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一百八十八章 御史下地方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吴中黑着脸,咳嗽了一声道:“定国公,御史执掌风宪,又不是领兵打仗,似乎用不着学武人那一套吧?”徐景昌眨了眨眼睛,竟然直接扭头,我懒得说话,让太子殿下跟你讲吧。
朱高炽看到这一幕,其实很不愉快……这帮人吃的是老爹的俸禄,也就是他未来的钱,四舍五入就是他的钱。
身为一个还算宽厚的老板,看到下面员工这么摸鱼,他也受不了了。
“吴都御,十三道御史,监察天下,不论有什么事情,都应该上奏朝廷,不能疏忽放纵,误国误民……像这种不通钱粮,不知地方,不明兵丁……他们能干什么?就是坐在这都院大堂,风闻言事吗?”
朱高炽突然恍然,“怪不得叫风闻言事,原来是不懂正经事!”
这一句话,简直绝杀!
吴中脸色一变再变,冷汗冒出来,不得不起身一躬,“殿下如此说,臣只有向陛下请罪。”
这时候徐景昌突然开口了,“请罪什么?我们平章院这一次过来,就是了解情况,所谓官风吏治,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短期内我们还不会上呈陛下。过来瞧瞧,跟大家伙通个气。关键还是要拿出行动,要改过自新,及时纠正错误。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国……不可能不会犯错,关键还是要有纠错的能力。”
徐景昌站起身,走到了那个云南道御史高广文的面前,叹口气道:“你说自己弹劾了十几个犯官,为民除害……这很好,值得赞扬。但既然身为云南道御史,朝廷又有向安南用兵的打算。你要是能离开都院,去下面瞧瞧,寻找入滇的通道,勘察民情,了解土司状况……知道他们谁是心向朝廷的,能从云南征调多少民力,配合朝廷出兵……伱要是把这些事情说清楚讲明白,写成一份奏报,交到朝廷,也就没有这么多议论了。”
高广文瞬间老脸通红,一个自命不凡的人,被人像小学生一样,耳提面命,教着做事,这个滋味属实谈不上多好,他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回定国公的话,下官愿意现在就告假,立刻动身,前往云南。”
徐景昌点头,又看了看李可壮,这位颤颤哆嗦道:“下官,下官也愿意去广西。”
徐景昌笑道:“你去广西干什么?”
“也,也和高御史一样,了解民情,军情。”
徐景昌一笑,“云南是有黔国公世代镇守,朝廷了解不详细,所以才要派人过去。广西有布政使司在,还算能把握住。唯一弄不清楚的就是土司的状况……你要是能不避艰险,去各个土司走访,了解情况,上奏朝廷,日后平定西南,你也是大功一件。”
李可壮眼前一亮,慌忙点头,可一想到可能的艰难,又发愁起来。
徐景昌没管他,而是抬起头,扫视在场所有御史,感慨道:“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打开汉家一片新山河,甘英出使西域,行程何止万里!大汉之大,又岂止于疆域广阔……实在是彼时汉人有征服天下的雄心,只要听闻消息,便要前往,虽然万里之遥,也不避艰难,毅然前往。正是靠着这股进取之心,才铸就了大汉赫赫威名。”
徐景昌又道:“相传汉使在西域,发现了丝绸,便断定另有商路,连接大汉和西域,结果就发现了西南的茶马商路。我想你们去集市上瞧瞧,从去年开始,在应天的市面上,就出现了一种硕大的海参,这些海参不同于过去任何一种,硕大味美……你们想到了什么?”
众人面面相觑,高广文突然道:“回定国公的话,下官家贫,连寻常海参也没吃过,所以不知道。”
徐景昌笑道:“好一个不知道,那就去弄清楚!一种全新的海参,很有可能是来自一片未知的海域,那里的海参特殊,过去没有见过。现在恰巧发现,并且被商人贩运到了大明,谋取利益。如果我们能循着蛛丝马迹,或许就能找到一片未知的土地。这也是下西洋的目的所在。”
众人听到这里,无不惊叹……原来小小的干海参,竟然还有这么大的故事?
真如徐景昌所讲,循着海参,找寻产地,就能发现一块新的土地,那算不算开疆拓土之功?
有好几个人已经开始联想了。
徐景昌又道:“两汉的时候,读书人富有开拓进取之心,恨不得走遍天下,探索一切奥秘。结果到了赵宋,读书人就沉溺于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把心思都放在书本上面,想要靠着前人的教诲,立地成圣。孔夫子尚且周游列国,把自己关在书斋里面,连应天城都舍不得出去,你们还怎么追寻圣人足迹,继承圣人之学啊?说到底,就是好逸恶劳,贪图享乐,这样是不行的!”
