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邦建国,王道之始 第三十一章:蒸汽(卷末)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盛大的婚礼,在神都万千百姓的见证中,落下帷幕。

    新的天子,意气风发的少年,在万众瞩目中登上帝位。

    但最吸引所有人目光的,却是那一尊坐在皇后位上的身影。

    洛仙芝的摇身一变,让人震惊,而后是发自内心的平静。

    “皇帝陛下万岁!”

    “皇后陛下万岁!”

    帝国的官僚如同潮水般匍匐在大明宫天授殿之前的广场上。

    这是一场政治婚姻,又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婚姻。

    洛仙芝告诉所有人,李氏和洛氏要再次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就像是过去无数年那样,让大唐再次伟大,任何人想要覆灭大唐,就要同时从李氏和洛氏的尸体上踏过去。

    这世上有如此强大的人亦或者集团吗?

    没有!

    于是大唐坚不可摧。

    ……

    洛仙芝和李存勖所面临的大唐帝国,存在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

    即便是取得武功上的胜利,但矛盾就在那里,帝国可能会强行慑服在这一代强大的武力下,但很快就再次分崩离析,因为在帝国内部存在着强大的离心力。

    以及。

    帝国的弱点经过这一次的乱象,已经彻底的暴露在所有人面前,无论最后是否能够收复帝国的所有失地,但帝国周围的领土,都将在事实上形成政治上的独立。

    来自罗马的一个人向洛仙芝阐述他的想法。

    在罗马的历史上,曾经多次面临帝国的崩溃,曾经也有强力的皇帝,取得了伟大的军事胜利,几乎收复了所有的土地,但等到皇帝一死去,帝国便再次崩塌。

    洛仙芝非常自信大唐,能够取得再一次的军事胜利。

    但她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

    在大唐的内部,在纷乱出现的时候,出现了大量事实上的割据政权。

    这些割据政权大多数并没有出现在狭义的中原,而是在帝国本就难以彻底掌握的边疆行省。

    行省制度,洛仙芝掌握政权后,为了统筹整个帝国的平叛战争,以及减少帝国内部内耗和官员赘余,而在州一级别之上,设立的一级行政机构。

    在蓬莱行省、包括箕子半岛在内的安东行省、江南行省和岭南行省,都充斥着大量割据势力。

    神圣同盟军从极西之地而来,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支援,同样也是军事上的威胁。

    神圣同盟军在已经重新收复的土地上,所攫取的利益,想要让他们重新吐出来,那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帝国还要面临中原和藩属国间,存在的巨大矛盾,在帝国的体系中,某些藩属国,主要是燕国,属于边缘地位,不能从帝国的发展中取得利益,对帝国有强大的离心力。

    即便是短暂的军事征服,后续也将会持续不断的出现叛乱,如果不能妥善的解决,必将会拖垮帝国。

    至于在燕国中实行曾经所实行的征服政策,那是不可行的,大唐已经不仅仅是一個纯粹的封建王朝国家,诸夏作为一个整体,民族意识和普世意识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言以蔽之,大唐在向民族国家转变。

    这当然为大唐的复兴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而负面效果,则是帝国的所作所为是难以掩盖的,有一些行为,将会让帝国更大的危机之中。

    如果不能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帝国就难以平静下来。

    其中真正的难点还是在于生产力的不足,造成通讯以及交通上的不便利,帝国中枢的皇权不能彻底穿透时间和空间,刺破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进而造成如今的不利局面。

    洛仙芝将她所得到的一系列理论和李存勖进行了摊牌,李存勖有些懵,他有些地方听懂了,但大多数方面完全就是懵的,根本就不知道洛仙芝在说什么。

    “皇后,我对这些事情不太懂,便交给你来负责,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暂时不要多考虑,接下来我该做什么,皇后可以和我说,如果皇后没有事情安排,我便要着手准备清理河东以及河北的乱民了。”

    洛仙芝闻言略一沉吟,而后缓缓道:“那天子就着手准备收复河北吧,我去安排接下来的朝廷政务。”

