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治乱循环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从南梁都城建康一路北上,达摩才看清了法显曾经万般思念的中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光景。

    和繁华的建康城不同,所行过的州县都是一副凋敝的样子。

    奴隶们戴着镣铐,在南方的庄园中没日没夜的劳作,而这些士族们却供养佛寺,希望积攒功德,让他们下辈子还能享受这样的生活。

    进入北方之后,情况也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奴役百姓的从南方庄园主,变成了北魏的豪族。

    达摩进入河南之地,这本该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但是达摩依然能够看到大量衣不蔽体的穷人。

    北魏出现了奇怪的景象,一方面是农田中草盛豆苗稀,土地并没有好好的耕种,甚至还有上好的土地抛荒。

    达摩实在想不通,明明有土地,也有种地的人,却还是出现了大规模的饥荒。

    如果大魏最繁华的地区都是这个样子,那哪里还有他弘扬佛法的地方?

    怀着这样的疑问,达摩来到了洛阳。

    ——

    其实苏泽筑城的这块地方,属于河套地区,这里是适合耕种的。

    后世宋代在熙河开边,虽然开发的主要是河湟地区。

    但是为了支持对西夏前线的作战,北宋也曾经大力开发延安府(今延安),用来支撑对西夏的战争。

    不过现在的夏州,还是半农耕半游牧的地区,很多土地还是用来进行生产效率不高的放牧。

    没办法,农耕就是比放牧更能利用土地,也只有农耕才能养活中华文明这么庞大的人口。

    为了参加苏泽的婚礼,苏泽的幕府中大部分属下都赶到了永乐城。

    韦孝宽在梁州设立折冲府开展的不错,在梁州杨氏覆灭之后,以杨氏的土地作为基础,韦孝宽又从梁州豪强手里夺回了被侵占的公田,成功设立了十个折冲府,六十多个三长村。

    虽然这些人口,比起梁州豪族占据的人口还是很少的,但是韦孝宽知道,这是苏泽在梁州安置的自己人,是扎进梁州的钉子。

    有了这些折冲府和三长村,梁州的豪族们更会记得杨氏的下场。

    相比之下,在金城主持河州凉州事务的苏绰,成效就更显著了。

    到了宋朝的时候,大宋还能在河湟开垦了大量的土地,在这个时代当然更有大把的潜力可以挖掘。

    苏绰派出吏员,勘定各州县的山川地貌,确定开荒的土地。

    从西域归附的甘凉西军,苏泽编户齐民发现的隐匿人口,陇西收拢的秦州流民,都被苏绰授田安置,设立三长村和折冲府管理起来。

    从去年开始,整个凉州、河州地区,一共设立了二百多座三长村,近五十座折冲府。

    在河州地区,三长村的人口甚至碾压了豪族的人口,不少豪族家蓄养的奴隶都逃往官府,请求脱离奴籍授田。

    韦孝宽虽然早慧,但是他以前也没有处理过地方上事务,这些日子也积攒了不少棘手的问题。

    但是在偌大的梁州,羊侃天天忙着招抚山越人和蜀氐人,连这次婚礼都没时间来。

    留在南郑城中编写律法的封述?如果是律法上的事情,封述能和韦孝宽讨论一天一夜,但是治理民政的问题,封述也只能请他另请高明了。

    至于留守南江要塞的侯景?

    那是粗人一样,根本不懂治民。

    而韦孝宽的族人,也多是一些庸庸碌碌之辈,这些问题就更不要想从他们那边得到解答了。

    韦孝宽存了一肚子的疑问,这一次见到了苏绰总算是有了询问的机会了。

    他早就知道苏绰是苏泽军府的大管家。

    这些年来苏泽一直打胜仗,除了他本人能征善战之外,能用五州一郡这些贫瘠的土地支撑苏泽打仗的苏绰也是功不可没的。

    苏绰是将军府的掌书记,除开苏亮这个地位特殊的军师祭酒外,苏绰就是苏泽麾下的文官之长。

    既然这样,韦孝宽也不客气,以汇报工作的名义求见了苏绰。

    原本韦孝宽以为,苏绰公务繁忙,要很长时间才能见到苏绰。

    却没想到他刚刚送上了拜帖,苏绰的从吏就将他带进了苏绰的书房。

    这位日理万机的将军府大管家,竟然难得的看起了书,他的案头空空如也,竟然连一份公文简牍都没有。

    韦孝宽有些奇怪,他早就听说苏绰在河州非常的忙碌,每天批复的公文简牍就多达百份,除此之外他还有编户齐民、考评官员这些复杂的行政工作要做,甚至有时候还要亲自断狱。

    这样的一个人,又怎么能闲下来?

