新的衣服,一起给送去。

    接下来就是看应天这边的意思了。

    能给朱标写信的自然不止朱棣一个,比如晋王朱棡的信,就提前了好几天,送到了朱标面前。

    “太子哥哥,小弟太不容易了,内忧外患,要修长城,要屯田,还要往外移民……结果四弟还欺负我,逼着我把商人送过去,大哥要帮着小弟做主,帮我向母后进言,给我讨个公道,不然小弟活不下去了!”

    这位也学会嚎啕大哭,张嘴要好处了。

    只不过他的信没有起到作用,朱标直接压下来,没有递给朱元璋,也没有去告诉马皇后。

    几天之后,朱棣的信送来了,还包括几件羊毛呢的衣服。

    朱标看完之后,这才带着两封信,包括朱棣的礼物,去见老朱和马皇后。

    这两口子看了看朱棡和朱棣的信,神色各异,朱元璋就说道:“看这个意思,老四确实过分,老三也确实委屈……朱标,你这个当兄长的,是怎么看的?”

    朱标微微轻叹口气,“父皇,要让孩儿说,最好不要管。”

    “为什么?”朱元璋不悦道:“朱标,你这是要偏心朱棣?”

    “孩儿确实是偏心,但在孩儿看来,这两个弟弟,没有差别。”朱标坚定道。

    老朱忍不住笑了,“朱标,你怎么也学会这种扯淡的话了!要是没有差别,你怎么眼瞧着朱棣欺负朱棡?纵容朱棣,从朱棡这边挖墙角?老三的处境本来就比朱棣难,还欺负他,这又是什么道理?”

    “是为了大明朝!”朱标给出了答案。

    “大明朝?什么意思?”朱元璋不解道。

    朱标这才道:“父皇知道苏州的丝绸作坊吗?”

    朱元璋愣了一下,“这有什么关系?咱听说苏州的作坊不是挺好吗?”

    朱标微微摇头,“不好!其实苏州的丝绸作坊失败了。”

    老朱大为诧异,苏州每年往外卖上百万匹丝绸,贡献几百万贯财税收入。而且苏州民生很好,市面繁荣,纵观江南之地,也是数一数二,甚至还在应天之上。

    儿子却说苏州的丝绸作坊失败了?

    这孩子脑子坏了吗?

    这时候马皇后突然道:“朱标,你说的仔细点,你爹脑袋不那么好使,听不明白。”

    老朱的智商,再一次遭到了马皇后的鄙视,偏偏还不敢反驳,只能气呼呼听着。

    朱标认真道:“父皇,其实在几年前,苏州就已经在革新织机,彼时已经有一次能纺出六十四根线的织机了。”

    朱元璋下意识点头,“这事咱知道,咱还下旨嘉奖来的。”

    朱标道:“可是这台织机没有推广开,眼下苏州还是以老式织机为主。”

    “为什么?”朱元璋大为不解,“既然是好东西,为什么不推广?难道要咱下旨不成?”

    马皇后突然道:“你的旨意那么管用啊?要是啥都能按照你的旨意来,早就国库充盈,天下太平了!现在苏州的织工,已经超过了十五万!哪里还用得着新式织机?”

    朱标也点头,“确实如此,一切都按照当初张先生的设想发展,我们并没有突破瓶颈。”

    朱元璋眉头紧皱,他似乎也想起来,当初张希孟在剖析苏州的丝绸纺织业的时候,就提到过,人工成本太低,互相竞争。纺织作坊以单纯的增加雇工数量的方式,扩大产能,使得苏州的丝绸发展,并不能出现颠覆性的成果。

    “咱记得当初张先生鼓励女工,奖励发明,又提高了生丝价格,让桑农得利……做了这些,为什么苏州的丝绸产业还突破不了?”

    “因为不光有苏州一座城市,周围的松江,常州,还有湖州,嘉兴,乃至杭州……这里人口稠密,全都想发展,使用新机器,远不如增加织工数量来得方便。”

    朱元璋陷入了沉吟,他一时还不能想透其中的道理,但是也知道朱标不会骗他。

    “那按你的说法,苏州不行,这个希望就在北平了?”

    朱标点头,“父皇,你知道三弟一顿吃几个菜吗?”

    朱元璋一愣,“咱怎么知道这些。”

    “八道!”朱标干脆道:“老四一顿只有一荤一素两道菜,他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投在了学堂,工厂上面……而且往后,还要持续更大的投入才行!”

    朱元璋眉头紧皱,若有所思,“这么说起来,老四也不是一无是处!只是这个发展工商,为什么这么难,苏州城都走不通?朱标,你多找几个人,把这事情给咱讲清楚了。咱想知道怎么回事!”

    老朱燃起了强烈的求知欲,他实在是无法想象,当初张希孟安排挺好的事情,为什么会走样?这不合理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