    ……

    这天下的能人有许多,如今帝国所面临的问题,能看出来的人,不少,有问题就要解决,许多人都开始投献策论,希望能够在这种时候,提出自己的见解。

    对于洛氏而言,同样如此。

    洛仙芝和李存勖成婚,对于洛氏而言,是又一次的战略决策。

    在洛氏中,如今已经渐渐出现了一种声音,那就是不能再走从前的道路了。

    “在过去的两千年,我们总是沿着一条道路去走,那是一条看起来光明无比的道路,似乎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尽力的向外开拓,夺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尽力的解决帝国内部的吏治问题,让帝国的腐化速度变慢,以及多次对土地的兼并进行打击,乃至于实行了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让帝国的税收总是充盈。

    我们甚至拥有钱行这个完全超越一切的利器,让帝国的经济持续繁荣。

    但最后的结果呢?

    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变,仅仅三百年,帝国就陷入了巨大的危机,面对天灾,我们依旧如此的脆弱,一切的繁华都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宫殿,没有强大的根基,一点都不坚固。

    帝国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依旧要依靠大量的战争以及饥荒,让大片大片的百姓饿死,才能够解决。

    帝国的人口如果再次大幅度增加的话,我们要怎么办,我们也能够预料到那个未来,必然是再一次的大饥荒。

    因为土地就那么多,每一亩土地上所能够出产的粮食,就那么多。

    我们几乎拥有了所有适宜耕作的土地,经过我们的计算,以我们现在的人口增长速度,再有一百年,就算是再获得如今这么多的土地,也依旧养活不了帝国的人口。

    我们还极度的依赖上天,一旦上天不下雨,亦或者有什么其他的气候变化,我们就要承受未知的结果。

    在过去两千年我们所坚守的那一条道路,即君主贤明的道路,可能已经不够了。

    曾经的王朝,达不到这样的统治,于是无数人所抱有期待。

    但在大唐这条路却在洛氏的辅佐下,被我们走到了尽头,而尽头的终点,所面临的,却是对现状的无能为力。

    寻找一条新的道路,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洛氏内部发出来的声音振聋发聩,撕破了很多人的温情幻想,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君贤臣能就能够解决的。

    “什么样的道路?”

    这样的问题被提问出来,一部分人沉默,另外一部分人则振奋起来。

    这些振奋的人,大多数都是洛氏研究院的研究员,他们推出来一个人,而后高声道:“很简单,用天地的道理,来代替人的道理,用天地的力量,来补充人的不足。”

    什么是天地的道理和力量。

    一个庞然大物首先出现在洛氏内部之中,它的模样有些雄伟,又有些怪异,像是炉子但又不同,由钢铁铸成。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研究院制作出来的东西,一定有神奇的效果,洛氏研究院在过去研究出不少好东西,都很神奇,如今这个又有什么效果呢?

    这台钢铁机器,被带到了小河边,一台水车被放在这里。

    “这台水车动不了吧。”

    有人这样说着。

    洛氏内部对于各种农业器具都是很熟悉的,水车用水力驱动,或者用人力以及畜力。

    虽然现在没有能量守恒的概念,也没有势能动能转化的定律,但水车送水需要另外一股力来驱动,这还是很明白的。

    这台水车放置的位置就根本没有作用。

    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研究院的众人,想要知道他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研究员的人则是满脸的振奋。

    这个划时代的产品,他们发生力学,所产出的最伟大的发明,即将向整个世界展现它的强大。

    伴随着轰隆隆的声音响起,常人根本无法想象那看起来没有形体的蒸汽,竟然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能够推动着钢铁转动,拥有九牛二虎之力。

    当那巨大的水车在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开始轰隆隆的运转时,第一次见到这一幕的人,一个个宛如雷劈一样,愣在当场。

    “诸位族人,这便是研究院这数年来的成果。”

    “我们称呼它为,蒸汽机!”

    “只要有燃料,它将有一种从内而生的力,进而改变一切,只要给它足够的燃料,让它变得更大,它所产生的力,将胜过一百个人,一千个人,一万个人!”

