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七章 一脚踢到铁板上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电文一到,史迪威和亚历山大都禁不住当即对蒋浩然竖起大拇指,为他的高瞻远瞩喝彩。史迪威道:“孩子,你说苏联此番大张旗鼓地进攻德军,能取得成功吗?”
“成功?”蒋浩然微皱眉头,道:“不不不,史迪威将军,别对苏联期望太高,斯大林在不久前的大清洗中杀害了无数红军的基层和资深军官,导致红军整体的脆弱和无能,虽然兵力庞大,但多而乌合。反观德军,尤其是陆军,经历了近两年的侵略战争,兵锋已经达到陆军史上的巅峰,且士气高昂,虽然红军出其不意地进攻,可能会让德军短时期措手不及,但不用多久,随着德军各路援军到达,苏联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失败恐怕是在所难免。”
亚历山大似乎对蒋浩然的言论有些不可置信,反驳道:“蒋将军,苏联既然能在锋线上布置300万大军发起进攻,其后续兵力起码超过两百万,加上苏军坦克、飞机、大炮虽然在质量上不如德军,但在数量上绝对不比德军差,再加上又是有准备、有预谋的进攻,难道会没有胜算?”
蒋浩然微微一笑,道:“多说无益,我们拭目以待吧,十天,也许十天都不用,我们就会收到苏军一脚踢到铁板上的消息。”
事实证明,蒋浩然的言论是对的,三天之后,消息传来,苏军在波兰、斯洛伐克、捷克边境上遭到了德军殊死抵抗,兵力雄厚得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苏军的进攻受阻。
任谁都没有想到,早在德军眼见攻陷英伦三岛、德日印度会师短时间无法实现,再加上蒋浩然的武装直升机突然横空出现,整个欧洲战场的战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所以,德军当机立断,早就已经开始秘密准备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此时东线的兵力已经达到百万之巨,虽然他们是仓皇应战,初期让苏军尝到了一点甜头,但随即就压住了阵脚,在边境上和苏军打成了胶着状态。
苏军的进攻让希特勒勃然大怒,他气的当然不是因为斯大林撕毁前不久在波兰签订的互不侵犯合约,对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的态度其实和斯大林一样,都只不过把它视作掩护自己战争计划的工具,最大限度地拖延对方入侵脚步,以争取防御的准备时间。两个独裁者都早已决定,一旦进攻的时机成熟,就毫不迟疑地撕毁条约。
而让希特勒生气的却是,眼见他们已经把英军逼到谈判桌上,苏军的突然进攻,又让英军伸出的橄榄枝缩了回去,全线再次进入高度的战备状态,辛辛苦苦熬的一锅好粥生生被斯大林这一粒老鼠屎给搅了。
到此时,希特勒还没有意识到,这是罗斯福和丘吉尔的祸水东引之计,以为这只不过是一场巧合,所以,一股无名之火全发在了苏军的身上。
盛怒之下的希特勒,不断从相对稳定的北非和法国抽调精锐,以及大量武装预备役人员,号召全国人民保卫祖国,消灭卑鄙无耻的苏维埃赤共。
随着德国援军不断到位,苏联在开战伊始的优势荡然无存,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德国在东线陈兵就接近300万之巨,各种技术装备源源不断的运往东线,另有近200万人的二线兵团也在紧锣密鼓的组建当中,以期在耗尽苏联最后一丝锐气之后,大规模地投入反攻,一举攻下莫斯科,将斯大林这个无耻之徒抽筋剥皮。
随着德军的援军不断抵达,迟滞了苏联进攻,随即,德军南线部队在捷克组织了相对集中的优势兵力,对苏联左翼发起强大的进攻,一举击破苏联左翼集团,并威胁到苏联中央战略集团后方,苏联的攻势戛然而止,一场声势浩大的进攻就此收场,苏联红军被迫转入防御状态,但怒不可遏的德军却不会善罢甘休,一场大规模的反攻已经拉开序幕。
六月底,英多,远征军司令部。
外面是滂沱大雨,指挥部大厅里却是人头攒动,但让人奇怪的是,来来往往穿梭的,却大多不是穿着军装的军人,而是一些穿着考究,长相儒雅,且大多数戴着厚底眼睛的知识分子,让人奇怪的是,连土木工程专家茅以升博士也赫然在目。
原来,蒋浩然先前提到过的,在伊诺瓦底江建一座钢铁大桥的事情,还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这不,战事一松下来,他就开始了这项计划,今天是大桥预算的最后日子,所以这指挥部里才会有这么多的工程技术人员。
而这些人员包括茅以升在内,都是紧急从保山基地空运过来的。
在英帕尔那几天的时间里,蒋浩然也没有闲着,利用三寸不烂之舌说通了史迪威将军,再利用史迪威将军游说米国政府,提供资金和钢铁得原材料,远征军出技术人员,共同来修建这座钢铁大桥。
至于修这座大桥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有了这座大桥,再加上前期修的缅印公路,中缅印的陆上交通算是贯通了,作用不言而喻。当然,前提得蒋浩然收复缅甸,但蒋浩然既然能有这个构想,就说明他已经胸有成竹,所以,米国政府很爽快地答应了蒋浩然的这个要求。
不过,事后蒋浩然才知道,这其中多亏了安娜从中斡旋,甚至建造大桥的所有钢材,都是摩根集团无偿提供的,而且用的是最好的钢材,这也保证了大桥在以后的战火中无数次经过日军的狂轰滥炸,却依然屹立不倒。
自苏德开战不久,安娜的爷爷老摩根就一道道电文催促安娜回国,作为摩根集团的继承人,安娜的安危无疑至关重要,所以,安娜在上次蒋浩然去英帕尔之后,就已经回国,恰好促成此事,蒋浩然也不含糊,大桥建成之后,就以安娜的名字命名。于是,这座架在伊诺瓦底江上的第一座钢铁大桥就叫做“安娜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