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升任知府
最新网址:www.biquwenx.net
    李致远接过信,拆开阅毕,不禁大为欣喜。

    吕大器不仅没有怪罪自己擅杀邓毛溪及其属下一千余众,反而称赞李致远干的好。

    吕大器历数邓毛溪的种种恶行,称李致远除掉劣迹斑斑的邓毛溪,是为江西除了一大祸害,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并且还称赞李致远练兵有方,率三千婺源兵以极其微小的代价就将千余伏兵尽数斩杀,称得上是精锐之师。

    至于李致远所请,调拨物资援抚州,吕大器也批准了,并表示三五日之内即会从南昌紧急调运一批粮食、军资。

    若只是如此,李致远还不会如此欣喜。

    更关键的是,对于李致远禀报的抚州知府辞官、抚州现在无人主政这一情况,吕大器表示他已经表奏朝廷,建议让李致远暂代抚州知府!

    虽然还要表奏到朝廷,等吏部、内阁和皇帝通过之后,李致远的任命才算有效,但以吕大器现在的地位,这种建议几乎没有被否决的可能,李致远升任抚州知府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中央集权的帝制时代,理论上,天下所有的官员都是皇帝任命的,但皇帝怎么可能真去任免天下上千的官员,这自然需要其他高级官员代劳。

    之前的朝代暂且不论,只说大明朝。

    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像朱元璋这样事必亲躬的工作狂皇帝,后世皇帝哪里做得到?

    于是在明成祖时期成立了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后来内阁权力越来越大,内阁是具有任免官员的权力的。

    对于重要的高品级官职,很多时候都是内阁阁老提出官员任免的一个建议,然后交由皇帝裁夺。

    而低品级的官职,一般由吏部提出名单,交由内阁裁度,内阁同意后当然也要让皇帝知道才能下发命令。

    一般都是走个过场,皇帝不可能真的去管天下成百上千的知府、知县的任免,他又不认识,哪知道好不好。

    当然,皇帝也是有任免权的,不过随着内阁权力增大,很多事情如果不经过内阁,就算是皇帝的话,分量也会大打折扣。

    如果皇帝想要任免的官员内阁不同意,而皇帝又没有那么强势的话,任免很有可能不能生效。

    当然,与前几任皇帝不同,崇祯实际上是一个权利控制欲极强的皇帝,若不是实在办不到,他恨不得连一个知县都要亲自考察、任命。

    与历朝历代其他末代皇帝都大不一样,崇祯直至在煤山自缢前夕,都牢牢掌控着大明朝的权柄。

    当然,底下官员们阳奉阴违,或是消极怠工,或是期满蒙蔽,让崇祯的旨意得不到执行,这也是事实。

    崇祯当了十七年皇帝,一共换了五十几位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也更换的极为频繁,杀的阁臣、督师、尚书等等各种大官简直数不胜数。

    前有大名鼎鼎的督师袁崇焕被凌迟,刚刚又诛杀了内阁首辅周延儒、督师范志完、总督赵光忭。

    无论是内阁首辅这样的最高级别的文官,还是领兵一方的督师、总督,崇祯都是想杀就杀。

    可以说得上是生杀予夺尽在他手,堪称是史上绝无仅有的实权末代皇帝。

    谁还能说这位末代皇帝权利不大?对臣属掌控得不严?

    从这一点来看,崇祯要比其他末代皇帝幸福得多,没有后宫干政,没有权臣、外戚弄权,也没有将皇帝玩弄在鼓掌的阉宦,更没有威胁中央朝廷权威的割据军阀。

    直至崇祯自杀前,大明朝也并未形成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割据势力。

    即使是左良玉、吴三桂,也不敢过于嚣张,最多是稍稍有些消极怠工,离真正的军阀还差了十万八千里,直到崇祯死后,这两位才真正成了一方势力。

    天下成了如今这般模样,除去大明朝廷近三百年累积下来的积弊、士大夫文官势力集团的集体腐化堕落以及气候巨变、天灾、瘟疫等等外部因素,作为握有实权的皇帝,崇祯自己实在是难辞其咎。

    他的权利欲、控制欲没这么重,别事事亲力亲为,少瞎指挥,说不定大明朝还不会亡的这么快,再苟延残喘几十年也不稀奇。

    至于李致远的知府任命,自然也是要崇祯点头的,但以吕大器目前的地位,基本上是不会有什么意外的。

    日后若是李致远想要更进一步,估计就要崇祯皇帝亲自决定了。

    一旦真和张献忠交上手,并且干的还不错,做出了成绩,李致远才算是真正入了崇祯的法眼。

    不过现在能从七品的小知县升为四品的知府,李致远也算是步入了中层官员阶层,还是很值得庆贺的。

    果然还是乱世的机会多,短短两个月,李致远就直升四品知府了,这在天下太平时期,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就算你政绩再突出,在吏部考绩再优良,不熬个好几年,一个小知县别想这么快升为知府。

    而且都是一步步地升上去的,像李致远这么一步登天是极不可思议的。

    但现在是崇祯末年,一切都乱了,这种事情也没啥稀奇的。

    皇帝自己都乱来,滥封督抚,很多当官的都感到大事不妙,有些直接就辞官不干了,所以现在不少地方府县的官职都出现空缺。

    李致远实在有些不明白,才过一两天,吕大器的态度怎么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

    难道仅仅是因为自己砍了邓毛溪这一干人等?