    “它首先所改变的就是全天下所有的水利,有了这个东西,我们就可以从任何一条河水中,抽取足够的水来灌溉田地。”

    “其次它所能够改变就是冶炼,在过去,我们要依靠人力不断地捶打,而现在,看看它所拥有的力量吧,它只要在旋转的过程中,从高到低,重重砸下来,就比得上一万次的锤炼。”

    “它所转动的速度是如此的快,过去由人力所纺织的机器,将会得到极大的效率提高。”

    “它还有什么作用呢?

    我现在还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么一种力大无穷,而且可以自主运动的机器,将会改变整个天下。”

    对于一个研究员来说,再也没有比现在,更加光辉和荣耀的时刻了,他向所有人介绍着这台大家伙。

    “这是凝结着所有人智慧的发明。”

    洛氏所发明的这台蒸汽机,由于洛氏本身就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考虑了很多方面,可以说是非常的完备。

    并不是那种笨重的只能用来抽水的机器,而是能够作为原动机使用的。

    “必须立刻向家主汇报这个消息。”

    “必须组织家族成员前往神都,告知家主这件事,帝国需要这件利器。”

    ……

    洛阳皇宫。

    洛仙芝得知这个消息时,她的震惊是掩饰不住,而后她突然抬头望向了青天之上,“真是皇天庇佑啊。”

    面对洛氏的一众研究员,她问出了一个问题,“既然蒸汽机可以让水车转动起来,那么它能够让车轮自己转动起来吗?

    既然蒸汽机可以让水车的转动速度远远超过畜力和水力,那么它能够让车轮转动的速度超过用马来拉吗?”

    这两个问题一出,顿时殿中寂静,只有洛氏的研究员一个比一个振奋。

    “家主,当然可以!”

    “家主,您所说的是我们所不曾想到的,但从原理上来说,这并不难,只要我们设计更多的轮子,然后让前面或者后面的轮子动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不需要马来拉的车。”

    不需要马来拉车。

    对于帝国来说,是一件极其大的进步,而且能够极大的节省帝国的粮食消耗。

    “不过家主,刚才略微思索一下,这其中所需要解决的困难还是有许多的,比如蒸汽机还是不够安全,存在爆炸的危险,以及车轮的速度太快的话,现在的木质车轮以及车轴无法承受会断裂,车速太快的话,在路上会极其颠簸,这些都是略微一思索就可以想到的。”

    思维一旦开始发散,所能够想到的东西就越来越多。

    “朕不急,朕相信洛氏的研究院,一定会给朕一个满意的答案。

    天下还有许多能人之士,让他们也都参与进来,这么一个能够改变天下的器物,要尽快的让它发挥作用才是。”

    洛氏带给洛仙芝的惊喜可不光是蒸汽机。

    这个东西虽然有大用,但它也算是基石之一,需要时间的发展,才能够发挥出它的作用,它给了洛氏一个解决未来问题的希望。

    而现在帝国所面临的实打实的威胁则是中原的流民,以及周围已经事实上割据的势力。

    洛仙芝和李存勖的商议,本来打算对这些势力,半打半拉拢,毕竟不可能真的付诸于武力,真要是那么干,大唐一定会再次四分五裂,别说边疆各省,就算是中原内部也要炸开。

    但洛氏带来的东西,却让洛仙芝看到了另外一条路。

    这个东西就是火炮。

    威力超过之前所有火器的火炮,虽然限于黑火药的威力上限,远远达不到现代那么恐怖,但在这个时代拿出来,已经足够了。

    当一件可以攻破城墙的利器出现在这个时代,就不用再多说了。

    中原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会改变战争的形势,而现在洛仙芝就看出了战争形势的再一次改变。

    “敢战士和神庙军将要落幕了。”

    洛仙芝突然感慨着说道。

    洛氏闻言沉默了,敢战士和神庙军的强大,是依靠强大的单体实力,以及令行禁止的配合,于是拥有了主导战场的能力。

    但如果有一天,人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那精锐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小。

