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大权,改制新政 第二百二十九章 接连的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永汉二年,二月初一。

    一众官员,从卢植府邸出来,每个人都喝了不少酒,三三两两挤在一起,谈论着刚才府里的事情。

    钟繇酒量非常好,这会儿十分清醒,与边上的二荀道:“这么看来,卢公是将曹孟德当做接替他的人选了。”

    荀攸面红耳赤,属他喝的最多,道:“曹孟德虽说屡有败事,但此人胸襟宽阔,不计嫌隙,若是能潜心用事,当是成大事之人。”

    钟繇不可置否,轻叹道:“我观卢公的身体,怕是撑不过这个月了。”

    荀彧神色默然,道:“方才席间,卢公的意思,是我希望等举荐曹孟德为大司马府长史?”

    大司马府的编制,属于头重脚轻,虽然不断完善,大殿内‘长史’一职空缺多年。而大司马府长史,相当于尚书台‘尚书令’,地位十分险要。

    卢植的用意,自然是希望曹操一步步走。

    荀攸看向荀彧,道:“曹操平定青州有大功,按理说当封侯,现在又因夏侯渊一事遭免职,叙功一个大司马府长史,倒也说得过去。”

    荀彧面上如常,道:“大司马府长史,是由大司马府任命,无需朝廷商议,更不需朝臣举荐。”

    荀攸,钟繇忽然反应过来,两人不由对视一眼。

    钟繇旋即有所恍然,道:“这,曹操,怕不止是接替卢公,或许,还要接替皇甫公?”

    荀攸想起来了,皇甫嵩的身体,其实也不太好。

    不管怎么说,曹操才三十七岁,正是一个年富力强的黄金年龄。

    纵观大汉,曹操,似乎是第二代大司马的最合人选!

    荀彧漫步走着,道:“元常,物色一个合适的接替你的人选吧。”

    钟繇怔了下,不是说大司马府的事情,怎么突然到他的廷尉府了?

    荀攸皱眉,看着荀彧,若有所思的道:“族叔的意思,是不止大司马府面临交替,尚书台也是?”

    荀彧点头,慢条斯理的道:“从现在来看,陛下是有意让蔡公作为过渡的,但蔡公糊涂。幽州刘公,青州朱公入京已经被陛下否决,那么,元常入尚书台便是唯一人选。”

    钟繇摇头,道:“你这是事后推断,大司马府的布局,走到现在,你我才算看清。宫里的心思,岂是你我能猜透的。”

    荀攸思索着,道:“这些日后再看便是。那曹孟德,我等,是否要举荐?”

    钟繇又回头看了眼卢植的府邸,道:“卢公向来克俭,府里既无贵重之物,仆从只有那十几个,这几日宴请,怕是将多年积蓄耗光了。”

    荀彧道:“举荐吧,人数不宜太多。”

    “好。”荀攸道。人数太多,不止对曹操不好,还有结党嫌疑。

    钟繇与二荀等人商议的时候,卢府内的宾客也走的差不多了。

    曹操与卢植家人扶着卢植回到卧房,看着睡下的卢植,面容枯槁,双眼凹陷,俨然不长久之态。

    曹操面无表情,心里惆怅万分。

    卢植喝了一些酒,已经睡熟。

    卢毓转身向曹操,脸色平静的抬着手道:“多谢将军。”

    曹操见十岁不到的卢毓这般知礼数,连忙回礼道:“不敢。今后若有难事,曹操义不容辞!”

    卢毓没有答话,只是转身给他父亲擦脸。

    曹操又站了一会儿,这才告辞离开。

    曹操回到府邸的时候,见差不多都熄灯了,也没有什么睡意,转而来到了郭嘉的小院。

    见郭嘉已经睡下,曹操也不客气,脱掉外衣,就睡到另一头。

    郭嘉幽幽睁开眼,伸手摸向边上的酒壶,喝了一口,这才觉得神清气爽,坐上去一点,这才笑着道:“听将军的脚步,似乎心情不太好。”

    曹操倒是不困,却也不太想说话,闻言坐起来,披头散发的,沉默的看着郭嘉。

    这才二月,仍旧很冷,晚上更是漆黑。

    两人相距不远,但谁也看不清谁的神情。

    沉默了好一阵子,曹操出声道:“卢公怕是不久了。”

