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开科取士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傅歧的到来带来了梁国的消息,也带来了马文才在梁国的一半人手。

    若没有马文才这些在庄园里招揽、训练的游侠儿和甲卫,傅歧绝无可能一个人顺利通过层层关卡的梁国,更不能在现在乱成一锅粥的魏国平安无阻的到达洛阳。

    傅歧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打断了花夭和马文才的“尝试”,并且以眼下几乎可以预见的“忙碌”可以看出,短期内也没有“尝试”的可能。

    这一半人手也解了马文才如今的燃眉之急,他在魏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根基不稳,很多时候一些事情不放心别人去做。

    白袍军是他的核心兵马不可能随意调出,黑山军又在外征战,洛阳那些裴公的弟子朋友毕竟是外人,哪里有自己的人用的舒服。

    “所以说,陛下已经被软禁在同泰寺里‘出家’了,对外却宣称他自己出家不愿还俗,禁卫只是保护?”

    马文才皱着眉头,“其他官员又不是傻子,难道看不出其中的蹊跷吗?”

    “看的出也没有用啊,台城和建康都被禁卫与北府军把持着,三皇子是名正言顺监国的最年长皇子,现在建康乱成这样,人人都巴不得粉饰太平,哪里希望乱起来?”

    傅歧嘲讽道。

    未必没人看出萧衍被关在了同泰寺,可他两次出家掏空了国库,已经让血多臣子对他产生了不满,甚至有了“他已经年老昏聩”的想法。

    眼看着萧纲和昭明太子一样礼贤下士、重用士族,不少世家倒向的很快,有禁卫把守京畿,建康易守难攻,更别说无论谁当了皇帝,都不会轻慢对待他们这些高门,所以他们对帝位上是谁并没有多么忠诚。

    可对于冤死的傅翙来说,便从头到尾就是被萧衍父子坑了,而且作为萧纲上位的踏脚石,承担了所有的恶名。

    他的两位血脉至亲,他的父亲和兄弟两人,说到底都是被萧衍父子坑死的。

    萧衍不听劝说,执意要修浮山堰用下游的水淹上游,直接导致了他的兄长坠入淮水、被敌国所俘,甚至还要自残身体回来解救同僚,最终导致了伤重不治而亡;

    他的父亲含泪送走了长子,却又要为萧衍三脚猫一样的计划扫尾,成为父子争夺权位的牺牲品,他兢兢业业把守建康门户十余年,就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傅歧本身是个欢脱直率的性子,接二连三的受到打击,已经对梁国皇室产生了深深的憎恶,更对这对将臣子百姓都当做私产的父子恨之入骨,千里迢迢来找马文才,并不是因为他是什么“忠臣”,也不是为了送什么“诏书”,只是希望能有个给他报仇的机会。

    “节哀。”

    看着傅歧一副强装着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表情,马文才拍了拍他的肩膀,多年相交,自然明白他想什么。

    “若哪一日我们南下,我一定让你单独领一军,打回建康。”

    傅歧忍着家破人亡的痛苦、老母寡嫂对他的期望,一路历经磨难的来到魏国,途中各种怀疑和不安,一边想着自己从来没有领军打仗的经验、无论是谁都不会放心让他带兵,一边又想着就算不要脸的死乞白赖,也要找马文才要点人来……

    如今马文才没有说那些虚头巴脑的话,直接回应了他的期待,他这一路的不安和忐忑仿佛都成了他自己的庸人自扰,这让傅歧一个面目刚毅的汉子,竟像是小孩子受了委屈一般红了眼眶。

    “我无事,他们想让我如丧家之犬一般仓皇度日,我就偏精神振作的过每一天!总有一日,我要让他们都知道萧纲才是那个谋朝篡位、引狼入室之人,我父亲是冤枉的!”

    傅歧从怀中掏出那张诏书,狠狠地拍在案几上。

    “这就是皇帝给我的诏书,他以为我带兵去救他是一心忠于他,便把这个托付给了我。”

    马文才将诏书打开一看,见到上面那筋骨俱备无法模仿的字迹,便知道是萧衍的亲笔。

    “这是对三皇子多失望,既然将储位给了萧综?”

    再一见上面的内容,他笑了。

    “他是想让全天下都知道他宁愿选个血统混淆不清的孽种,也不愿让和太子一母同胞的儿子登位吗?”

