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四十三章 六镇遗恨与元兴根本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第四十三章        六镇遗恨与元兴根本

    “六镇军民数十万,然土地不足耕种,六镇的土地,往往刚刚开始种植,尚能丰收,数年之后,就土地裸露,风吹沙扬,羊角而上,不见天日。唯有少数临水的之土地,才能持续种植,然所能种的也仅仅是小米。”

    “收成根本不足以养百姓,所能依靠的仅仅北魏所送之辎重。然北魏南迁之后,大军出于南,多南朝争于江淮之间。”

    “以至于六镇军民,贫苦之极。然后就引起六镇之乱,一举覆灭北魏社稷。”

    练子宁说到这里,目光扫过所有人,最后落在朱元璋这里,说道:“六镇已成故事。而今圣天子在上,重扫天下,抵定漠南。学生不敢不冒昧以闻,六镇之地,漠南之地也,千百年来,此地变化如何?臣不知。然六镇方在眼,不得不思之,若在漠南屯驻大军,则用军民几何?朝廷又能支撑几何?”

    “长此以往,会不会令朝廷忠良之士,化为六镇积怨之军。学生请陛下三思之。”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一点,不管是六百年后,还是六百年前都是一样的。

    而且何夕之前也说过,研究历史是为了解决当代问题。强调研究历史的实用性,作为何夕的弟子们。当然也奉行这一点。所以六镇之种种,早已是过眼云烟。而六镇所面临的问题,当今还在。

    那就是要不要在漠南蒙古上大规模驻军。

    在历史上,朱元璋是驻军了,但是在永乐,宣德年间,几乎所有草原上的卫所都撤回关内了。要知道明成祖,明宣宗都算不得昏君,他们不会不知道,草原上驻军的意义。但是最后仍旧选择了昏招。

    朱元璋而今对应着六镇之乱来看,心中也有很多想法。

    不过,他此刻没有发言,只是对徐正点点头。只是朱元璋拿拨开金笔的帽子,在眼前的白纸上写下了练子宁的名字。从今天开始,练子宁算是简在帝心了。

    徐正立即请练子宁下去了。请下位上来。

    下一位是黄子澄。

    黄子澄并没有如练子宁如此挥洒自如,稍稍带着一些拘谨,但也不算失态,行礼之后,说道:“学生要讲的题目是《成吉思汗与元兴根本之策》。”

    黄子澄所讲的就是成吉思汗统治草原上时候的政策。

    主要是千户政策。

    简单地说,成吉思汗时代,蒙古统治单位,就是千户。

    成吉思汗将整个蒙古编成九十五个千户。再加上成吉思汗身边的怯薛军,也算是质子军。总共十万出头大军,就是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国的根本力量。

    当然了,黄子澄着重讲的也不是,蒙古军队的战斗力,而是维持战斗之后的体系。

    一个蒙古千户不仅仅是一个战斗单位,还是一个生产单位,几乎每一个千户的装备,战马,粮食都是由千户产出。也是因为如此,所以每一个千户百户都有出质子带仆从,在怯薛军服役。从而整合整个蒙古的力量。

    而每一个千户,非功勋亲贵不得带领。

    而每一个蒙古百姓都以千户为单位服役。可以说就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一辈子都逃不过千户的管理。

    而这个正常并非没有缺陷。最少蒙古内斗的时候,各千户都是以自己首领站队的。可以说每一场蒙古内战,就是在九十五个千户之间的争斗。

    朱元璋听到这里,也就越发认真了。原因很简单,大明的卫所制度,虽然有参照大唐府兵制的地方,但是更多是继承了蒙元兵制。蒙古的千户制度,与明朝的卫所制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不过,黄子澄并不仅仅将蒙古的统治方式。他接下来讲解是为什么蒙古要这样做。

    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论述。

    黄子澄说道:“每一个千户,本质上就是一个单独部落,如果除了质子之外,蒙古中枢对每一个千户没有任何制衡关系。如此一来,才有后来的决定蒙古君主的诸王大会。而诸王能决定君主的根本原因,就是每人掌握的千户部落。”

    “成吉思汗意识不到这一点?臣以为不是。而是成吉思汗无法改变草原上的条件。游牧部落逐水草而居。可以说任何人员的负担。都是不可能的中原朝廷制度,任何多加一个官员,在草原上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学生以为朝廷如果要在草原上建立统治,则元蒙千户制度,是可以借鉴的。”

    朱元璋听了,对何夕说道:“他们彼此之间的作业是互相看过的吧。”

    何夕说道:“陛下英明。”

    朱元璋说道:“他们两人一正一反,互相对应,不得不令人深思。不过,对于北疆的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何夕说道:“陛下,还是先听学生们讲,臣不才,想做个压轴。”

    朱元璋微微一笑,随即一挥手。让黄子澄下去了。徐正又领了丁显过来。

    丁显精神抖擞,在如此场合,更是精神焕发。热血冲头。说道:“臣所言是《北疆策》。”

    何夕一顿脸色显出不可思议的样子,他立即低头在朱元璋耳边说道:“他之前交的作业,不是这个。而是《漠南地区城池变迁》。是一篇对漠南地区适合修建城池的区域确定的文章。”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知道,这样的人朕见多了。”

    有人遇见大场面会紧张,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有人遇见大场面。会变得非常激动,简称人来疯。

    能够面见皇帝,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机会。每一个人对于这种机会都不同的选择。

    比起练子宁与黄子澄的少年老成。丁显在才华上,并不逊色他们多少。但是有些沉不住气。在此之前,大家的作业彼此都看过的。之前仅仅是一门作业,但是而今要在皇帝面前过一遍。就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一飞冲天的机会。

    丁显在觉得自己的文章逊色于前两位的时候,下定决心临时换文。要在朱元璋面前一鸣惊人。

    但是何夕看来,这根本就是自作聪明。

    毕竟朱元璋什么样的人没有见过。丁显这样做,依然是失分了。即便有才华,也未必会得到重用。毕竟,朱元璋最重规矩,表现在治国上最重法度,当然了,朱元璋本人或许可以不将法度当回事,可以越格提拔他人。但是他讨厌下属有人这么做。

    毕竟这样人,将来为官,也未必会将朝廷规章制度当回事。

    此刻何夕也只能心中一叹。对于这个学生表示抱歉了。

    此刻的丁显不知道,自己今日的做法,简直是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依旧在拼命地表现。讲解自己制定好的定北疆之策。

    丁显北疆策的核心内容,是从俗而治。

    就是不改变北疆的经济基础的情况,以分封,建城,通商,等方面确定大明对草原的统治。

    分封是将草原的草场分封出去,或给功臣,或给降臣,要么给宗室。总之,在草原上,仿照成吉思汗的政策。以亲贵为首的草原部落,在分封上就做好制衡。不让任何一个部落独大。

    然后建城。就是在草原上要害之处建立起城池。城池作为朝廷官员的驻地,让他们统领草原上个藩臣。而通商则建立在交通之上,修建驿道。沟通内外,将草原上的物产运入中原。同时将中原的物产运入草原。

    从此双方紧密相连,从经济上,政治上,密不可分。让草原长长久久成为大明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