    虽说邓毛溪是一条恶狗,可打狗都还要看主人,而自己杀了总督吕大器的恶狗,吕大器没怪罪,李致远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哪敢奢求他提拔自己。

    难道是因为自己战绩突出,练了一支如吕大器所说的“精锐之师”,他爱惜人才?

    可消灭一千这样的乌合之众就能称得上精锐之师?这种战绩有什么值得称赞的?

    待李致远看至最后,吕大器勉励自己好好干,以后有什么事都可以及时报至南昌让他知晓,他一定不会坐视不理。

    李致远这才明白吕大器提拔自己的关键原因竟是自己听话懂事!

    再一想,李致远也就明白了,一定是左良玉不服从调遣、约束,让吕大器十分头疼。

    而自己有事就立刻禀报,这让吕大器觉得自己听话、服从命令,易于控制管束。

    李致远不禁感到十分庆幸,幸亏自己一直小心谨慎,而且正好抚州知府空缺,这非常不利于他把守抚州,否则自己未必就会专程去向吕大器禀报。

    看来当官的,必须得善于揣摩上意,否则一个不留神让上司不满意,甚至得罪了上司,以后极有可能给你穿小鞋,至少是不利于升迁。

    当然吕大器此人也算得上是知兵、有文武大略的好官,也不会提拔那些只会揣摩上司心思的无能之辈。

    李致远也正是因为让吕大器觉得还是个人才,才会看重提拔他的。

    但让上司满意,投其所好,至少能让仕途锦上添花,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李致远决定,在自己未能主政一方、未成大势之前,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人,抱好吕大器这条大腿。

    反正吕大器年底就会调走,那时候自己大概也杀到湖南了,势力也坐大了,也就不用再这么憋屈。

    现在得到了抚州知府的官职,总归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李致远立即告知了身边的亲信。

    原本对李致远两月之内拥兵十万、尽收湖南的战略规划很是怀疑的周大壮等人也十分欣喜,对李致远之前野心勃勃的宏伟计划也增添了几分信心。

    之后三天,依旧按照之前制定的计划,将三千士兵调来调去,轮流在抚州百姓面前演戏。

    抚州百姓终于开始对官军能守住抚州深信不疑起来,逐渐有老百姓从乡下、山间赶回城来。

    李致远则是增加了城门处的守卫,严格盘查甄别进城百姓。

    民众果然是跟风从众的,越是有人回来,赶着回城的人就越多,几处城门都挤满了排着队等着士兵们甄别的回城百姓。

    抚州城终于热闹起来了。

    趁着百姓都聚集在城门外,易于在民间传播消息,李致远派人在城墙上张贴了募兵的告示,吸引贫苦百姓从军。

    至于李致远麾下的三千士卒,自然也是严格约束,除了执行任务以外,一律待在军营中不得外出。

    好在大家都是外地来的,和本地人几乎没有任何接触,保密措施做的很好。

    十一月十一日,吕大器承诺从南昌调运来的大量粮食和军资也出现在了抚河码头,这更加坚定了抚州百姓回家的决心。

    一时间,赶回抚州城的百姓络绎不绝,几乎堵塞了各个城门。

    据在城门处对百姓进行甄别的士卒报告,不少还是抚州下辖的崇仁、宜黄、金溪等县的百姓,甚至连抚州南边建昌府的百姓都来了。

    聚集到抚州城的人越来越多,抚州城竟是前所未有的热闹。

    李致远命人对入城的百姓严格登记其籍贯、住址、姓名,并发给良民证,入城后严格管理,并且不定期的上门排查。

    对从外县而来想要进抚州躲避乱军的百姓,李致远也不拒绝,将其安置在一处,统一进行管理。

    现在还能迁徙、想着躲灾的百姓大部分都是家中略有资产的。

    否则,烂命一条的,要么投了张献忠,要么根本不在乎,活一天算一天,死在哪不一样?

    又派人烧了茶水、熬了粥,提供给在城门处等候入城的百姓,这更博得不少百姓的好感,纷纷议论起这位新来的李知府。

    人既然多了起来,李致远干脆就在城门外设置了募兵点,开始大量招兵,短短两三天即得兵千余。

    与此同时,李致远也在密切关注敌我方双的各种消息。

    十一月初四,张献忠命之前在长沙投降的大明官军副总兵尹先民守茶陵(为茶陵州,属长沙府管辖,紧靠江西吉安府,今属株洲)。

    又分兵兼守岳州,张献忠自己则率主力回了长沙。

    十一月初九,崇祯皇帝下旨让左良玉移镇武昌,同承天巡抚王扬基、湖广巡按黄澍相机灭贼。

    崇祯对左良玉逃至九江,任由张献忠肆虐湖广相当不满意,不断催促他与张献忠作战。

    李致远感觉大战就要来了,他只恨时间不够,恨不得尽快募个几万兵马来。

    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十三日下午,李致远的正式任命文书到了,他终于成了抚州知府,名正言顺地接管了抚州。

    ——————————————————————————————

    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十三日