    仅仅从这张诏书上,就能看出皇帝对这个儿子多失望。

    说起来也是讽刺,如今三皇子萧纲做的一切,都是萧衍第一次出家时皇帝希望甚至暗地里推动太子做的事情。

    太子不肯软禁父亲、也不愿辜负东宫官员们的期待,直接出家了,萧衍在怒其不争的同时,未必没有感到欣慰,所以一直不肯摘了他的储君之位。

    而萧纲顺应东宫官员,在争权上表现出了太子少有的狠心和利落,明明才符合萧衍心中期望的,却被父亲所厌弃。

    如此想想,竟然是怎么选都不对,也许太子萧统当年自请出家的选择,才是真正懂自己的父亲,选择了唯一一条能保全父子之情的路。

    “皇帝也许是怕白袍军知道他被软禁后脱离了控制,担心你们在外拥兵自重、对萧综不利,所以才让和你交好的我送这封诏书过来,好给你们吃颗定心丸。”

    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傅歧也已今非昔比,能够看出更深层次的东西,“有了这封诏书在手,你们就会对萧综越发尊敬,就算他出了什么事,有这封继位诏书在手,你们随手都有护送二皇子回国的理由。”

    “傅歧,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这番话如果出自梁山伯或是花夭、陈庆之之口,马文才一点都不会觉得惊讶,可偏偏从直来直去的傅歧口中说出来,倒让马文才吃惊。

    “这一路北上,我总免不了胡思乱想,就多想了点。”

    傅歧也看出了马文才的吃惊,挠了挠脑袋。

    “那你以后还是最好多想一想,其实你和你兄长一样聪慧机敏,只是以前一直有傅使君和傅大郎在前面顶着而已。现在你肩上承担的东西多了,光凭武勇已经不够了。”

    马文才想起他是为何成长,也有些心疼这位好友。“平日你没事的时候,可以向花夭和陈庆之请教下兵法和带兵之道,他们练兵的时候,你也可以多看看。”

    这便是给他带兵做准备了。

    “马文才,旁的话我也不说,以后但有驱使,就是上刀山下油锅我也不会眨一眨眼!”

    傅歧狠狠抱了马文才一下。

    “啧啧,你这身上味儿,是几天没洗澡了?”

    马文才嫌弃地推开傅歧,“别和我动手动脚的!”

    “你刚刚和人家花夭亲亲抱抱的,也没见嫌弃人家啊……”

    傅歧嘀咕着。

    “你叽咕叽咕什么呢?”

    马文才皱眉。

    “没没没……”

    傅歧连忙转移话题,“话说回来,我这一路北上简直吓傻了,听说你把豫州拿下了,把齐军也灭了?我从徐州北上一路打着白袍军的旗号,几乎没有被阻拦,比魏国宗室的牌子还好使,你到底做了什么?”

    要说他在这世上最佩服的人,除了他兄长就是马文才了。

    “听说关陇人马现在也跟着黑山军为你征战?你怎么做到的?”

    “没什么,以前黑山军走私的时候本就是从关陇南下,做买卖时认识了李阀的人,他们有马有人,我有钱粮,就这么牵线搭桥有些了解。”

    马文才淡淡几句,好似并没有什么,其中的布局却已经从几年前就开始了,显然早有预谋。

    “我北上时,杨白华给了我几封荐书。仇池氐人原本就过的苦,我答应他们打下雍州、豫州后会给他们一块可以放牧、经营的地盘,他们便带着凉州的人马过来了。”

    所谓“一呼百应”,有时候并不真的是因为人格魅力,很多人其实都有如同看热闹一样的从众心理。

    杨家世代统领仇池氐族,仇池氐南下“打天下”去了,其他氐人氏族也不甘落后,也跟着走了。关中李阀选择投机,李阀的姻亲们有盘根错节的关系,自然也就想要从中分一杯羹,谁都知道蛋不能放在一个筐里的道理。

    在外人看来,好似他野心勃勃、早就经营多年,可就跟怀朔葛荣起事一样,大多数时候来投的人只是觉得同乡或有认识的人有个照应,就这么一点点壮大起来了。

    马文才那时倒没觉得这些后手能帮他夺下关中,那时候只不过想着这些势力离并州极近,如果白袍军对抗尔朱荣不幸落败或有危机时刻,他们伺机在侧釜底抽薪,或许能多出一条活路。