    如果有一天,器具在战场上会无差别的对人造成大量杀伤时,精锐和非精锐在技战术的差别上,变得特别小时,敢战士这种需要大量时间金钱培养的军种,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当火炮出现后,敢战士真的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否则一炮下去,不知道会有敢战士死于非命。

    不仅仅是敢战士要退出历史舞台。

    所有依靠甲胄获得强大战斗力的存在,都要退出历史舞台,比如那些贵族老爷,亦或者在战场上冲杀的猛将。

    洛仙芝来不及为即将剧变的世界而感慨,她是个相当务实的人,所有能够当前提升战斗力的全部配备,以及对未来大有作用的东西,都投入资金去研究。

    火器是她现在所关注的。

    交通则是她未来所关注的。

    ……

    正如洛氏研究员对洛仙芝所说的那样,将蒸汽机安在马车上并不难,让汽车自己运转起来也不难。

    但让汽车正常的使用,反而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即便是平整过的直道,也不能让汽车平稳的行驶。

    安装在汽车上的蒸汽动力也不足以让汽车真的达到超越马车的速度,这是一个相当失败的发明。

    而且根据理论来计算,主要的问题实际上是因为蒸汽机的效率毕竟低,它所能转化的比例太差了。

    这是一个相当大力出奇迹的器物,让它主持这种小型的物件,还要出大力,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摆在汽车面前需要解决的困难太多,但困难难不倒聪明人。

    力量不够就加大,巨大的蒸汽锅炉于是被铸造出来,然后因为蒸汽机太大,于是就有更大的车厢,在汽车还没有制造出来的情况下,火车就这样被制造出来了。

    解决火车的问题,就比解决汽车的问题好解决多了,至少火车最大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

    第一,它能跑,而且不负众望的和马车差不多,但它不需要休息,也不用吃东西。

    第二,它力量大,洛氏给一个蒸汽机上挂了好几节车厢,这玩意是真的比马车好用多了。

    当火车被制造出来的时候,洛氏的研究员就在想,如果用这个东西去运兵和军用物资,那简直就是恐怖。

    没有路上的人吃马嚼。

    能够运送的距离远远超过现在帝国的中原范围,如果火车能够到达帝国的每一处,帝国所能够直辖统治的范围,将扩大多少呢?

    没有人能够猜到。

    很多东西都是开头难,当火车出现之后,很快洛氏就意识到,应该为火车修建专门的轨道去行驶。

    这就不是洛氏所能够搞定的事情了。

    于是蒸汽机车被送到了洛仙芝的桌案上,洛仙芝也有些没想到洛氏竟然会创造出一种这样的交通工具。

    “为蒸汽机车修建专用的行驶轨道,可以有效的防止行驶过程中的震荡和对车的损伤,并且在沿途的城池准备木柴和煤炭,还有足够的水,在沿途为蒸汽机补充能源。”

    洛仙芝大笔一挥,同意。

    这个时候李存勖已经平定了河北的乱局,正率领着大军向南而去,至于宋国军队,早就惶惶不可终日,眼见帝国内部的叛乱基本上都被平定,又怎么可能不慌。

    但想到宋国有强大的海军,而且距离帝国本土天高皇帝远,帝国经过大乱,元气大伤,不可能还有能力,在远离帝国本土的地方,进行一场数十万人的战争。

    于是又没有那么恐惧了。

    ……

    周围所有藩属国,都没有意识到,在大唐内部正发生了怎样的剧变。

    洛氏和皇室间的这些交流,甚至就连大多数中原内部的人,都还不知晓。

    这些东西还没有向着天下铺开。

    李存勖很喜欢火炮,当这种武器出现在战场上时,他很快就为火炮创造了新的战术。

    在火炮彻底铺开后,那些重甲是真的成为了累赘。

    对于洛仙芝而言,火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蒸汽机车,也就是火车。

    她决心修建遍布全大唐的轨道。

    在这其中还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先前使用木质轨道,但很快就被抛弃,使用铁制轨道的时候,一开始用的生铁,太过于易碎,于是最终使用了熟铁。

