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小昏君 第三百零八章 平辽指日可待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皇帝在写着回复,王体乾已经退到殿门处,等着军报的送到。

    平辽大战已经展开,皇帝最关心的就是这个,王体乾岂能不知?

    如果把报捷的军报呈给皇爷,就如同给皇爷报喜。讨皇爷的喜欢,是王体乾最喜欢做的事情。

    就在王体乾觉得又是白等的时候,一个宫人匆匆而来,他赶忙迎了上去。

    “皇爷,皇爷。”王体乾的大呼小叫打断了皇帝,令他皱起了眉头,不悦地抬起头。

    “大喜,大喜呀!”王体乾举着报捷军报奔进殿内,扑通跪到御案前,把军报高举过头,声音发颤地禀报道:“我军在海城大胜,杀敌两万多……”

    皇帝霍然站起,探身一把抢过王体乾手中的军报,打开一目十行地读着。

    激动的神色出现在皇帝脸上,他还强绷着,又细细地看了一遍,直到确认无误,才放声大笑。

    歼灭海城守敌,再加炮袭敌营,以及攻破敌营大败建虏,熊廷弼派人仔细清点了敌人的遗尸,得出了相当准确的数字。

    这几年来建奴连遭挫败,还剩多少兵力,补充的速度是多少?通过各方的情报的估测,皇帝对此可是知道得清楚。

    又干掉两万多!建奴此次惨败可算得上元气大伤了。平辽近在眼前,皇帝岂能不忘形开怀。

    总人口不足百万的后金,哪来的资本和底气跟明国拼消耗?皇帝一把梭哈获胜,就把建虏干残了。

    只要胜利,消耗了多少弹药物资,花费了多少钱财,皇帝根本不放在心上,也有充足的预备资金。大不了用皇家的私房钱,灭了建虏,以后再攒呗!

    “好,好啊!”皇帝难掩心中激动,手拿着军报,在殿内来回踱步,连声赞叹,“经此大胜,灭奴指日可待。”

    王体乾谄笑着附和,“皇爷英明神武,建虏跳梁小丑,灭亡那是肯定的。”

    是滴,是滴!自从朕附身穿越,建奴的灭亡那就已经注定了。

    皇帝连连点头,深以为然,对恭维也是来者不拒。就算命运注定了天启年号七年而止,建奴已残,还能兴起什么风浪?

    “将士杀敌有功,朕赏功也不吝啬。”皇帝停下了脚步,朗声说道:“马上颁旨褒奖,再从内库取银二十万,运往辽东。”

    “是,奴婢这就去办。”王体乾躬身领旨,退出大殿。

    皇帝坐进御椅,心情还不能平复,提笔铺纸,开始给熊廷弼写密信。

    “宜将剩勇追穷寇……”

    皇帝摇了摇头,把纸一团,重换了一张重写。这句剽窃的诗很有气势,可皇帝担心前线将领因此而穷追深入,中了埋伏啥的,可就坏事了。

    还是要稳步推进,以力压奴,就用绝对优势的火力压死建奴,一点意外的变数也不要给。

    光复辽阳、沈阳,也就意味着平辽的基本成功,朕的威望也因此战而大涨,也扫平了施行各项改革政策的阻碍。

    哼,建虏都被灭了,那些权贵宗藩,还敢跟朕掰手腕?也该是收拾他们的时候了。

    皇帝抿了下嘴角,眼中闪过冷寒之意。

    ………………….

    数年以来,京师再未闻警,每隔一段时间,还会从辽东传来捷报。建虏被明军压制,似乎成了人们的共同认识。

    今年秋天开始,平辽灭奴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比“平辽灭奴”更频繁的,则是“举国之力”。

    什么叫举国之力,就是没读过书的,听到这个词,差不多也明白意思。

    但对于老百姓来说,皇帝所动员的“举国之力”,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既没有增加赋税,又没有征召劳力,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好象也就这两个方面。

    不仅如此,老百姓能谋生的路子反倒更宽更多了。改变,改革造成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百姓感受到了。

    当然,身处底层,老百姓对于某些改革政策并不关心。除了接触到的信息面太窄外,还因为不关他们的事。比如对于贪官的严惩,比如科举等等。

    衣食住行,盐米油盐。也只有这些小事,才是老百姓每天要经历,每天要关心的。

    盐价降了,好,好啊!今年冬天家里用上铁炉子、蜂窝煤了,花费不多,还暖和,好,好啊!粮价降了,听说是走海路运到天津,运费少了,好,太好了!