    结果白袍军节节胜利,又是取了洛阳又是打退了柔然人马,今时不同往日,这些关陇世族一直被边缘化在洛阳贵族之外,早就有重新翻身的野心,眼见着马文才从无败着,自然是一拍即合。

    但他们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必须联系不断的胜利、联系不断的有好处让他们品尝到,否则他们随时都可能抛弃掉马文才这支外来的势力。

    原本马文才还在担忧,等六镇兵马也投向他这边后,北方基本没有什么仗打了,该如何满足这些渴望军功的关陇势力,现在看来……

    “傅歧,你真是我的福星。”

    马文才嗟叹。

    “你带着诏书来,解决了我一个大麻烦。”

    傅歧不明所以,只知道傻笑。

    在拿到傅歧带来的“诏书”后,马文才原本已经准备停滞的步伐又开始迈动起来,私底下不停接触其他方的势力,也不忘了安抚有思乡情绪的白袍军,解决他们的一些问题。

    现在魏国各处动乱其实大多已经被平定,北方最大军阀尔朱荣的势力已经烟消云散,尔朱荣的部将慕容绍宗和贺六浑的人马不合,即使归顺了洛阳势力也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倒是便宜了马文才。

    花夭生擒了尔朱荣麾下不少首领,譬如贺拔胜、侯莫陈悦等,这些人大多是武川军镇的势力,出身北镇,倒是和六镇人马相处的还可以,虽然未必能服花夭这个女人,但看在马文才和贺六浑的面子上,明面上还是尊奉她一句“大将军”。

    如今萧宝夤的势力已经被灭,尔朱荣、葛荣的势力也是如此,河东豪族尽附,南方徐州、兖州、青州、豫州的宗室将领死的死、南逃的南逃,只要黑山军继续带兵攻伐,南方便能全部平定。

    现在大的战事已经基本结束,最迫在眉睫的问题则是“夏种”和“秋收”。

    魏国因为长期的征战,地方官员几近屠戮、更换,很多地方根本无人治理,男丁被强征为兵、女人被劫掠为奴,大块大块肥沃的荒地闲置在田间没人耕种,尤其以饱经战乱的河北、河东为甚。

    相比较之下,雍州、豫州两地因为萧宝夤用强兵把守,反倒没有耽误耕种,这也是他有胆气向中原发起挑战的原因。

    现在齐军覆灭,马文才直接出手夺了这两地,为的也是这两地的粮食和人口。这两州没有经过太大的动乱,他又下了死命让征西军不许扰民和毁坏农田,等到秋天,这两地恐怕是唯一能自给自足的地方。

    但仅凭这两州的粮食,供养不了这么多的兵马,顶多能再支持征西军平定中原的战事,再负担其他人马、尤其是洛阳附近驻扎的那么多士卒,完全不切实际。

    除此之外,各地官员的空虚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尔朱荣是个没有文化的粗人,还是胡族出身,只知道用杀戮来解决问题,整个中原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被他杀了个干净,贺六浑军中那些首领、包括后来归顺的各方势力,也大多是武将,没有什么文臣。

    这些人带兵打仗可以,也许也能镇守一方土地,可真正要统治一个地方,就必须要使用能够书写计算、会治理地方的有能之人。

    中原遭受如此劫难,现在掌权得势的又是以将领为主,但凡有些抱负的,此时都不敢出仕,就害怕一不留神又被砍了,自己死了事小,祸及家门才是更大的悲剧。

    正因为如此,马文才不得不将尔朱荣一族、以及曾经参与过河阴之变的刽子手们全部从牢中提了出来,尔朱荣等贼首当着洛阳百姓的面车裂了,其余从者皆除以腰斩之刑,并昭告天下。