    如果按照曾经的大唐铸铁量,想要铺设铁轨,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拥有了蒸汽机之后,这些事情都变得容易了很多。

    沟通南北有大运河,对于大运河沿岸的交通,洛仙芝还不是特别的迫切,对于沿海城市也不是特别的迫切,现在大唐可以走海运。

    她对于铁路的迫切要求是统治要求。

    大唐的帝都在洛阳,再加上大运河,对河北、江淮、江南的控制都是比较强的。

    但大唐对于关中、河西、西域的控制力就要比定都长安弱不少了。

    所以洛仙芝首先要修建的铁路,就是从长安到西域,加强帝国对于西部的控制。

    第二条铁路则是对于哈拉和林的控制。

    在这一次平定燕国叛乱后,洛仙芝和李存勖决定取消燕国的建制,在燕国所在的区域,设置岭北行省,和岭南行省形成对应。

    洛仙芝希望可以从蓟城修建一条到哈拉和林的铁路,但这个想法没能成功,现在洛氏在平地铺铁轨,都很难,毕竟现在缺少大量的熟练工人,翻山越岭那就别想了。

    于是,最终只能从辽东开始修建,但同样很难,在短时间之内,还是只能依靠传统的模式去统治哈拉和林。

    不过在纺织机有了大进步之后,中原对于羊毛的需求突然增大了,洛仙芝经过思索,决定对岭北行省,进行经济扶持。

    由朝廷对岭北行省的羊毛进行采买,以及在岭北行省建立一些皇家作坊,从整个岭北行省收购羊毛,然后在这里纺织,一条龙全部做完。

    这样就可以让一直以来都游离在货物交换体系之外的岭北,加入大唐的交易体系,虽然这样治标不治本,但至少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岭北稳住。

    至于将作坊建立在岭北,会不会让皇家的利益受损,那就是玩笑了,拥有洛氏钱行的皇室,根本就不担心在任何的交易中吃亏。

    只有赚多和赚的更多的区别。

    此番大唐帝国这么混乱,朝廷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仗,但军费根本就没有缺过,缺少的一直都是粮食,大唐的金融体系,在洛氏的操持下,相当的稳定。

    ……

    打仗这种东西,越往后越好打,尤其是对于同文同种的族群来说,前期的抵抗是最强的,一旦一方开始出现明显的声势,基本上就是摧枯拉朽。

    投降的人比抵抗的人还要多。

    李存勖此刻就感受到了,对于他而言,最艰难的战争是第一场和燕国的战争,对付朱温也非常不容易。

    但打完这两仗之后,再东征平乱的时候,就已经有许多人主动投降了,甚至就连还在辽东纠缠的燕军,都有不少投降。

    等到他南下的时候,那更是一路走,一路接收投降的人。

    当真是王霸之气纵横,各路英雄豪杰,纳头便拜。

    等到他越过长江,来到江南行省后,岭南行省等地的主官,以及王公贵族,都前往跪迎他这个天子。

    这就是天下局势一旦明朗,总会出现的一幕。

    在历史上,这叫做,人心向背。

    大唐会一场大火中走出,不仅没有烧成灰烬,反而有种炼成真金的感觉。

    煌煌大唐,在遍地残骸上,重新站立起来。

    ————

    “一个人的命运不仅依靠个人的奋斗,更多则依赖于历史的进程。”

    李存勖被认为是李唐历史上最杰出的君王之一,他收拾了帝国纷乱的局面,在他的任内出现了大唐又一个高峰盛世,他甚至得到了中祖的庙号。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他的能力超过从前的君王多少,更像是命运在眷顾他。

    蒸汽机的出现,火器的进步,让本该由盛转衰的大唐帝国,搭上了新的快车道,工业革命的红利在他的统治时期,尽情释放,在政治方面,他听从洛仙芝的政策,于是造就了这个中唐时期的盛世。——《唐帝国兴衰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