朱高炽在旁边坐着,他都迷糊了……
过去成天教训别人,指指点点的御史言官,此刻竟然让人提着耳朵,肆无忌惮教训,偏偏还低着头,无可回言,这画面也太美好了。
表弟真是神了!
徐景昌继续道:“不论是做学问,探究圣贤道理,还是尽忠职守,报效天子,又或者建功立业,名标青史。都不能继续坐在都院大堂,指点江山了。你们要行动起来,磨穿几双靴子,用自己这双脚,真正走出一点学问,我言尽于此,告辞了。”
说完徐景昌直接往外走,朱高炽还想看看热闹,但是徐景昌已经走了,他也只能跟出来。
在他们身后,二十几位御史躬着身体,哈着腰,脸上的颜色不停变幻,被人当面揭短,像小孩子似的训斥,还真是不好受。
但徐景昌这家伙虽然讨厌,可他讲的东西,还有那么一点点道理,轻易没法辩驳……这到底要怎么办啊?
就在大家伙腰都要断了的时候,高广文第一个挺直腰板,“总宪大人,下官这就回家,收拾行李,前去云南,诸位同僚,告辞!”
他迈着大步,就走了出去。
李可壮见状,也没什么好说的,只能跟着,“咱们过些时候再见。”
剩下的这帮御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算有一万个不愿意,也别留着了,不然就有人把咱们赶出应天了。
大家伙纷纷落荒而逃……消息传开,其他两京一十三道的监察御史,全都浑身颤栗,夜不能寐。
这是徐景昌问话,这要是让陛下叫过去,那就麻烦了。
没准立刻就丢了官职,而且丢官罢职还是小事,很可能身败名裂。
没有办法,赶快上书吧!
我们也愿意巡查地方,去探查民情。
其中像是浙江道、福建道、江西道等处的御史,还挺美的。他们不用去偏远的地方,还能体会一把钦差大臣的感觉,何乐而不为。
结果就是督察院一半以上的御史,上书请求探查地方。
徐平章只要一出手,就是这个段位的极限了……只去了一趟督察院,就瘫痪了一大半!
这要是去其他衙门,大家伙能承受得住吗?
户部?
夏原吉一想徐景昌的那些问题,也暗暗冒汗。
督察院说不明白,他手下那十三个清吏司,也就是知道地方汇报的数字,没准还说不清楚,实际有多少,他是一点也不清楚。
但是按照通常经验,账面上一万石存粮,地方实际能有七成,就算是良心了。三五成的也不是没有。
监守自盗,倒买倒卖,越是天高皇帝远,就越是胆大包天。
这次对安南用兵,需要调拨巴蜀云贵等地的粮食,自己这个户部尚书竟然没有提前派人下去,了解情况,真是该死!
万一徐景昌拿这事找自己的麻烦,还真是难辞其咎。
啥也别说了,赶快行动吧!
工部那边,同样战战兢兢,雒佥记得,自己的前任就是让徐景昌拿了两块破石头搞掉的,大工如何,徐景昌也是懂行的。
就算他不懂,但他也懂得怎么找茬儿。
所以啊,都别大意了,赶快自查吧,千万别让徐景昌抓到把柄……
最郁闷的似乎就是吏部天官蹇义了。
徐景昌当通政使,靠着一堆进度条,就把六部弄得狼狈不堪。
把他赶走了,刚喘口气没几天,他有出任什么平章副使,结果打着国家安全的大旗,什么事都管,又把各部弄得战战兢兢。
自己这个正牌的吏部尚书,却没有几个人害怕,是不是自己也该学着徐景昌,拿手里的权柄,折腾一下下面的人?
就在蹇义还琢磨之际,朱棣已经下旨,把左都御史吴中叫了过去。
“定国公去你们督察院的事情,朕已经知道了。成天挑人毛病的监察御史,竟然一问三不知,真是让人汗颜!”
吴中吓得跪倒地上,惶惶不安,“臣有罪,请陛下严惩。”
朱棣深吸口气,长叹道:“天心仁慈,朕也不难为你们……但是一定要知错能改,不许继续浑浑噩噩。”
人精似的御史言官,被骂浑浑噩噩,也是没谁了。
“所有两京一十三道御史,一年当中,要有半年在地方上,至于一些偏远的省份,两年轮换一次。没去过地方的,现在就让他们离京,用两条腿,给朕丈量疆土,不愿意走动的,悉数革职,永不叙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