    马文才并不喜欢这样的场面,所以车裂尔朱荣一族的时候他并没有去,车裂的监刑官是元子攸、元彝和几位家中惨遭灭门的高门官员之后。

    北地民风彪悍激进,听闻尔朱荣将被车裂后,洛阳的百姓纷纷涌上刑场,甚至还有从周边的并州、甚至更远地方赶来的,就是为了亲眼目睹尔朱荣如何被除以极刑。

    尔朱荣及其诸部受刑后,残缺的尸体被百姓们带来的凶器瓜分一空,有些带回去喂狗,有些带回去祭祀家中亡人,还有些是准备带回家煮了吃掉的。

    本应控制局面的元子攸不但没有控制这样群情激奋的场面,甚至还带头捡起了尔朱荣的头颅,用自己特意带去的铁锤将他敲成了肉饼。

    有元子攸领头,等马文才派去维持秩序的白袍军赶到时,明明死了上百人,可在刑场中甚至连一片完整的尸身都找不到,最多有几块肉泥,还被闻到牵来的狗给吃了。

    事发时的血腥味几欲让人作呕,腥臭之气甚至让位处内城的马文才都能嗅到,何况又是夏天,马文才担心会出现疫病,派人清洗刑场,触动了水车水龙并五百杂役,清洗了三天才散去那股异味。

    这件事也极大的震慑了归顺了马文才和白袍军的尔朱荣旧部。

    以往尔朱荣得势时,他们一直跟随尔朱荣烧杀抢掠,并将洛阳贵族当成猪狗,军纪尤其散漫,洛阳士人羸弱荒/淫的印象也挥之不去,即便他们现在来了洛阳,也瞧不起这些几次弃城投降的“上等人”。

    然后一场行刑,让不少去送故友同僚的尔朱荣旧部深受震动,那人人争而分食残骸、生啖其肉、渴饮其血的场面实在是骇人,很多人明明都是征战多年的战场煞星,回去后竟整日整夜噩梦不断,大改心性。

    更多的,如同六镇子弟,甚至庆幸他们在葛荣落败后选择了跟随贺六浑南下,否则现在被生吞活剥的那些,就是他们了。

    在已经安抚过百姓、又履行了与元子攸的诺言后,马文才第一次使用了自己的权力,正式在洛阳的太极殿中召集了一场大朝。

    洛阳官位空悬,元子攸沦为傀儡,大权基本把持在马文才等人的手里,他们没有授官,这些空悬的官位也就没人弥补,于是来上朝的大部分都是武将,夹杂着因为守洛阳而幸免于难的官员。

    “如今民心已定,百废俱兴,现在当务之急,是尽快选拔新的官员和地方将领,今年的秋收可能会耽误了,明年的春耕却不能再耽误。”

    马文才开门见山,指出魏国现在最大的问题。

    “我们没粮了。”

    听说要选拔新的“官员”,在殿上的大部分人心中都蠢蠢欲动。

    他们都不是傻子,知道马文才会让他们来,便是要“论功行赏”,借封赏官职,拉拢、分化各方势力。

    但即便知道他的用意,却没有人能抵挡的了这样的诱惑。

    魏国战乱不休、起义不断,盖因自迁都洛阳以后让大部分有能之士失去了晋升的可能,有些因罪贬谪的,一辈子都不可能再有起复的可能。

    而且北方杂胡混处,比起政治局面平衡的南方朝堂更加复杂,不靠武力手段清洗一番,完全没办法获得平等谈话的机会。

    他们死了这么多人、杀了那么多,为的不就是像今天这样,站在金殿上,和所谓的“贵人们”商议该如何“有能者居之”吗?

    元子攸作为“吉祥物”,并没有多少插嘴的机会,倒是任城王替他们问出自己的疑问:“那现有的人马,要如何安置?”

    “各州府的刺史都已空缺,我并不准备用诸位将领治理地方,诸位之才在于保家卫国,不在于经营谋划,用你们来做这个太大材小用了。”

    马文才尽量说的委婉点,“除此之外,洛阳诸部、诸衙门几乎都没有了主官和佐臣,这些地方人事庞杂、政务繁苛,并未我等一朝一夕能够填补完全的。”

    朝堂上许多将领连汉字都不认得,让他们去当文官简直是要命,听闻马文才准备让他们去各地镇守,当即都长舒了一口气,再听说洛阳这些衙门还要人,一个个都你看看我,我看看。

    “那怎么办?到哪儿去抓这么多文官?”

    尉迟智硬问出了大部分将领的疑问。

    “其实魏国还有不少能用的贤良,只是被尔朱荣动辄杀人的手段惊骇到了,所以不愿出仕。如今国家空虚,我想请陛下下诏‘举贤良’,除了提拔原本曾担任过官职的下野官员外……”

    他的目光在一片听得懵懂的将领们面上扫过,这才说出了自己最终的目的。

    “……还要‘开科取士’。”

    “开科取士?”