    当老百姓不再为战乱而担惊害怕时,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便占据了多半的思维。

    不能怪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要理解底层民众,生活的重担压在身上,为了自己和家人不饥不寒,他们已经付出了最大的精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数老百姓都感觉到了生活在变好。工作的机会多了,收入增加了,吃饱饭,甚至能多吃上几顿荤腥。

    “爹!”二丫先是瞪大了眼睛,然后就是惊喜,老爹跑了趟天津,这么快就回来了。

    二丫爹呵呵地笑着,快步走过来,说道:“回家暖和暖和去,爹帮你看摊。”

    “俺不冷。”二丫摇着头,指着炉子笑道:“有它呢,可暖和了!”

    二丫爹把手笼在炉子边烤着火,嘴里喷着白雾说道:“京城还算好,要是在辽东,可冷得厉害。”

    二丫眨着眼睛,不解地问道:“爹,那咱们还回辽东吗?”

    二丫爹的手停了下来,有些犹豫,也有些迟疑。

    “俺觉得在京师也挺好的。”二丫咧开嘴笑道:“种地不是更辛苦,挣得也不算多吧?”

    二丫爹点了点头,又摇头道:“丫头,不能光看眼前哪!这做小买卖,还能干一辈子?可家里要是有十几亩地,那就是长久的营生。冬闲的时候,再干点别的贴补,赚得就更多了。”

    哦,二丫是个好姑娘,不跟爹爹顶嘴。娘亲要生小弟弟,家里要是有田地,还真是能一代一代传下去的稳当营生。

    “快了。”二丫爹咧开大嘴,笑道:“辽东快平定了。在天津,俺听到了点消息,建奴在海城惨败,死了好几万呢!”

    “海城?”二丫歪着脑袋想了想,说道:“那离咱们的家乡不是挺近嘛?”

    “是啊!”二丫爹用力点头,说道:“咱们既是辽人,还买了平辽债,返回辽东的话,朝廷有政策,会照顾的。”

    二丫问道:“会给咱家盖房子吗,原来的好象烧掉了。”

    几年过去,连记忆都变得模糊了。尽管在梦中想起过,可二丫爹知道,房子确实烧了。

    “会的,会给盖新的,比原来的还好。”二丫爹安慰着女儿,憧憬着未来,“离海城还近,能去城里做小买卖。”

    二丫信以为真地点头,说道:“等咱家有了田地,一半种上番薯,自家吃,还能去卖。”

    “好,多种番薯。”二丫爹伸手摸了摸女儿的头,满口答应着。

    ………………………

    刚烤好的番薯冒着热气,散发着诱人的甜香味儿,落在了英子手里。

    虽然烫得来回倒手,英子还是笑得开心,直到张柱子摘下一只手套,她才抓得牢实。

    掰开番薯,味道更加浓烈,令人食指大开。英子把一半递给张柱子,用嘴吹了吹,便咬了一口,吃得眉开眼笑。

    “海城光复,接下来就是辽阳、沈阳。”张柱子拿着番薯并没有急着吃,眼中闪着光,说道:“今年冬天,差不多就能平定整个辽东了。”

    英子眨巴眨巴眼睛,说道:“我决定了,还回家乡,帮着俺爹种地。就种番薯,有多少地都种上。”

    说完,英子又摇了摇头,说道:“得给俺爹留点地,他要种黄烟呢!”

    就为了番薯?!张柱子对决定的理由表示诧异,但很快就绽出笑容,说道:“好,你说种什么就种什么。”

    “你听我的?”英子露出调皮的神情。

    张柱子用力点了点头,用一声“嗯”表示了郑重的回答。

    “那我不让你再去运输物资了。”英子似笑非笑地望着张柱子,“你是退役官兵,还差支前那点奖励?”

    张柱子微张开嘴巴,眨巴着眼睛,着实有些为难,好半晌才嗫嚅道:“俺是队长,那些人得俺领着呢!”

    英子咯咯一笑,说道:“行啦,逗你玩的,看你那为难样儿。”

    停顿了一下,英子收起笑容,郑重地叮嘱道:“送完物资就赶快回来,别往打仗的地方凑啊!”

    “知道,知道。”张柱子没口子地答应。

    英子这才放下心来,烤番薯吃得香甜,和张柱子随便地聊着天。

    “桃子想住城里,和老板说了,海城开商铺的话,她就去那里。”

    “你呢,想住城里也行。城外也有地,离着不远。”

    “俺爹不愿意呀!他要盖几间房子,有个大院子,养点鸡鸭,去地里只要一袋烟的工夫。”

    “对了。”英子突然想到什么,开口问道:“平辽是差不多了,可建虏不会再打过来,杀人抢掠吧?”

    张柱子呵呵一笑,笃定地说道:“不仅是平辽,还要灭奴,这是万岁定下的。那么多人马,那么多大炮,一定能把建奴彻底消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