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弊端清除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安思顺在历史上名声一般,裴旻对他知道的不多,自然远不及王忠嗣详细。 WwWCOM但因为涉及安禄山,还是有着一定的印象。

    在他的记忆里,安禄山原本不叫安禄山,因为他的母亲改嫁给了安思顺的伯父,他又跟安思顺一起长大,一起投奔大唐,期间彼此共患生死,约为兄弟。有这层经历,安禄山这才改姓为安氏,取名禄山。

    安思顺、安禄山虽是义兄弟,但两人不是同类人。安禄山自不用多,盛唐落败的祸之一。安思顺却是一心忠于大唐的番将,为大唐戍边四十余年,乃名副其实的国家干臣。在安禄山谋反之前,安思顺也多次提醒李隆基安禄山必反,只是李隆基不听而已。

    因此对于安思顺,裴旻并没有因为安禄山给他什么有色眼镜,但是先下之忧而忧。安禄山这样的人能除就除,能杀就杀,留着只会养虎为患。

    宴会结束,裴旻走到安思顺的身侧,亲热的打着招呼:“安郎将!”

    安思顺见是裴旻,赶忙作揖问好。他投奔大唐并不久,但他的父亲安波注早已在大唐站稳了脚跟,是朝中的右羽林大将军,在军中有一定地位人脉。安思顺得父亲相助,仕途平坦。可跟裴旻相比起来,相差甚远,受宠若惊的道:“见过裴中丞!”

    “不必多礼!”裴旻道:“一起出宫?”

    唐朝并不排斥番将,很多番将都为大唐立国赫赫功绩,成为国之柱石。但不排斥并不等于没有隔阂,愿意推心置腹的与之往来。安思顺投唐不久,在朝中并没有认识的好友,颇为孤单,裴旻如此相邀,安思顺哪有拒绝的理由。

    安思顺刚满二十,年岁并不比裴旻大多少。两人有着相同的话题,在裴旻有心结识下,关系进展迅。

    裴旻不经意的起了安禄山。

    安思顺茫然道:“却不知安禄山是谁?也是我们安氏族人?”突厥安氏源于西域安息国,国中大多人以安为姓,安思顺以为是故国的某人。

    裴旻懵逼了,安思顺竟然不知安禄山是谁?难道因为自己的穿越,产生了蝴蝶效应,让安禄山消失了?

    裴旻反应迅,忙道:“一个恩人,我有一兄弟,受过安禄山的照拂,托我遇上了叫安禄山的人,一定要代他报恩。旻见安姓人极少,还以为你认识呢!”

    安思顺摇头道:“在中原安姓人不多,但在西域,在南诏,安姓人还是很多的。若是出生于安息国,在下可以帮忙打探一下。要是源于南诏九姓里的安姓,那就无能为力了。”

    “好!”裴旻应了一声,心底却不报什么希望了。安禄山压根就不是什么安息国人,他是因为跟安思顺关系好才改为安姓的。如今安思顺都不知道安禄山是谁,那里指望找得到。

    不过他也没有丧气,有御史台这个人脉。若遇见类似于安禄山一样的胖子,还怕他能跑得掉?

    第二,朝会,李隆基在朝堂上对于此次出征的将军下达了嘉奖令。

    功自然是薛讷无疑,薛讷作为三军统帅,虽极少参与战阵厮杀,但他调兵遣将,重用王海宾连克吐蕃,又千里追击,击溃吐蕃大军,还收复失地洮州,功勋无人能比。李隆基拜凉州镇军大总管,统领赤水诸军,驻守凉州,并且复封平阳郡公,又拜其子薛畅为朝散大夫。

    第二大功也是毫无疑问的,裴旻以六千之众,拖出了六万吐蕃大军,还歼敌三万,战果不可谓不辉煌。特别加封忠武将军,提升食邑两百。虽然忠武将军是的武散官,没有实权,但是如他这样,身兼文武二职的,纵观整个朝代也少之又少。

    随后李隆基又嘉奖了裴旻擒拿杨矩,为王海宾戏耍冤情的功绩,但到这里的时候。他道出裴旻擅离职守一事,对这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惩罚,虽情有可原,却过不能纵,功过相抵。

    李隆基并没有给裴旻套上“僭越”的罪名,毕竟这个罪名可大可。现在在他眼里,裴旻属于自己人,这方面能照顾还是要照顾的。

    余下的出征官员也一一嘉奖,显然他们的功劳远不及薛讷、裴旻、王海宾显眼。

    这封赏结束,依照以往的惯例差不多到了下朝时间了。

    当今日却出现了意外。

    刑部尚书赵彦昭展开了对马崇、杨敬述、鲜于庭诲的弹劾。

    赵彦昭有备而来,借着赵成恩、李昌、白道恭、康海源几人的余热尚在,历数武将尸位素餐,抱团取暖,无视大唐利益。

    裴旻瞧了最上的姚崇一眼,知道这位“心胸狭隘”的宰相,动手了。

    尽管姚崇并未出面,但他的卒子已经开始为他冲锋陷阵,攻城略地。

    李隆基确实有心整治军务,可要将昔年助他起兵的功臣一个个除去,他始终下不了这个决心。

    朝会结束都没有个所以然来。

    李隆基心事重重的下了朝,腹中虽饿,却食之无味,对一旁伺候的高力士道:“力士,我有心将他们撤去。可他们并未犯错,朕昔年也许诺决不负他们。今日要朕无端将他们贬罚,岂不让朕失信下?”

    高力士道:“陛下问奴,奴那里知道那么多。不如将裴中丞请来,问问他的看法?裴中丞足智多谋,又与陛下一心,他的意见最为中肯。”作为内臣,在这种大事上,他始终保持着不问政的底线。

    “你呀!”李隆基挥手道:“去吧去吧。”

    裴旻身为外臣,却没有那么顾虑,听极李隆基的担忧。

    他很婉转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臣一直以为我大唐想要兴盛,只需做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足以。陛下无须贬罚他们,只需给他们加官进爵,调他们去凉州边疆任职即可。若他们真有胆气,有真才实学。是我大唐幸事,若当真是尸位素餐的无能之辈,受不得苦,许他们财富,由他们请辞,让他们荣华一生,也算对得起昔年的功劳,相信他们也不会拒绝。”

    裴旻不指望这个时候的中央将军能跟李世民时期那样,随便一个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但至少不会是马清、孟林之流可恨可耻的人物……

    李隆基并未话,只是默默点头下了决心。

    也因裴旻的推波助澜,朝中不知兵事,却因从龙之功身居将位这一大弊端,彻底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