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血色黄昏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在北平,林子轩见到了孟晓冬。

    两人吃了顿饭,聊了聊这大半年的生活经历,孟晓冬显得更为开朗和自信了。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见识了外边的广阔世界,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了。

    孟晓冬在北平受到了欢迎,获得了成功,成为了真正的名角。

    一旦出场,都是报纸争相报道的焦点。

    事实上,林子轩对她的情况了解的更为详细。

    孟晓冬身边的两位精武体育会的女保镖会不时把消息传到上海,林子轩也会嘱咐北平的社会名流们对孟晓冬照顾一二。

    她虽然名气大,但在刚开始演出时同样遭受过排挤。

    比如排演的时候不合作,在服装和道具上做手脚,还有饮食方面故意刁难,放入辣椒等对嗓子有害的佐料,更甚者直接在舞台上耍花招,让人出丑。

    在戏曲这个竞争激烈的行当,这种小动作是常有的事情,每个行业都是一个微型的江湖。

    别看名角们在戏台上光鲜,被观众追捧,台底下照样遭罪。

    孟晓冬梨园世家出身,自幼在戏班生活,见惯了这种勾当。

    如果在上海,她有自己的班底,对身边的人知根知底,在北平,她是个新人,周围都是陌生人,自然受到挤兑。

    对你好的人不一定是真心对你好,对你冷漠的人或许才值得相信。

    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都需要一场场打拼。

    孟晓冬性子外柔内刚,不轻易服输,她等待时机,抓住他人的把柄,给予致命一击,从而树立威信,让别人知道她不是好惹的。

    “北平太乱了,还是回上海吧。”吃完饭。林子轩劝说道。

    冯羽祥的国民军和张座霖的奉军迟早会分出胜负,以后的北平并不安稳。

    “再看看吧!”孟晓冬不置可否道。

    他们走出饭店,在大街上看到来往的学生,这些学生举着标语。抗议日本军舰制造的大沽口事件,抗议西方列强的无理要求。

    在北平,学生游行示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市民们早已习以为常。

    3月16日,林子轩和冯程程离开北平。前往奉天。

    他之所以选择这时候离开,是不想看到两天后发生的惨案。

    随着学生抗议行动愈发的激烈,两天后就会和北洋政府的军警发生冲突,军警向着学生开枪扫射,几十人当场死亡,数百人受伤。

    这就是震惊中国的三一八惨案。

    经过上海的五卅事件,林子轩意识到依靠个人的力量很难阻止这类惨案的发生。

    主要是不被人理解,学生也不会听从。

    青年学生为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游行抗议,站在了道理一边,他无法阻止。否则会被认为支持卖国行为。

    政府下令军警开枪,他同样没办法说服北洋政府里的大人物们。

    这是两难的境地。

    他这两天在《晨报》上发表文章,呼吁学生进行和平和理性的抗议,以保障自身的安全为主,要求政府拒绝西方列强所谓的通牒。

    他不希望类似于五卅惨案的事件在北平发生,希望各方能够保持克制。

    这篇文章被北平文化界认为是杞人忧天,他们不相信政府会向着学生开枪。

    北平的政治氛围向来浓厚,自从五四之后,学生成为了游行示威的主力军,他们通过游行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些激进派甚至做出火烧报馆的举动。

    以往政府最多是抓捕学生,关押起来,然后社会各界发动力量,救援在牢里的学生。

    这似乎成为了北平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上演的剧目。

    北平的社会各界习惯了这种和政府斗争的方式。学生游行,政府关押,各界营救……

    通过这种周而复始的活动,体现各方自身的价值。

    他们没想过政府会下令对着学生开枪,本国的政府不是外国人,不可能这么残暴。学生去闹一闹,给政府施加压力,这是早就形成的模式。

    但林子轩知道,这一次的确是开枪了。

    五卅惨案是西方人对中国人开枪,三一八惨案是中国人对中国人开枪。

    一个政府对着自己国家的学生开枪,这种罪行永远无法抹去,这是暴政。

    林子轩既然阻止不了,也就不想留下来目睹惨案的发生,没什么意义。

    不过是另一轮的谴责和抗议,但那些学生死了,再也活不过来了。

    相对于在五卅惨案发生时的尽力阻拦,这次林子轩冷漠了许多,或许是看见的流血事件多了,也就麻木了。

    冯程程觉得林子轩上了火车后异常的沉默,不由得担心起来。

    “怎么了?”她握着林子轩的手,疑惑道。

    “没事,有点感触。”林子轩摇了摇头,不想说太多,“往北越走越冷,当心别生病了。”

    他朝着火车窗外望去,正值黄昏时分,残阳如血。

    此时的北平,笼罩在一团血色之中。

    火车沿着京奉铁路一路前行,来到奉天,然后转乘中东铁路到达满洲里火车站。

    满洲里火车站是中国境内的最后一站,接着是苏俄的西伯利亚铁路线。

    西伯利亚铁路从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横穿中国的东北地区。

    1891年,俄国人在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时候,就主张大铁路干线应该通过中国东北直达海参崴,这样就可以拉近中国东北与俄国之间的联系。

    通过这条铁路还能控制中国的东北地区,掠夺中国东北的资源。

    于是,在1896年,俄国和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

    密约中明确规定:为将来决速运送俄军及军需物资,清政府允许沙俄修筑中东铁路以承接西伯利亚铁路,直达海参崴。

    这就是中东铁路的由来。

    这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

    苏联建国后,一直不肯把中东铁路的控制权交还给中国,仍然想通过这条和苏联接轨的铁路控制东北的局势。

    1922年2月28日,北平政府与苏俄、远东共和国两政府代表就中东铁路签定协定。

    中东铁路原则上归中国政府管理,俄人所有该铁路股份由中国政府于向后5年内收回,在此之前,中国和苏联共同管理中东铁路。

    但这并不是结束。

    1929年,为了争夺这条铁路的控制权,东北军和苏联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