    “卢公名著海内,当世大宗,世人咸望,能对将军这般用心,可见看重。”床的另一头,传出郭嘉有些轻叹的声音。

    “曹操何德何能……”曹操的声音压抑,沉重,有种难言的情绪。

    郭嘉双眼冷静的看着黑漆漆的对面,拿起酒壶,喝了一口,道:“但将军的功业不在洛阳。当今乱世,唯秦末可比,正是英雄用武之地,将军的功业在马上,而不是另一位儒宗。”

    曹操沉默了。

    卢植尽心为他谋划,不惜拖着病体,连夜宴请朝臣,这份恩重,让他难以说出其他话来。

    郭嘉好像明白了,不由得笑了起来,道:“将军不用纠结,以我的估算,未来一年,将军怕是出不了洛阳,但越过这一年,将军不出也得出了。”

    曹操神情一振,道:“奉孝何出此言?”

    郭嘉又喝了酒,道:“我之前与将军说过。朝廷用董卓,用袁绍等拖住了袁术等叛乱,吸引了几乎天下的目光,而在北方各州,却逐一被平定,尤其是将军平定青州,给了朝廷巨大的信心。”

    “而且朝廷推行的种种‘新政’,无不是为了安定民生,虽有波折,但北方,除了黑山军外,再无威胁。”

    “待等朝廷缓过今年,明年必然实力大增,派出一员大将,统调各方,全面讨伐叛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曹操坐直了,狭长双眼灼灼发光,道:“我记得,奉孝之前说过,朝廷这么做,太过着急了。”

    郭嘉一笑,道:“是着急了。但宫里的陛下,不是一直很着急吗?”

    曹操心里觉得郭嘉这样的判断太过武断,却又不由得思索着,如果由他率兵出征,他会从哪里入手?

    郭嘉见曹操没有说话,提醒道:“将军,还须认真做事。”

    曹操清醒过来,不由皱眉,道:“奉孝,你不知道大司马府在做什么,如果真的由我来做,我怕是要将天下人得罪个遍!”

    郭嘉喝着酒,笑容不减,道:“将军怕得罪天下人吗?”

    曹操怔了怔,忽的哈哈大笑,朗声道:“知我者,奉孝也!睡觉,明日,我便与大司马,卢公好好说说我的想法!”

    郭嘉见曹操解开郁结,也不再多说,躺下睡觉。

    明天,他也要去拜访一些人。

    第二天,曹操洗漱干净,先是去卢府接卢植,结果卢植还在昏睡,只能告假。

    曹操只得一人入宫,将昨夜想好的,组织着措辞,与皇甫嵩禀报。

    “大司马,下官认为,想要分割州郡县主官的兵权,不能硬来,还须一些技巧。比如说,轮调,将各郡县主官进行交叉调换,在未到任之时,先命都尉接管兵权,这么一来,或可降低危险……”

    曹操坐在皇甫嵩对面,神情认真严肃。

    皇甫嵩有些意外,思索着曹操的建议,道:“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不过,此事还得与尚书台、吏曹等协商,怕是会提前走漏风声。”

    曹操狭长双眼微微闪动,道:“那便只与吏曹商议,事机须密,徐徐图之。”

    “可以。”皇甫嵩想了想,道:“不过……”

    话音未落,一个小吏急匆匆进来,道:“大司马,陛下召见。”

    皇甫嵩起身,与曹操道:“你写一道奏本来。”

    曹操抬手,道:“是。”

    皇甫嵩出了大司马府,看了眼尚书台方向,径直前往崇德殿。

    崇德殿,后殿内。

    刘辩坐在椅子上,手里是荀攸举荐曹操为大司马府长史的奏本。

    看着上面的内容,刘辩心里也是感慨万千。

    卢植近来做的事情,刘辩自然清楚的很。

    虽然说卢植会错了意,但这份胸襟,少有人能及。

    “罢了,朕总不能让你在这个时候失望。”刘辩轻声自语。

    如果刘辩告诉卢植,他没有让曹操接掌大司马府的意思,怕是卢植要带着满腔失望而走了。

    潘隐从外面进来,看了刘辩一眼,这才上前,道:“陛下,这是皇甫坚长的奏本。”

    刘辩一笑,道:“这么长时间,总算有他的消息了。”