    苏绰看到韦孝宽,露出一个苦笑说道:

    “将军知道我在河州忙碌,诓骗我来永乐城后,就命令属下每天只能送十份公文简牍给我批,让我这段时间好好休养休养。”

    如果是别的主公,韦孝宽怀疑是不是苏泽猜忌苏绰。

    但是韦孝宽看人很准,他立刻明白了苏泽的用意,他说道:

    “主公是以王景略前事,告诫苏长史要好好休息。”

    苏绰叹息了一声说道:

    “都说孝宽聪慧,果真如此,将军就是这么说的。”

    韦孝宽觉得有些古怪。

    王景略就是苻坚的名相王猛,而苻坚是前秦之主,苏泽这么说是不是有些僭越了?

    据说王猛执政的时候,苻坚真的做到了“圣天子垂拱而治”,凡事王猛都能处理的很好,迅速完成了前秦的各项改革,使之成为统一北方的大国。

    但也是因为王猛太过于操劳,五十一岁就去世了,没能辅佐苻坚完成统一南北的大业。

    看着韦孝宽,苏绰露出一个笑容说道:

    “将军已经说了,孝宽在梁州做的不错,为了给我减负,将军准备让孝宽来行台辅助我。”

    苏泽也是真的怕苏绰累死。

    历史上的苏绰,总共也就活了四十九岁,比王猛还少两岁。

    苏绰这么早亡,也和宇文泰把他用的太狠有关系。

    苏泽环顾左右,能处理政务的属下中,韦孝宽是个高寿的,所以决定让韦孝宽帮着苏绰分担分担。

    听到这个调令,韦孝宽倒是没有什么表情。

    他在梁州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另有任用也是正常的人事调动,没想到苏泽竟然这么看重自己,让自己给苏绰当副手。

    说完了私事,苏绰询问起韦孝宽的来意。

    韦孝宽说道:

    “苏长史,卑职是在梁州处理民政,积累了一些疑惑,想要请苏长史解惑的。”

    苏绰问道:

    “且说来看看。”

    韦孝宽说道:

    “卑职在梁州的时候,曾经翻阅过州郡的黄册田册,田亩的数目都是增长的,梁州人口应该也是增长的,可为什么梁州收到的赋税年年降低?”

    “卑职以为是地方官员的问题,可是走访后发现,梁州那些庄园的亩产确实很低。”

    苏绰立刻说道:

    “我明白了,孝宽的意思是,这些梁州豪族按照土地纳税,为什么交的税还是越来越少?”

    “或者说孝宽发现,同样的土地在三长村耕种,就是要比在豪强手里产量高?”

    韦孝宽点点头,他自己就是士族子弟,却没有接触过农耕,反而是在苏泽麾下走遍了乡野。

    在人生的前十几年,韦孝宽感受到的都是宗族的温情。

    平心而论,如今的京兆韦氏,算是一个风评不错的士族,对待自己的庄户也算是比较宽仁的那一类。

    苏绰说道:

    “有恒产有恒心,这些农户耕种自己的土地,自然要更用心了。”

    韦孝宽却说道:

    “前几年关中大旱,我们韦氏就接收了不少带着土地投献我家的庄客,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苏绰突然问了一个问题:

    “孝宽,你以为民是什么?”

    韦孝宽愣了一下,拿出一个儒家经典的回答:

    “民为邦本。”

    苏绰却说道:

    “苏将军曾经说过,‘民是无善无恶之体’,这句话在我治理军府民政后,才觉得是至理之言。”

    “无善无恶之体?”

    苏绰点头说道:

    “这不是说老百姓没有善恶之分,而是说作为百姓这个整体,是谈不上善还是恶的。”

    韦孝宽皱眉,这个说法就和儒家尊民的说法完全背道而驰了。

    无论儒家怎么变化,尊民至少都是口头上的口号。

    难道苏将军是行法家之术?

    苏绰说道:

    “民不分善恶,所以百姓的行为,都是从各自的利害出发,而自然做出的选择。”

    “孝宽说,前几天见关中大灾,百姓带着田亩来投你们韦家,那是因为关中大旱,朝堂没有减免关中赋税,这些普通百姓就会被官府强征破产,甚至被下狱治罪,那还不如带着土地投奔你们韦家,就算是名义上失去了土地的所有权,他们好歹还能活下去,官府再征不上税,也不敢逼迫伱们韦家多交的吧?”

    “如今将军授田,其实算上要在折冲府服役,再加上各种农闲时期的徭役,百姓承担的可能要比托庇在豪族下当佃户要多,但是老百姓知道自己种的粮食,被官府收走剩下的部分都是他们自己的,对土地自然就更用心了。”

    苏绰说道:

    “当年在郦公门下求学的时候,将军说过一个循环。”

    “王朝初年,吏治清明,百姓多是自耕其田,粮食产量高,人口增长。”

    “王朝中年,吏治开始浑浊,豪强的税收难以收齐,官府摊派到普通自耕农,农户破产或者献田托庇,官府收到的粮食减少。”

    “王朝末年,官府收不上税,吏治更加败坏,就连豪族也不愿意继续收留佃户,没有土地的百姓成了流民军,则天下倾覆。”

    韦孝宽年青的心灵受到了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