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229章 李冰与都江堰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村口的那一座水车可是先生所做?”王旭问道。中年人点点头道:“是我。”然后疑惑的问道:“你们有什么事情吗?”
王旭当即说道:“先生可精通水利?”
“不敢说精通,只是喜欢研究水利。”
“寡我这里有一个关于水利的问题,想要向先生求教,不知先生能够教我?”王旭问道。
“什么问题?”
王旭招招手,很快就有一名侍卫将一张白色的绢布送了过来,然后将其展开。这绢布之上画了大量纷乱的线条,似乎是一些山川和河流的走势图。
“先生,这是一处山川地势图纸,这里面的河流众多,经常发生水患,不知先生可有良策遏制水患,并且将这些泛滥的水患变成可以灌溉农田的源泉?”王旭指着绢布上的地形图一边解释一边说道。
李冰看着眼前的图纸眉头紧皱,眼前这张地图很大,里面囊括的信息非常多,而王旭刚刚提的要求也很高,想要将治理洪水和灌溉完美结合在一起,这个难度很高。不过,李冰想到这些年所学习的治水之法,他很想要试一试。
李冰拿着手中的工具开始对图纸进行一番写写画画,王旭也不急着要答案,坐在一旁看他忙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太阳渐渐落山,光线也越发昏暗。王旭让侍卫取出蜡烛、油灯为其照明。
又过了大约一个时辰,李冰这才放下工具,喃喃说道:“不行,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亲自看看才知道,图纸上的资料太少.”
“先生,可有办法解决吗?”王旭问道。
“有!”李冰自信道:“不过这图纸上画的虽然很详细了,但是依旧需要我亲自到现场看一看才行。”
“好!”王旭大喜道:“卿若真能办到,寡人绝不吝啬赏赐!”
“你是.国君?”李冰这才回过神来有些惊疑不定的问道。
王旭哈哈大笑道:“正是寡人!”
说着王旭就诏令道:“诏令李冰为淮国巡查御史,明日一早进宫奏对。”
旁边早就已经准备好的内侍将官服印信授予李冰,留下两名内侍明天带他进入王宫,王旭这才离开。
翌日。天色蒙蒙亮,王旭就在侍女的服侍下,洗漱起床,用过早膳后,向乾元殿走去。
淮国的早朝制度同样是子珏时期设定的,时间定在辰时,而不是丧心病狂的卯时,毕竟卯时早朝天还没亮呢。
等到早朝开始,王旭微微扫视,很快就找到了人群之中的李冰,接下来的自然是让其上对昨天规划的治水方略进行一番奏对。
淮国大臣之中,懂得治水的人不少,在听了李冰的策略之后,也觉得可行性很高,于是王旭便加封其为淮国巡查御史,兼任蜀中治水大臣,前往巴蜀之地治水。
得到王旭的加封之后,李冰也很兴奋,研究了大半辈子的治水之道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当即对王旭拜谢。
王旭派遣两百羽林卫作为其亲卫,听从其调遣。同时又诏令乐毅,让其配合李冰进行治水,同时在巴蜀之地推行淮律改革。
在秦国认输之后,王旭并没有追着秦国穷追猛打,毕竟不管是从那条路攻打秦国都非常困难,道路险阻,再加上关中乃是秦国经营数百年的地盘,根基深厚,想要攻破很难。
巴蜀之地的百姓对于淮国的政策非常支持,只不过那些地方豪族们可就不这么想了。淮国各地的豪族现在很是通情达理,所作所为几乎可以称为乡贤,这是因为有一代代淮国王室横刀铁棒在身教育出来的。现在巴蜀这些地方豪族可不是。
这些人本就在秦国的压迫之中损失了很多力量,到了淮国这里就更不是对手了。淮国对付这些地方豪族的经验太丰富。这些地方豪族根本就不是淮国的对手,很快就被收拾的老老实实。
李冰在羽林卫的护卫下,带着儿子一路乘船逆流而上来到夔门,然后沿着长江栈道穿越三峡进入江州,再从江州乘船逆流而上进入沱江,最后来到巴蜀之地。
进入巴蜀之地后,李冰并没有立刻就开始征发劳役,而是亲自带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对巴蜀之地的山川河流进行一番走访,同时详细询问了周围百姓数十年来所经历的洪水等等。
巴蜀之地,岷江水患最大,岷江出高山峡谷之后,水面迅速开阔,河道并不深,只要遇到大水,很容易泛滥成灾,并且山势左侧曲折回环,地形复杂阻挡水流,让水流向右侧奔流,河道变窄,一遇到大水,右侧立刻就会被水淹没。
李冰和其儿子两人一起对岷江水系进行了详细的勘测。同时也对成都周围的土地进行了计算。按照王旭的要求,不仅要解决水患,还需要让岷江之水用来灌溉。将巴蜀之地变成一个天府之国、鱼米之乡。
岷江周围地形复杂,其左岸有山势阻挡,不能修筑堤坝。同时想要用岷江之水灌溉土地,就需要将岷江进行分流。
整个水系工程非常复杂,李冰父子对岷江、沱江等河流的水量、地势高低、水流速度等等进行了计算,对周围水脉进行了详细的勘察,然后李冰父子开始绘制图文并开始思考如何建立水利。
相比于以前淮国修建的水利工程,李冰父子设计的这一套水利工程更加大胆,他们取消了拦水坝的设计。同时才用了分流的方式来对缺水的成都平原进行灌溉。
在经过几十次修正更改之后,最终完成了这个水利工程的设计。紧接着李冰找到乐毅,让其帮忙征召百姓,准备修建水利工程。
乐毅此时正在对巴蜀之地进行改革,在得知李冰准备开工之后,立刻就将那些对淮国不满的地方豪强直接抄家,钱粮用来支持水利建设,人则是直接征发劳役。不仅节约了钱粮,腾出来不少地方,同时也为修建水利增加人手,还减少了地方的动乱。
可谓是三赢,淮国赢了三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