    这个“士”字实在太过敏感,好多被中正九品的门第所限坑了几代人的将领们当即就皱起眉头,呼喊起来。

    “你准备在我们魏国搞梁国那一套?”

    陈庆之也担忧地看着马文才,怕一个意见不合,就毁坏了现在大好的局面。

    却见马文才摇了摇头。

    “这个‘士’指的不是士族,我也不准备用科举选拔新的‘士人’。这个‘士’指的是官僚,被选拔者通过科举后,只有官职,不会得到出身,用‘开科取士’的名头,不过是为了招揽、吸引天下的读书人罢了。”

    他顿了顿,又说。

    “况且,现在的魏国,已经不适宜‘九品中正’了,‘开科取士’之后,这将成为魏国的惯例,和‘推举制’一并作为魏国选拔官员的依据,不再有士门、吏门、将门之分,也没有三六九等。”

    “此话当真!”

    “真有此事?!”

    霎时间,满殿轰然,皆是不敢置信。

    自孝文帝迁都之后,魏国就只能以门第论出身和官职,大部分将领只要不是出身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以及汉族头等门阀崔、卢、郑、王四门,基本就和高官无缘。

    尔朱荣杀了那么多汉化官员,六镇一路走一路杀,都是为了废除这一道以出身论英雄的破规矩,如今马文才说出自己准备推行的政令,自然立刻赢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

    除了出身宗室皇族的任城王和元子攸外,只有寥寥几个出身大姓的首领皱起了眉头,殿上其余诸人几乎都是欢天喜地。

    选拔官员没有了门第之见,他们的儿女也可以去读国子监、去各地郡学读书,能被举荐成为官员,甚至将他们的家业传承下去。

    他们把脑袋提在裤子上造反,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子孙后代过的不像他们那么窝囊吗?!

    花夭曾对六镇人马说的天花乱坠,此时都抵不过马文才寥寥几语,此时不免有些无奈。

    她站在殿前,看着殿下的马文才在朝堂上意气风发、肆意挥洒着自己的才能和抱负,没有人的目光能从他身上转开,没有人不认真倾听他的话语,不由得扬起了一抹笑意。

    能让她花夭倾心并效忠的人,是个真正的英雄。

    相比起其他人关心以后将没有门第之见,贺六浑更关心的是“开科取士”。

    “那何谓‘科举’?”

    “这是我在梁国曾经尝试过的一种选拔方法。我梁国的五馆之中用策论选拔甲乙等学子,而后朝中也曾用考试的方法选拔过一批官员。”

    马文才曾在祝英台那里听过天马行空的几句,后来便上了心,再后来马头城选拔官员时,他便向梁帝领了选拔的事情,试验了一番这种选拔可能。

    他大致地介绍了下梁国是如何选拔出互市司的官员们的,又无奈道:“现在中书、尚书、秘书等省几乎没有人用,我们需要的是立刻能用的人才,不是只会夸夸其谈出身高门的蠢物,所以考试必不可少。”

    “除了用时务策和经义学问选拔天下有识之士外,我们还需要大量佐臣和属官,负责主持各个地方的耕种、流民安置和赋税等职责,因此还需要大量历算、天文、术数和书法等方面的人才,不拘一格。”

    马文才看着听着迷迷糊糊的“大臣们”,又说道,“诸位将军们去各地开府,没有校尉和军师也不行,所以还要开‘武科’,选拔武艺过人、膂力矫壮的勇士,亦或擅兵法、后勤的军中辅臣,诸位将军麾下若有厉害的士卒,也可举荐他们来考武科,谋个出身。”

    他笑笑摊手。

    “我毕竟不是诸位将军,可不知道你们手下有什么能人,就算想为国举贤也不知道贤良在哪里啊,你们说是不是?”

    这句话才真正打动了他们,心中一片火热。

    要说考什么时务策,什么书法天文术算,就算把他们剐了也倒不出几点东西,他们也不是这样的材料,可他们手底下会打架力气大的人多啊!

    眼见着他们马上要去当官了,不能让昔日的弟兄们吃糠喝稀是不是?

    以为马文才开“武举”是为了名正言顺给他们赏赐手下的,一群将领们都兴高采烈地商议了起来。

    “哈哈哈,梁王说的对,你哪里知道哪里有勇士可用,当然是我们来推荐了!”