    接过来,伸手打开,只是一扫,刘辩便面露异色。

    皇甫坚长这道奏本,总结了一路的见闻,涉及了诸多情报。

    比如,陶谦病重,手下臧霸等人掌握实权,盘踞在琅琊郡。

    比如,丁原在广陵郡,势单力孤,正在企图强夺孙坚以及吕布的兵马。

    比如,关羽到了袁绍帐下,在九江郡差点斩了张郃,吓的张郃坚守不出。

    比如,刘表到了庐江郡,得了吴,蔡,孙等众多大族的支持,现在是兵强马壮,与袁术在多地激战,鲜有败绩,已经占据了荆州一半之地。

    刘辩审视了半晌,心里对南方的战局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忽然抬头看向潘隐,道:“左栗在干什么?”

    潘隐躬身,道:“小人不知。”

    刘辩眉头皱了皱,心里对左栗十分不满。

    相比于皇甫坚长的情报,左栗的那些,仿佛是道听途说,真真假假,难以辨清。

    片刻后,刘辩松开眉头,道:“给这个程昱,加皇城府长史。另外,通知皇甫坚长,要他冷眼旁观,尽量不要插手。还有,给朕摸一摸孙坚以及刘表的底。”

    “是。”潘隐应着,后退出去。

    旋即,皇甫嵩进来了,抬手道:“臣参见陛下。”

    刘辩摆了摆手,笑着道:“卿家来的正好,先看看这两份奏本。”

    皇甫坚长在刘辩对面坐下,拿过奏本看去,第一道,是荀攸举荐曹操的。

    卢植的作为,不止刘辩看的清楚,皇甫嵩同样心知肚明,没有太在意,放到一旁。

    而后,是他二儿子的奏本。

    皇甫嵩继续下意识的凝色,看着奏本上,条理清晰的奏报,渐渐为内容吸引,认真沉思起来。

    好一阵子,皇甫嵩看向刘辩,道:“陛下,曹操任大司马府长史,臣不反对。”

    “至于皇甫坚长的这道奏本,”

    皇甫嵩面露迟疑,道:“臣以为,南方各种势力交错,形势复杂,瞬息万变,即便身在其中也难以看清,还须验证。”

    刘辩拿起茶杯,喝了一口,道:“到底是亲儿子,卿家无需太过苛责。以朕对二公子的了解,没有十足把握,是不会上书给朕的。”

    皇甫嵩躬身,没有应话。

    这几年,他与那混账见面次数,屈指可数。虽说心里有所改观,但十几二十年的了解,皇甫嵩还是难以完全相信,那个混账东西能够改头换面,做出这么多事情来。

    见他不说话,刘辩暗自摇头,道:“说正事吧。曹操这个长史,朕同意了。曹操出身世家,性情还有些随意,须多有磨练,卿家带在身边,好好调教调教,该教的,也不要藏私。”

    皇甫嵩连忙抬手,道:“臣领旨。”

    刘辩嗯了一声,神情思忖,道:“二公子的奏本,卿家也看了,现在来看,徐州刺史是要空出来了。”

    皇甫嵩观察着刘辩的神情,道:“陛下,孙坚,或可胜任。”

    刘辩直接摇头,道:“孙家在江东势力够大了,不能再加。”

    皇甫嵩想了想,道:“徐州与青州、豫州,扬州等相连,地理位置险要,各种势力交错复杂,须有一个足够能力的人才能镇守。”

    刘辩嗯了一声,道:“人选,朕再斟酌。朕今天叫卿家来,是为了另外一件事。益州牧刘焉身体不太好,已经不能下床了。除了刘璋外,其他几个儿子都死了。他上书,请求让刘璋回绵阳。意图让刘璋接替他的益州牧的意思十分明显,卿家怎么看?”

    皇甫嵩神情不变,道:“不可!”

    旋即,皇甫嵩躬身,道:“陛下,这或许是好机会,朝廷应当策变,尽可能安稳的将益州收归朝廷。”

    刘焉入川之后,益州便成了独立王国,对朝廷是阳奉阴违,造反两个字,几乎就刻写在脸上。

    但朝廷一直对此无能无力,还得倍加笼络,不能使得他真的造反。

    因为益州的地理非同一般,一旦刘焉公开谋反,朝廷最多喊几句,能做的其实并不多。

    现在刘焉病重,待他一死,益州就成了无主之地,朝廷便有机会,重新收回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