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小昏君 第二百五十九章 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建奴是心腹大患,但平辽灭奴之后,也并不是天下太平。或者说,在皇帝的计划中,还有很多仗要打。而平定奢安之乱的最终胜利,并不是打服归降,而是要一劳永逸地解决。否则,平正叛乱之日,也是下一次叛乱的酝酿之时。
道理很简单,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会加剧。
因为朝廷已经允准了傅宗龙等人的奏议,在贵州就地安置各省调拔的平叛官兵。尽管不是全部,但要拿出的土地,也不是小数。
人多地少,生存矛盾依旧存在,还会愈演愈烈。就象广西的少数民族叛乱此起彼伏,跟土地有着最为紧密的关系。
况且,在朱由校的思想中,改土归流是大势所趋,绝不会允许那么多土皇帝独立于大明的统治。
所以,虽然不能再活五百年,可朱由校也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土司问题解决得七七八入。
现在,叛军中土目的归降,也是为势所逼,眼瞅着要不行了,便想以归降来换取不变的地位和待遇。
朱由校宁肯平叛的时间再拖长一些,也不想给这些首鼠两端的家伙再次反复的机会。
都迁去湄公省,既缓解土地紧张,又能增加海外领地的人口,一举两得的好事。
当然,孙承宗的想法是剿抚结合,尽快平叛。
按理说,这样的思路也没错,省了朝廷的钱,尽快使贵州恢复安定。但他不能预见到将来的事情,这才是他和皇帝最大的区别。
皇帝的思路在发生变化,依据就是财政的好转。建奴没几天蹦跶了,还惯着那些土司?有钱了,给我往死里打!
边事奏毕,礼部尚书董其昌出班上奏,各省今年的乡试已毕,礼部已经开始准备明年开春的会试。
又到了开科取士的时候了,皇帝听着禀奏,有着短短的失神。
那一年他来到大明,除了娶媳妇是好事外,就是广宁将要惨败,以及天启壬戌科的会试和殿试。
转眼就是三年时间,建奴已是苟延残喘,比他五年平辽的雄心壮志还要提早了一两年。
而真正的转折却是广宁保卫战的胜利,也是他利用先知先觉改变历史的开始。
“……请万岁……”董其昌没有注意到皇帝的失神,奏完后躬身等待皇帝的决定。
朱由校目光一闪,回过神来,沉声道:“准奏。”
要说皇帝这几年来大刀阔斧,横杀竖推,使大明改变了很多很多。但改变最小的却是科举,几乎没有什么动作。
尽管皇帝对读书人的态度不是很好,也不太怕读书人造反。但没有贸然改动科举取士,也使天下读书人没有掀起更大的风潮。
读书入仕这条路是不能堵死的,皇帝深知其中的利害。
吏转官的制度已经推出,但还在摸索和完善的阶段,并不能完全取代科举。朱由校也没有完全想好,如何能尽量稳定地过渡到公务员考试入职。
而且,要说按八股取士选拔出来的全是废物,也是太过绝对。就以天启二年的科举为例,很多进士还是不错的,让皇帝感到满意。
轻重缓急,皇帝要掌握的就是这个度。不能什么都心急火燎地去做,更不能照本宣科地按后世的来。
毕竟,古代不同于后世,而思想观念的改变,却是最慢的。
待平辽成功,科举也要作出些改变了。皇帝的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叩动,作出了新的决定。
今天的朝会进行得相当顺畅,皇帝虽然面带威严,但看似心情不错,上奏基本都允准。就算是不太合圣意的,也没有表露得太过明显,交由廷议处置。
平辽灭奴在即,众臣子都认为这是皇帝心情不错的主要原因。
“众卿皆是朝廷栋梁,是朕之股肱。”快要散朝时,皇帝再度开口,朗朗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辽东战事胜利在望,西南平叛亦见曙光,朝廷财政日见宽松,吏治亦有清明之势,百姓生活也渐好转。”皇帝一一列举着,面容愈发和熙,“此皆众卿之功劳,朕都看着、记着,备感欣慰。”
“万岁圣明,方有国势昌盛。”礼部尚书董其昌立刻马屁拍上。
“万岁圣明。”众臣躬身附和。
朕当然圣明了,不用你们说,朕也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最重要的,还是众卿辅佐之功。”朱由校笑了笑,殿内的气氛愈加缓和,“君臣和谐,方使我大明国势日昌,蒸蒸日上。朕希望与众卿共勉共进,共荣辱,共始终。君明臣贤,以一段佳话留于史书。”
说完,皇帝起身扫视过群臣,含笑颌首,转身离去。
“退朝!”宦官尖厉的声音响起,但在群臣听来,却不觉得刺耳。
皇帝再厉害,也要依靠下面的臣子。否则,就是象诸葛亮那样累死,国家也未必治理得好。
归根到底,还是吏治。
皇帝虽然对贪渎官员下手无情,但对忠心任事的臣子却着实不错。俸禄加了,福利涨了,对重臣老臣亦显尊重,这样的皇帝并不多见。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是孟子曰过的,意思很明确,不用翻译成现代文,也能看懂。
古人还有一句更简短的话,“众人遇我,以众人报之;国士遇我,以国士报之”。
说白了,就是人心换人心。想别人怎么待你,就取决于你怎么对待别人。
如果领导不关心属下,不礼遇人才,却要求属下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岂不是白日做梦?
最好的例子就是亡国之君崇祯,说他可怜也没错,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是一点没冤枉他。
苛薄寡恩,猜忌多疑,这样得皇帝,到最后也只落得自挂东南枝的下场。
“天气越来越冷,该给臣子们发放取暖补贴了。”皇帝回到乾清宫,便命人传召户部尚书,计算长江以北各省的官吏数量,按照品级定出标准。
锅炉和暖气?!皇帝又想到了皇宫的取暖,不知道科学院研究得怎么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