    “那是,我麾下有一勇士,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可开两百斤的大弓,骑射是一等一的好,谋个小将不在话下!”

    “我也需要一个军师!我每次打仗都头疼什么粮草,算都算不清,梁王帮我记着,挑个好用的人啊!”

    一时间,殿上喧闹如菜市场,又要推荐人的,有喊着要优先挑人的,还有急着催马上“开科”的,吵得人头晕脑胀,哪里还将殿上坐着的魏主元子攸放在眼里。

    贺六浑和任城王一干势力,眼看着马文才借由“取士”一下子拉拢了大半的朝臣,再一想等真“开科取士”,马文才少不了就是一言九鼎的选拔之人,日后为了官位投效的人会更多,眼中就不免闪过一抹忧色。

    虽然忧虑他将在魏国只手遮天,可即便他们想要管理好这个国家,却一没有马文才那样在梁国朝堂历练过多年的能力,也没有马文才那样曾在梁国试验过考试取士的经验。

    甚至他们还听得云里雾里,没有完全明白他要怎么施为。

    然而即便他们再怎么无知,也能察觉到这确实是解决魏国眼下危急的最好办法。

    士人和有学问的人都瞧不起武将,他们都是武将,他们来征召贤人,没有人会来应召,但马文才不同,他是出身南方衣冠之国的汉人,会比魏国人更重视文人,由他来发动“征召”,才会真正有人来尝试。

    更别说听他的意思,开科取士要开很多科,他们也许行军大战、管理后勤是一把能手,真到“出题”这一关,都要歇了。

    听闻这马文才是梁主的“门生”,是从地方到国子学一路历练上来的,又曾任皇帝的秘书和侍郎,学问一定极好。

    他们即便想要主持考试,也揽不了这个活儿。

    想到此,贺六浑和慕容绍宗也就放弃了争取这个招揽未来官员们的权利,转而积极的参与到“武举”的讨论中,要为自己军中的心腹争取几个要害的官职。

    “开科取士”的设想在梁国不可能推行,只有在中原官员几乎被屠戮一空的魏国才有可能,马文才曾经设想过许久的计划今日才缓缓展露光彩,他看着殿中热烈讨论着“开科”的官员们,心中也放下了一块大石。

    他“抛砖引玉”的目的已经达到,接下来的事,便是水到渠成了。

    “诸位大人莫急,即使要开科取士也没那么快,我们得先要统计出各部、各地的官员空缺,然后再先往各州府、郡发布‘举贤令’,先将各地方能用的人手提拔上来,才能准备下一步的‘开科’。”

    他见武将们都一脸被泼了冷水的僵硬,啼笑皆非地说:“当然,现在最重要的是安抚地方,武举可以先行举行,为文举打下基础、积累经验。”

    于是一干武将们又齐齐松了口气,跟演戏似的。

    即便是马文才看到这一幕也觉得有些好笑,喜悦之中越发壮志勃发道:“我们的‘开科取士’,不仅仅要选拔魏国的人才,而是要选拔全天下的能人贤士来到魏国,为魏国效力。”

    他见着怔住的诸臣们,微微一笑。

    “魏国现在可用的人才,因兵祸损失殆尽,然而在江对岸的南朝,却有大量有志却不能伸展的年轻人和怀才不遇的贤士,正在寻找着大展其才的机会。”

    陈庆之身子一震,不敢置信的看向马文才。

    “你还准备在南朝取士?这……这怎么可能?”

    “为何不可能?”马文才转首看向陈庆之,自信道:“魏国废除门第之见、‘开科取士’的消息只要传遍天下,全天下的能人志士都会齐聚洛阳!”

    “这天下,因‘士庶天别’、‘门第之见’,实在是受压抑太久了,已经到了爆发灾祸的边缘。陈公如此大才,领军作战堪称神人,为何在梁国却三十余年名声不显,甚至连领兵作战的机会都没有?”

    马文才叹息道:“难道不是因为门第之见的原因吗?”

    他想起那些连马都不认识、高喊着“这是老虎啊”的衣冠华族们,轻松就能担任像陈庆之这样的将才一辈子都担任不了的高官;

    再想想自己因为是“二流士族”,恐怕苦熬一辈子才能在梁国当个太守,马文才不由得越发感激上苍还能给他重来一次的机会。

    见马文才提到自己的遭遇,陈庆之也只能长叹一口气,不愿再多说。

    “就怕他们宁愿在梁国为官,也不愿来我们魏国。”

    贺六浑见过洛阳汉人对他们的鄙视,南朝只会更甚,“梁国政局平稳、百姓富足,何必背井离乡来我们魏国?”

    “谁说梁国政局平稳?我看梁国即将大乱了!”

    马文才笑着抛下一句“预言”。

    “这是何意?”

    “难道梁国出了什么事?”

    一时间,殿中窃窃私语不断。

    马文才这才命人请了傅歧上殿,让他将自己家在梁国的遭遇说了一遍。

    听闻三皇子囚禁了皇帝、控制禁军把守住了建康,而他和御史率人冲破层层包围冲入同泰寺,得到了梁帝的勤王诏书后,不少人对着健壮的汉子生出了好感,纷纷大声赞道:

    “好汉子!”

    “有血性!”

    “这位勇士来我们魏国吧,别回梁国跟随什么狗屁萧老儿了!”

    “我和陈将军是在外征战的将领,白袍军又是梁帝的本部兵马,按照规矩,是要回国勤王的。”

    马文才的话成功让众人又安静了下来,“但现在魏国百业俱废、危机四伏,我们这时候抽身事外,便是不负责任。所以……”

    他顿了顿,看向所有人。

    “……等梁国真的生乱,又有了合适的时机,我们可能要劳烦几位将军领军南下,以白袍军的名义‘勤王’。”

    这句话的含义实在太多,不少人听出了其中的隐晦之意,均是若有所思。

    现在魏国缺粮、缺人,实在没办法趁乱南下,何况魏国自己也一片乱,需要整治一番、团结起各方势力,才能将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重新运作起来。

    在这个时候,自然是没办法还有余力去梁国的,所以马文才才说要等真的生乱,又有了“合适的时机”,方能南下。

    可即便如此,这个“诱饵”也实在是太具有诱惑性了,武将们的天职是打仗,功名利禄都得从战争中获取,即便现在有“开科取士”,选拔出来的人才也得有用武之地不是?

    于是一时间,朝中诸将都蠢蠢欲动,有些恨不得当即把自己的儿郎们全扒了衣服换上白袍,送到南边去“勤王”才好。

    陈庆之虽然听了马文才的“企图”后也心中有所动摇,但本心却不想这群穷凶极恶的魏国将领有南下的机会,他很担心真有如此可趁之机,这些野蛮的将领们会学尔朱荣一般将南方劫掠一空,只留下一片焦土。

    他毕竟是南人,不想见到这样的情景出现。

    马文才看懂了他的眼神,给了他一个安抚的表情,显然有些事只适合私下去谈。

    陈庆之心中一定,便不再赘言,看着马文才与各方交涉、回答各方首领的问题,面对种种刁难和质问都迎刃有余,显然早有准备。

    不知不觉间,马文才也已经成长为可以与一国之主比肩的人物了啊……

    陈庆之在心中如此感慨着,再看着金殿上犹如树桩一般木着脸被人遗忘的元子攸,实在有些同情。

    如果马文才是和尔朱荣一样只会用威逼手段的粗人,元子攸还能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他身为魏国之主的“刚烈”,可马文才从头到尾都对他恭恭敬敬的,也只字不提“禅位”的事。

    这一路过来,无论是要举贤还是开科都征求他的意见要求他下令,如果元子攸不同意,反倒是急着要为部下们谋利的诸位首领要先把元子攸撕了。

    除此之外,正在外征战的关陇集团要听到“开科取士”的消息,必然也会放弃拥兵自重占据地方的念头,即便是为了家中的子弟,也要想办法班师回朝、在马文才面前为家中子孙们讨取个官职。

    说是“开科”,不过是为了服众罢了,文章这种东西,谁好谁坏主观性太强,哪怕文章不好,马文才泄漏点时务策的范围,找个门客家臣写一封难道不会吗?

    反倒是那些术算、律法等诸科选拔出的“学士”,才是魏国现在最需要的人才,左右没有了“门第”这个阻碍,官员考核全靠功绩,一旦有了施展的舞台,还怕不能升迁不成?

    “莫怪马文才瞧不上白袍军的统军之权,他心怀之大,岂是一个小小的白袍军能装得下的啊!”

    如此一想,陈庆之对马文才越发叹服,心中那最后一点不甘也荡然无存。

    等朝堂上众人讨论的差不多了,马文才方才出声打断了他们的议论。

    “现在讨论梁国之乱,还为时尚早。我说出此事,也只是让诸位将军心中有数,静观其变以待来年而已。眼下要紧的,是耕种和举贤之事,为了日后能有兵有粮争夺天下,眼下还有个难以克服的难关,还希望诸位将军能助我……”

    马文才对着众人,微微躬身。

    “不敢不敢!”

    “梁王有什么要帮忙的,尽管说!”

    马文才见气氛渲染的差不多了,这才说道:“如今地多人少,各地流民丧乱,即便陛下下令各地流民回到故乡,恐怕也不可能那么快放下恐惧回到故里。所以大片荒芜的良田没有人耕种,更是缺少可以耕地的牛马……”

    他见其他人茫然,面露羞愧道:“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我再怎么有能力,也没办法变出这么多人和耕牛来。”

    “如今已经没有了大的战事,军营里兵马闲着也是闲着,听闻过去军户还要为军中耕种、养马,不知可否请诸位将军帮忙,让你们的士卒去耕种、放牧,筹集粮草?”

    马文才见众人没有太多抵触的意思,又施之以利。“当然,秋收得到的粮草和牛羊,诸位将军可以留下七成,将三成交予国库便可。”

    这一句话,彻底让所有人心动。

    “哪里的话,真要没粮了我们也要饿肚子不是?我允了!”

    立刻有首领一口答应。

    “我们六镇子弟最穷困时,在山中打猎几天不吃也是有的,不过是耕田放牧,有什么使不得的!”

    “我们也允了!”

    一时间,从者如云。

    贺六浑不动声色地看了眼花夭,见她对自己点了点头,心中也是一叹。

    花夭说马文才想要改革军制,有“军户”变为“府兵”,这协助耕种放牧的“尝试”,便是迈出的第一步了。

    现在如此缺粮,哪个将领心里不慌?听闻可以留下七成,就是抢种也要种下一批粮食,甚至比马文才还急。

    等尝到了这上面的甜头,再加上军户们习惯了耕田放牧,便会觉得放下武器干这些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再推出府兵制、赐下军田,恐怕还会感激不尽。

    “我曾听闻‘治大国如烹小鲜’,这马文才的手段如此温和,却又无法抗拒行之有效,实在是令人骇然。”

    贺六浑看着马文才,不明白他年纪轻轻为什么会有如此沉稳和老辣。

    难道真有人生而知之?

    被贺六浑当成“生而知之”的马文才却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轻松,一下了朝就躲开各方“攀交情”、“托关系”的势力,请了陈庆之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说话。

    “马文才,你刚刚说要让魏人带兵南下,这是何意?”

    陈庆之面露不忧虑,“难道你要趁机攻打梁国吗?”

    “我拿下豫州,为的不是河南,而是荆楚巴陵。”

    马文才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用意。

    陈庆之错愕。

    “如今梁帝下令各地勤王,荆襄是梁国发迹之地,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宗室将领盘踞,富庶无比,唯有拿下荆襄巴楚,方有在南方立足之能。”

    马文才压低了声音,“陛下下令回兵勤王,镇守各地的皇子为了储位必然要班师回朝,一旦地方空虚,便有了可趁之机。”

    “……边境的守将怎么可能眼睁睁让我等南下?”

    陈庆之被马文才的野心吓到了。

    “何况荆襄之地皆有重兵把守,你以为是腹地空虚的魏国吗?”

    “原本不太容易过关,但现在傅歧带来了这个……”

    马文才取出了梁帝“传位”的诏书和命令白袍军勤王的“手谕”,一一在陈庆之面前展开。

    “这……这……”

    陈庆之瞠目结舌,终于悟了。

    “难道你要找个假萧综,好出师有名,用他叩关回国?”

    这……这简直太过疯狂。

    可仔细想想,若梁国真能乱起来,也未必不能。

    若能占据豫州,再攻其不备,一路南下便是湘州、荆州和巴州……

    马文才听到陈庆之的疑问,眸中微微一闪,但笑不语。 166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